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建立并没有改变中国分裂的现状,只是从一个分裂状态进入了另一个分裂状态,即南北朝时期。南朝是南方继东晋建立的四个朝代的总称。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宋、齐、梁、陈四个国家。南北朝虽然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快的一个时代,却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贫穷皇帝会当家
刘裕建立的南宋是南朝第一个也是最持久的一个国家,这与刘裕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裕就是这样的典范。刘裕本人出身贫寒,小时候一度以卖草鞋为生,从无名小卒混到大将军,这其中吃了多少苦,不用说也能想像。虽然刘裕摆脱不了篡权夺位的骂名,但其丰富的阅历和才能是晋朝任何一位皇帝都无法相比的,而刘裕也确实比晋朝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当皇帝。
刘裕一生勤俭节约,当了皇帝也不例外,既不爱财也不好色。在一次出征过程中,刘裕听说琥珀对治疗伤口有很好的功效,回朝之后立马就将地方官员上贡的稀世珍宝琥珀枕砸个粉碎,分给手下将领疗伤用。可是他自己生了病却从不大耗钱财祭祀求神,要知道在当时就是普通百姓生了病,都会求神拜佛。刘裕却只是让御医诊治,默默调养。舍了财,却得了民心。对于女人,刘裕也非常有克制力,他一生所纳妃嫔极少,唯独有一次对美女姚氏非常宠爱。不久就有臣子劝他不要沉迷女色,荒废国事,刘裕竟然当晚就将姚氏送出了宫。天子以身作则,不得不佩服刘裕是中国史上难得的明智之君。帝王如此,大臣自然不敢逾越,荒淫之风就没有在皇室与官场中盛行起来。
此外,晋臣出生的刘裕深知晋王室不兴的病根,那就是世族多手握大权,架空皇帝。为了防止历史重演,刘裕在位期间,再也不任用名门望族做大臣,而是挑选一些和他一样出生贫寒没背景没势力的人。兵权则是都交给自己的儿子。刘裕还会打压富商豪强,多次缴豪强之财分与贫苦百姓。聪明的皇帝采取了这个办法,刘宋始终没有出现权臣掌朝的情况,将王权牢牢掌握在王室手中。可见,贫苦皇帝更能体会百姓疾苦,更偏向为百姓做事,自然得民心而定天下。
刘裕死后,他的思想得到延续,刘宋稳步向前发展。南方的经济、文化到这时才真正得到解放和发展,江南渐渐发展成为富庶之地,华夏文明也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种子,生根发芽。
只可惜,到了刘宋末期,皇子们却将祖先的美德丢到九霄云外,争权夺势,势力虽然没有旁落,内乱却愈演愈烈,这一点应该是刘裕始料未及的,若是刘裕在地下有知,铁定会后悔当初没有制定计划生育的国策。这兄弟一乱就又给了外人可趁之机,兄弟反目,拉帮结派,依靠外人压倒对方。萧道成就是在这种皇子夺权的混乱状况下,押对了宝。479年,萧道成,逼刘宋末代皇帝刘准禅位,灭宋建齐。
萧道成并没有赶尽杀绝,还是给了刘准一个汝阴王的称号,偏居丹阳。可亡国的滋味终不好受,刘准极其心酸地道出了一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怪异皇帝最败家
萧道成犹如刘裕转世,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先是逼前朝皇帝禅位于己,自建王国,后又勤俭节约,善于治国,使王朝繁荣兴旺。而后代却也同样的昏庸,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到了末期,竟然出现一个不爱江山只爱玉足的齐废帝萧宝卷。
萧宝卷性格孤僻,寡言少语,不喜与人讲话,用今天的专业术语那就是有心理疾病,有点自闭。性格怪异之人通常行为也会比较怪异,萧宝卷虽然不喜与人交谈,却喜欢自己出游。别的皇帝出游最喜打猎,游山玩水,寻花问柳,这怪癖皇帝却与众不同,最喜欢拆毁民居,驱逐居民,看着百姓居无定所,他竟会莫名兴奋。一边不让百姓有地方住,一方面却大兴工事,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有着这种皇帝也真是国家的不幸,百姓终日担惊受怕,看见出巡的队伍就心惊胆颤,生活永无宁日,天天祈祷老天赶紧把这变态皇帝劈死算了。
萧宝卷对许多事都提不起兴趣,倒对女人兴趣盎然。他特别宠爱将自己养大的潘妃的之女潘玉奴。这玉奴最吸引人之处不是漂亮的脸蛋,也不是丰盈的身材,而是一双纤纤玉足,短小精巧,白如凝脂。三寸金莲一词就是由形容潘玉奴而来。萧宝卷为了尽情欣赏这双绝美之足,竟然专门为玉奴建了一个宫殿,铺以透明地砖,让玉奴整日在上面走动起舞。看来这服侍皇帝也还真不容易。
