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17

第17章 秦朝—十五年,急转直下(1)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短短10年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天下。自此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让人民的生活得到安定和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可以说秦始皇功盖千秋,但是这样一个强国却只存在了短短15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盛极而衰呢?

焚书坑儒:士子的“葬礼”

赢政亲政后,励精图治,逐步进行统一全国的大业。凭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经过十余年的兼并战争,先后消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说,单凭这点,赢政已是一个旷世之君.不过他不满足于此,他所想要的是这个大大的天下千秋万世都是他们赢家的,所以他想尽了一切他能想到的办法要把天下、权力都牢牢得握在手里。

于是他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又下令统一六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为全国统一字体,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秦篆即小篆,我们现在所常用楷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前二二一年,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这种集权制度虽然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但丞相李斯认为,法规制度应因具体情况而定,古代的制度是不能适用于今天的。他建议:除官家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医药、算卦、农业的书不烧;禁止私人办学等。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焚书的第二年,有两个方士卢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正是这两个人,又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凶残好杀。在一个晚上,这两人弃官逃跑了。

秦始皇知道了这些事情后,不由地大怒。他就叫御史把咸阳书生都抓起来拷打、盘问。这些书生刚开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个个皮开肉绽时,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这些书生都杀了。公子扶苏替他们求情,反而被秦始皇臭骂了一顿。监斩官看到秦始皇怒气冲天,就把这些书生全部赶到一个深谷中,用石头把谷填满,把这些书生活活坑埋了,总计有四百六十多人。

坑杀了咸阳的四百六十多个书生后,秦始皇暗想着要把天下的书生全部杀了,斩草除根,不留遗患,但又怕书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个计策。他命令地方官员,访求各地的有名的书生,送到京城以待录用。不过几个月,各地方就送来了七百多个想当官的书生。秦始皇命这七百多人都为郎官。

这年冬天,有人报骊山的马谷中硕果累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让这七百多书生去马谷看一看。这七百多书生到了马谷一看,果然有几个瓜果,新鲜得很。大家正在议论时,就听一声爆响,随后石头像雨点一样从谷上落了下来,瞬间,这七百多书生就被砸死在马谷。而所谓的瓜果,是因为马谷地下有温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内种瓜果,后来还真的结了果实。这些书生哪里知道秦始皇的阴险毒计,全部屈死在马谷中。史称“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制度,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天下从形式上的统一转变成了实质上的统一。但是嬴政太专注于权力,实行着残暴的统治,如此怎么可能深得人心。可以说秦朝一开始兴盛就在一步步走向衰亡。

未及二世,早已千疮百孔

赢政统一中国后,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后世众说纷纭。比如始皇修长城这一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定论。在历史评价中,始皇也总是一个难以评价的人物,功绩大,暴政也多,真是无法定义。

统一六国后,匈奴人看李牧将军已死多年,终于又闲不住,开始侵犯中原,嬴政曾先后派蒙恬两次率兵出击匈奴。但是抗击并不可绝后患,防御才是重中之重,嬴政又下令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这时候发生的。

除了抗击外敌侵略,嬴政还对扩大疆土一事乐此不彼。他征服百越地区,增设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到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功业有了,嬴政又下令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还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这一系列的大动作,都大大地耗费了人力和财力。然而这些也不是他皇帝说有就有的,到哪里弄去啊?那便是征税和徭役。嬴政设定了沉重的赋税,毫无顾及地从人民身上榨取血汗。此外,兵役和徭役也十分苛刻。为了防备反抗,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人们在如此繁重的生活压力下生存困难,自然而然就有人站出来革命了。赢政最终撒手西去,落了个轻松省事,这么大个烂摊子就丢给了他儿子——胡亥。其实始皇本意是想留给太子扶苏的,但是胡亥却设计逼得扶苏自杀,把这烂摊子给抢了去,弄得更烂,简直是自找麻烦自找骂,实在不划算。

先是有陈胜、吴广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旗号首先站了出来,反抗皇帝。没多久,全国各地的农民纷纷响应,历史上多了个新名词,叫“农民起义”。但是他们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明确斗争的意义和正规的战略指导。所以到最后他们都失败了。而后又有项羽刘邦,怀着推翻暴秦的信念带领全天下被压迫的人,有组织,有纪律地行动,推翻了那时已经千疮百孔的秦朝。不过这都是后话。

想这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真是一点不假,稍有差错就可能家朝不保。嬴政只顾集权,只思留“千秋功名”,不顾民心,频失暴政,又没有选择一个优秀的继承人,秦朝两世而灭,天命所定,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指鹿为马,而不是指点江山

秦二世胡亥并无才能,可以说是一个败家子。始皇也不是瞎子,当然也不会把王位传给这样一个庸人,那他是怎么当上国君的呢?其实跟他的祖父一样,也是借别人之手。不过他夺得更不光彩,靠了一个宦官,改了父亲的遗嘱,杀了自己哥哥。整个过程充满了黑暗,毫无人性。如果他是真有能力,像唐太宗一样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那也倒罢了。偏偏他还就是个毫无能力的人,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把祖先们奋斗了几百年的家业给败光了。真是替太子扶苏叫冤,若他不相信篡改过的遗嘱,执意当上国君,或许秦朝也不会亡得这么快吧。

若说胡亥的无能,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指鹿为马。这个故事本身说的是胡亥作为一国之君居然连鹿和马都分不清,讽刺了那时的贵族子弟是多么的昏庸无知。但是那时候贵族出行要么是马拉的车,要么就是自己亲自骑马。他胡亥再怎么傻看多了也不可能不认识马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