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启蒙三书
329900000003

第3章 《三字经》(2)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王羲之教子极严,一丝不苟。相传,王羲之曾教导儿子:“你能把院子里这18缸水都写完,字才能练出骨架子。”有一次,献之拿着自己写的字让他指点,他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字架子上紧下松,便随手在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太”字。随后,献之又拿着字让母亲看。书法造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后摇摇头说:“我儿写这两千字,只这一点似羲之。”献之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父亲加的那一点。从此,他更加刻苦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知识拓展

玉器是怎么来的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玉器,一个个晶莹剔透,巧夺天工。可是你知道吗,那些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zhè)榴石等“解玉砂”,加上水研磨玉石,慢慢地把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制玉不应该叫雕玉,而应该叫治玉,或者琢玉、碾玉、碾琢玉。

为①人子,方②少时,亲③师友,习④礼仪。

注释:

①为:做。②方:正当。③亲:亲近。④习:学习。

译文:

为人子弟,年少的时候,就应当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节和知识。

读故事,懂道理

魏照学师

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学者叫郭泰,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人品高尚,因此,有不少读书人都争着拜他为师。

有个叫魏照的少年,他从小就立下大志,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听说郭泰学问高深,于是就去拜他为师。刚开始,魏照跟别的学生一样也是每天到老师家里听课,早来晚走。后来,他干脆把行李搬到了郭泰家,整天和郭泰形影不离。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来晚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家呢?”

魏照诚恳地说:“现在要找一个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要找一个能教人如何做人的老师却很难。我和您住在一起,就可以随时观察和模仿您的言行,学习您的为人处世。这样一来,我就知道如何待人接物了。”

一席话使郭泰很受感动,于是更加耐心向他传授知识。后来魏照也成为博学高尚的人。

知识拓展

古代的拜师礼——束脩

在我国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先奉赠礼物,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到了唐朝的时候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老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香①九龄,能温②席。孝于亲③,所当执④。

注释:

①香:指黄香,东汉人,以孝行闻名。②温:使……变得温暖。③亲:父母亲。④执:做到。

译文: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在严寒的冬天,先用身体把父亲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亲就寝。孝敬父母,是做儿女应当做的。

读故事,懂道理

黄香扇枕温席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9岁时,母亲便去世了,靠父亲一人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儿,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出任某地太守时,他体恤百姓们的疾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知识拓展

有关“孝”的名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论语》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 

——鲁迅

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林语堂

融①四岁,能让梨。弟②于长,宜先③知④。

注释:

①融:指东汉学者孔融。②弟:同“悌”,尊敬兄长。③先:趁早。④知:知道。

译文: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要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读故事,懂道理

孔融让梨

孔融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事,父母亲非常喜爱他。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

一次,孔融的母亲买来许多梨,父亲就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于是他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父亲看到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他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父亲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知识拓展

孔融

很多人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你了解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孔融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孔宙,曾经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年少成名,后来经人举荐步入仕途。曾出任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政绩卓著,当时的人们又称他为“孔北海”。东汉末年,因与曹操在政治上有分歧,被曹操所杀。

首①孝②弟③,次见闻,知某④数,识某文⑤。

一而⑥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

①首:首要,首先。②孝:孝敬父母。③弟:同“悌”。④某:指代一定的或不确定的人或事物。⑤文:文字。⑥而:用来表示承递的虚词。

译文:

做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接下来是增长见闻。要知道基本的算术,以及认识一些文字。

数字从一开始,十个一累加为十,十个十累加为百,十个百累加为千,十个千累加为万,以至于无穷。

读故事,懂道理

祖冲之算圆周率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比)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直径为一,周长就是三)作为圆周率。后来发现,这样的算法误差太大。到了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提出了“割圆术”,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无限接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出圆周率为314。并且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圆周率就越准确。

可是,祖冲之并不满足前人的成就,还想把圆周率的精确度再提高一步。祖冲之在书房的地板上画了一个直径一丈的大圆,紧接着就运用刘徽的“割圆术”的方法开始计算圆周率。

为了求出最精密的圆周率,祖冲之逐次在圆内接正六边形、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日复一日,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从不间断地辛勤计算着。一直割圆到24576边形,这样边已经和圆周紧贴在一起,不能再割了。祖冲之经过艰苦的计算,终于得出较精确的圆周,他指出,如果一个圆的直径为1,那么它的圆周大于31415926,小于31415927。这个结论,用现代数字符号写出,就是:31415926<π<31415927。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知识拓展

算盘

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数据运算复杂的题目,可能会用到计算器。但是在计算器发明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工具来计算数据的呢?那就是算盘。算盘是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之前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棍,小棍上穿着珠子,中间一根横梁将算盘分成两部分,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半部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三才①者,天地人。三光②者,日月星。

注释:

①三才:指天、地、人。②三光:指日、月、星。

译文:

世间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

读故事,懂道理

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我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为了验证爷爷的话,这个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东汉人。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知识拓展

为什么星星有明暗之分

晴朗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我们能看到天空中有无数的星星在闪耀。有的星星很明亮,有的却只发出很微弱的光,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每个星星的发光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强,有的弱。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发光能力最强的比发光能力最差的大约相差100亿倍呢。另外,由于星星和人们之间的距离有远有近,离人们距离近的星星它的发光能力强,因此人们看到它就会觉得它很亮。可是,即使发光能力相当强的星星,假如离人们十分遥远,那么它的亮度也许还不及比它的发光能力差几万倍的星星呢。

三纲①者,君臣义②,父子亲,夫妇顺。

注释:

①纲:道德标准,行为准则。②义:合乎法度。

译文:

三纲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应该遵守的三种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间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

读故事,懂道理

忽必烈深明大义

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年轻的时候,他的哥哥蒙哥是当时蒙古国的大汗,他只是一个藩王。他热衷于学习汉文化,并且在自己所在的封地推行汉文化,任用汉人做官员,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尊敬。看到弟弟的势力一天天地壮大起来,并且受到很多人的拥戴,蒙哥担心他会谋反,夺取自己的汗位,于是派人监视忽必烈。

忽必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主动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到了蒙哥那里,并且告诉蒙哥:“如果我有二心,背叛朝廷,你就把我的家人都杀了。”蒙哥见他这么做,也就放心了。从此之后,兄弟二人没有了误会。

后来,蒙哥病逝之后,忽必烈和几个弟弟争夺汗位。最终,他打败了几个弟弟,在他的领导之下,建立了元朝。

知识拓展

什么是“三纲”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反映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曰①春夏,曰秋冬。此四时②,运③不穷④。

注释:

①曰:语气词,无实在意义。②四时:四季。③运:运转。④穷:穷尽。

译文:

春夏秋冬,就是四季。四季交替运转,循环往复,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