对妃子千般宠爱,对臣子萧宝卷则是大肆杀害,自作聪明的想着要扫除障碍。若是铲除威胁皇位的强臣倒可以算是明智之举,可这萧宝券却是毫无私心,连帮他平定暴动的忠臣也杀。结果是物极必反,群臣激奋,公元501年,被杀的大将萧懿之弟萧衍最终发兵攻打建康,杀了萧宝卷,另立其弟萧宝融为帝。
荒淫无道的萧宝卷被杀,南齐的灾难也随之而来,齐和帝萧宝融在位仅一年就被萧衍逼迫让位,随后被杀。南齐灭亡,南朝第三个国家——梁,就此诞生。南齐也是南朝史上享期最短的国家,前后只有二十三年。
文学皇帝治国差
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爱好文学,擅长写作,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文人的迂腐气在他身上表露无疑,文学成就颇高,治国却差,尤其是晚年更是错误不断,最终导致梁朝传三世而灭亡。
萧衍是一个文学全才,在经学,史学,佛学,诗歌方面的造诣都很高。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萧衍在诗歌方面成绩斐然,他一生创作诗歌无数,现世尚存的就有八十余首。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牗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结构完美,韵律和谐,堪称佳作。萧衍对诗歌尤其是七言诗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梁朝,诗坛创作风气大兴,很多文人学士聚集在皇帝周围,各逞其能,竞相施展诗歌创作才华,出现了“竟陵八友”八位创作才子,萧衍也是八友之一。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风气的兴盛,甚至影响到后来唐朝的诗歌创作。虽然汉族只守得半壁江山,但汉文化仍然能在南方大地上繁荣发展,也是值得欣慰之事。
萧衍虽读书万卷却不大懂治国之道,既没有匡扶济世的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心。这也是当是南朝诗人的普遍作风,只顾游山玩水,写诗作赋。作为统治阶级的总代理人,梁武帝又有其失策和迂腐的一面。到他统治时期,南北关系已经缓和,但他慕名好事,屡起边衅,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他竟下令在淮河上立浮小堰,企图水淹北魏,结果一夜之间堰决堤崩,淮河两岸数万居民死于非命。梁武帝崇佛更是荒唐,他不但广建佛寺,而且三次舍身同泰寺,又让臣下以数亿钱赎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建康城内有多少佛寺,老百姓贫苦交加,却要供养成千上万的僧人。他还组织人马,举行辩论,攻击无神论者范缜及其神灭论思想。
公元548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进攻梁国,次年便攻陷台城,不过此时我们的文学皇帝早已饿死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杀死简文帝,梁元帝萧绎继位。公元557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杀绎灭梁,建立陈国。至此,梁宣告灭亡。
窝囊皇帝亡南朝
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是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接手时,南方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短命也是注定的。只不过,因为一个毫无尊严的皇帝,这个王朝的灭亡比起任何前朝各代都要更显窝囊。
陈朝亡国皇帝叫陈叔宝,在位七年,不仅是陈国的亡国君,更是南朝的断朝主。要说他的执政生涯,可真不是一般的窝囊。当时朝廷内外流传有一句话:不知有陈叔宝,但知有张丽华。张丽华何人?乃陈叔宝宠妃也。朝廷政事全由此女处理,后宫家属犯法,只要向张丽华乞求,即可免罪;王公大臣如不听从内旨,也只由张丽华一句话,便可送命。国家大事竟然由后宫老婆做主,这皇帝可比犯妻管严的男人窝囊多了。这一点倒和唐朝的李治很像,只可惜张丽华不比武则天,并没有将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陈国经济始终没有起色,江南盛景不复存在。
