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形式,使中国再次统一的重要朝代。因首都和疆域的变化,历史上将其分为北宋与南宋。虽然由于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王朝竟然要向周边那么多少数民族国家进贡钱财。但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却是前朝任何一代都无法比拟的,在评价一段历史时,应该秉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于宋朝要看到他受制于人的无能一面,更不能忽视他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的一面。
杯酒下肚,文武易势
这一夜,赵匡胤失眠了。宋朝才立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叛乱,虽然今天平息了这场叛乱,但难不保明天,后天,又会有新的手握兵权的人站出来反我,这么下去可不是个办法。好不容易睡着,梦里竟是陈桥兵变的场景,部下将黄袍披在自己身上,高呼万岁,梦中的自己转过头,竟然是石守信的脸。呼的一下坐起来,赵匡胤已满脸是汗,对啊,当初的自己就是这样在部下的簇拥之下不忍负众人所望才自立为帝,灭周建宋。如今,石守信亦如我当初一般手中握有兵权,我虽相信石守信的为人断不会做出某朝篡位之事,然他的部下会否出现贪图富贵之人,会否拥立他为王起兵叛乱就是未知数了。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只石守信一个,还有王守琦。杀了他们?不行,都是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我断不能做出这等无情无义之事,要是他们能自己交出兵权就好了。可是如何才能让他们主动这么做呢?怎么办?怎么办?赵匡胤再次陷入苦痛。这一夜怕是又要醒着度过了。
公元961年的某一天,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守琦等几位老将喝酒。老将们都欣然前往。大家一块回顾开国历程,回忆众兄弟共同抗敌,激动不已,酒过三巡,已都微微有了醉意。赵匡胤即让四周随从全部退下,长叹三口气。只见皇帝叹气,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一行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又不敢追问,只好都不再言语,等着皇帝自己开口。赵匡胤沉默良久举起一杯酒终于说话了“诸位将军,来,朕再敬你们一杯,若不是你们的相助,寡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今天的。大家干了这一杯。”众人松了一口气,原来陛下是在酝酿感激之情。
一杯酒下肚,赵匡胤又叹上气了“哎,可是你们不知道,这做皇帝难处可不小啊,不瞒众位爱卿,从立国以来,朕就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较觉,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众人又犯了迷糊,皇帝今儿是怎么了,这是卖得什么关子啊?石守信率先沉不住气,问道“陛下,您有什么困扰之事,尽管告诉我们,臣等定当尽心尽力为陛下分忧解愁。”赵匡胤幽幽道出“做皇帝心里不踏实啊,这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啊。”众人一时慌了神,酒也醒了八九分,皇上这是怕我们篡位啊。众人纷纷跪倒在地,冷汗直流“陛下,您多虑了。这天下都已安定,稳稳当当的握在您的手中了,谁有那熊心豹子胆敢与您争位啊。”
赵匡胤见话说到这份上也没有必要拐弯抹角了,便直接说到“对于诸位爱将,朕当然是十万个放心,只怕你们的部下会有人贪图权势,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拒绝吗?”众人不约而同全想到了赵匡胤当上皇帝的过程,知道皇帝这是下了杀心了,更加惶恐不安。石守信这时反应倒快,连连磕头,含着眼泪问道“臣等都是一介粗人,从未想到过这些,还请陛下为臣等指点一条明路。”赵匡胤微微一笑“尔等都是跟随我出生入死的铁兄弟,朕岂能不为你们着想,不如你们交出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个清闲官,置些房产,快快乐乐的过日子,我再与你们结为亲家,永结友好关系,如何?”众人哪敢说不好,齐呼“吾皇万岁,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
第二天上朝,凡是前一天参加宴会的将领们都递上了一份奏章,以体弱多病为由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应允,打发他们到各地任文官,拿着丰厚的俸禄,就是没有实权,之后又将自己的女儿们纷纷嫁给各位老将的儿子。就这样,赵匡胤采用和平的方式将兵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赵匡胤心满意足“想了这么久才想出这个好办法,好在老将们配合,不然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做了。”后世为这件事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杯酒释兵权”
失衡的治国天平
至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他的后世后辈就都沿袭他的做法,开始实施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重点发展国家的文化事业,至于兵权,名义上掌管都是文官,实际则全由皇帝本人调配。
宋朝实施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理由的。首先,宋朝是在混乱的五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代时期各朝各代更迭很快,而且很多都是由有兵权有势力的割据势力夺权篡位的,再往前,唐朝的灭亡也是因为唐朝末期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庞大,发生兵变所致。所以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难免让赵匡胤有所顾虑,害怕像前朝一样位子做不长。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匡胤本人就是谋朝篡位的角儿,正是在部下们的推崇之下,他发动陈桥兵变,取周代宋。因而赵匡胤深知手握兵权能带来什么,有时即使本人没有那种想法,也有可能被逼无奈踏上夺位之路。所以赵匡胤害怕自己的部下有朝一日会像当初的自己一样,起兵叛乱,才会终日惶惶不安。在这两个主要因素的作用下,赵匡胤会做出“杯酒释兵权”的举动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给宋朝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由于宋朝皇帝始终注意对地方割据势力的防范,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军阀谋权、宦官作乱事件发生最少的朝代,兵变、民乱的次数与规模更是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少和小。另一方面,宋朝却极其重视文科,教师在宋朝是最受尊敬的人,文学之风更是极其旺盛。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朝代。
当然,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重文轻武虽然给宋朝内部带来了安定,却造成了宋朝对外的软弱。因为宋朝崇尚文风,始终忌讳武功高强之人,素来就不注重选拔培养武将,使得宋朝前后300多年就数不出几个特别有名的武将,稍微有力的如岳飞之类又总是枉死。再加上宋朝掌管兵权之人多是弱不禁风的文人,到真正打仗的时候,能调兵的人不会带兵,能带兵的不能调兵。如此这般,上了战场怎么可能打胜仗。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广大繁华的大宋王朝竟然频频受到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欺负,受尽耻辱。
可见,在文与武之中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确实不容易,每朝每代总会偏重于其中一方,一旦平衡点没掌握好,结果都会阴沟翻船。至于这个平衡点在哪,则是历来包括现在、将来都要不断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