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编,全文共一千二百字,通篇采用三言句式,句法灵活工整,文笔自然流畅,语言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它用典多,知识性很强,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自成书七百年以来,备受读者的广泛赞誉,被称为“蒙学之冠”。
《三字经》注重讲述美德的重要性,认为端正态度比掌握知识更为受用。它先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孝悌、礼仪、历史、儒学、生活等方面做了深刻阐述。《三字经》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1990年,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相叶。
曰笔墨,曰纸砚。此四宝,藏文房。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明朝兴,再开辟。十六世,至崇祯。
清入关,都北京。传十帝,至宣统。
辛亥年,帝制终。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匡国,下利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人之初①,性②本善。性相近,习③相远。
苟④不教,性乃⑤迁⑥。教之道⑦,贵以专⑧。
注释:
①初:初始。②性:天性,指人天生就有的禀性。③习:习染。④苟:如果。⑤乃:于是。⑥迁:变化。⑦道:方法,道理。⑧专:专一,专注。
译文: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原本是相近的,但是后天的习染使得他们相差甚远。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教育的方法,贵在专一。
读故事,懂道理
周处改过自新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他自小没了父母,又不听长辈的管教,到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横行乡里,当地的百姓都很讨厌他。当时,百姓们将村子旁边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和周处并称为“三害”。
后来有人就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蛟龙和猛虎,证明一下你自己的实力呢?”周处听了,为了证明自己比蛟龙和猛虎更厉害,决定去和蛟龙、猛虎搏斗。他上山击毙了猛虎,又下河斩杀蛟龙。经过了三天三夜,终于将蛟龙杀死了。周处三天没有回来,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都高兴地互相庆祝。周处提着蛟龙的脑袋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互相庆贺,这才明白,自己已经被大家痛恨到了极点。于是,他痛改前非,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清廉的好官,被家乡的人们称颂。
知识拓展
人性善OR人性恶
人性,顾名思义,是指人的本性。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性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性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关于人性的问题,一直是学术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昔孟母,择①邻处②,子不学,断机杼③。
注释:
①择:选择。②处:居住。③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牵引纬线的梭子。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她看到孟子不努力学习,就生气地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以此来教育、激励孟子好好学习。
读故事,懂道理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最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养成到好的习惯!
知识拓展
孟母断机教子
孟子上学以后,有一天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母亲非常生气,就用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并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日积月累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半途而废,就如同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一样,一事无成。”孟子听了深受启发,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窦燕山①,有义方②,教五子,名俱③扬。
注释:
①窦燕山:指五代时期的窦禹钧,他是蓟州(今天津蓟县)人,邻近燕山(此指小燕山,位于天津北、北京西南),所以称他为窦燕山。②义方:这里指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③俱:全,都。
译文:
五代时燕山的窦禹钧,教子有方。他教养的五个儿子相继都考中了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美名远扬。
读故事,懂道理
窦燕山教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期人。他家住蓟州渔阳,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山。
窦燕山家境富裕,但他喜欢行善事,是有名的大好人。他经常接济那些因贫困而无法生活的人,借钱给他们去做小生意。为了救济更多的穷人,窦燕山自己生活得很俭朴,毫不铺张浪费,家里每年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其余都用来做善事了。
窦燕山有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培养教育儿子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悉心教育、培养之下,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
知识拓展
成语“五子登科”的由来
有时候我们会听人说“五子登科”,你知道“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吗?原来,窦禹钧的五个儿子都先后考中了进士,人们称赞窦禹钧教子有方,当时的名流冯道写了一首诗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五子登科”的称誉也由此而来。
养①不教,父之过②。教不严③,师之惰④。
子不学,非所宜⑤。幼⑥不学,老何为⑦?
注释:
①养:抚养。②过:过失,过错。③严:严格。④惰:懈怠,这里指失职。⑤宜:应当,适当。⑥幼:年少时。⑦何为:做什么。
译文:
生养儿女而不进行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不严格要求,这是做教师的失职。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读故事,懂道理
方仲永的故事
在我国的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家里世代都是农民,没有一个文化人。他长到5岁了,还从未见过笔墨纸砚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做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人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方仲永的名声传开之后,许多人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并且出钱让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做诗天赋,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久而久之,方仲永由于没有机会学习,他的才华就逐渐地消失了,等到20岁的时候,他已经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
知识拓展
有关劝学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义③。
注释:
①琢:打磨雕刻玉石,使成器物。②器:器物。③义:道理,义理。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打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人不通过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读故事,懂道理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公认为“书圣”。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严格教育七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