陈叔宝有老婆帮着处理政事,倒落得清闲,潜心学习诗歌创作。这倒从侧面反映了南朝文化发展确实兴盛,上到皇帝,下到庶民,无不以写诗作赋为乐,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倒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只不过,为了业余爱好误了正业还是不好。陈叔宝就迷在作诗里了,整天邀着一帮子诗人吟诗作赋,将政事抛到脑后。说他不务正业,人家可不这么认为。这窝囊皇帝反倒觉得作诗才是他的正业,管理国家才是副业,他从来就认为自己不过一个风流才子,亡国与否都与他不甚相干,国人都要被他活活给气死。
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隋文帝杨坚听说陈叔宝如此窝囊无能,下定决心要灭掉陈朝,统一南北。风声自然也传到了陈叔宝耳中,他倒不当回事,心想,反正中间长江这个天然屏障挡着。等到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宫中,他才慌了,无处可逃,竟然和张丽华,孔贵妃三人抱在一团躲在枯井里。可怜一国之君,为保命如此不顾脸面之事。被隋兵拖上来后,陈叔宝吓得直冒冷汗,连声求饶,毫无骨气。
隋帝统一南北后,并没有杀陈叔宝,为了安慰亡国君,还经常宴请他,给予丰厚的赏赐,每次宴会都不敢奏陈朝音乐,生怕触动了陈后主的亡国之痛。陈叔宝还厚着脸皮向隋帝请求“陛下可否赏给我一个官做,不然我每次来朝都因为身份低下不好意思与人交谈。”帝王如此卑微,国家怎能不亡?
陈国亡在这种窝囊废手中,真是亡得太不体面。南朝虽灭,对中国却不是一件坏事,分裂了几百年,再一次形成统一大势。
诗运转关启后世
虽然南朝每朝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汉文化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如果没有南朝的存在,汉族有可能就被少数民族同化,华夏文明也不能传承到现在。南朝的文风很好,尤其是诗歌发展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南朝时期的诗歌已经差完全脱离魏晋时的刻板,形式多样,诗意更美,为后来唐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在刘宋时期,南朝诗歌开始摆脱东晋以来的玄言诗。其中最出名的是跨越东晋与刘宋的谢灵运。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世族,仕途示意,便寄情山水,描景绘意,做出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然而为诗歌贡献更大的却另有其人,这便是刘宋末期的鲍照。他的主要成在乐府诗和拟古诗方面,这些诗大抵都古朴活泼,联系社会,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尤其是七言诗和杂言诗的创作,到了鲍照笔下才稍感成熟。
到了南齐和梁朝,则出现了以谢眺、沈约等号称为“永明体”的诗人。他们特别强调诗歌的声律。当时“平上去入”已经广泛运用到了音韵上,沈约就把它运用到了诗歌的格律方面,提出“四声八病”之论,为唐代律诗的格律,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时期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谢眺,齐、梁之后稍有成就的诗人都多多少少受了谢眺的影响,就连李白平生最推崇的诗人也是谢眺。当然提到这个时期也不能忘了文学皇帝萧衍。
到了陈朝,描述宫廷生活的“宫体诗”开始盛行,虽然内容多有少儿不宜之嫌,但单从诗歌形式上来说,继承和发展了永明体诗注意声律的传统,更接近律体,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律诗。况且也还有一些写宫体诗的作家,如庾肩吾、徐陵、张正见等,都写下不少艺术性高且内容建康的诗歌。
纵观整个南朝,朝朝短命,皆因皇帝无能,软弱可欺,外人夺权势不可挡,禅位之举重复上演。若论政治武功,南朝确实没有可歌可泣之处。然而,就是这样孱弱的南朝却上演了一场文化盛宴,南朝的文化极为发达,尤其是诗歌方面的发展意义非常巨大。南朝是中国诗运转关的关键时期,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武不堪入目,文让人称颂,这也倒是南朝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