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一扇门,食物能进,水能进,病菌也能进。口是疾恶如仇的,合它胃口的多多益善,不合胃口的看都不看一眼。口是幼稚而容易被欺骗的,垃圾食品换上美丽的外表就能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口其实完全没有自由的,它只能听从您的指挥。因此,严禁病从口入,还得从您的饮食习惯上下手。
分餐制安全卫生,不要丢了菜勺子
刘氏箴言:中国人不要丢了菜勺子!
在饭店和餐馆中,时常可见围桌而坐的人,少则两三人,多则十数人,每每新菜端上,众人齐举筷箸抄食;逢年过节,举家围坐,祖孙齐聚,其乐融融,许多双筷子伸到盘子里夹菜,伸过去的筷子上还残留着汤汁菜叶甚至口水……
千百年来,团团坐、筷子齐刷刷伸到一个盘子里夹菜吃饭,人们已经司空见惯。这种合餐制造就了热情的中国人,也为病菌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欢快表象下,病菌已经开始悄悄扩散到聚餐的每个人体内,侵蚀着他们的健康。
合餐制会给人的健康带来不少麻烦。一方面,许多人在一起吃吃喝喝,边说边笑,飞沫乱舞,甚至嘴里小的食物残渣都可以自由“交流”到别人的脸上,“交流”到食物上。另一方面,多双筷子同夹一盘菜,还有些人有更坏的习惯,就是拿着自己的筷子在一盘菜里翻来覆去挑选,夹上又丢下,再夹另一块,这种动作实在叫人看着不舒服。有时,为表示对客人热情,甚至用自己筷子帮别人夹菜等。这样做的结果,一餐饭吃下来,不仅“感情大沟通”,唾液也进行了“大交流”。难怪有外国人说中国人吃饭就像在“接吻”,一般接吻一对一,合餐制的“接吻”是一对十,这无疑为病菌的传染营造了良好氛围,因此极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助长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刘太医称这种合餐制为贫民式吃饭方式,因为不注重卫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而用公共餐具取菜分饭(即菜勺子)的分餐制才是值得我们大力推行的,因此他高呼:中国人不能丢了菜勺子。
刘太医提醒您:分餐制古已有之
我国早在周秦汉晋时代,就已实行分餐制了。从《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可以发现,在那时就已经实行分餐制了。在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均可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而《儒林外史》中就有:主宾六人,每人一席,共是六席。《红楼梦》里也写有:请客吃饭,一人一把椅,一张桌,饭菜各有一份,连酒壶都人各一把。表明中国由古至今分餐制是一直都有的。
而合餐制的出现,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其重要原因是高桌大椅的出现。自从公元5世纪至6世纪高足坐具和大桌出现后,人们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从而也直接影响了用餐方式的变化。此后逐渐变化,到明清时期,合餐制基本取代分餐制。
卫生专家也建议会餐时最好实行分餐制,分餐制有不少优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条:
第一,有利于节约粮食,减少浪费。我国各种合餐(家宴、请客、会餐等),抱着让大家吃好、吃饱的心理,总要丰盛一些,吃剩一些饭菜是司空见惯的,结果造成浪费,而分餐制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饭量和需要进食,避免浪费。
第二,有助于均衡营养,防止偏食。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人每餐需要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营养,尤其是对儿童,可以起到杜绝偏食、挑食的坏毛病。
第三,防止“病从口入”。食源性传染病种类繁多,危害巨大,例如某人唾液中或污染的双手上带有致病菌,这些致病菌有可能通过集体同桌用餐相互传播,导致传染病的发生;病毒性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吃剩的食物都可能传染肝炎,在一个碗里吃菜喝汤也有可能通过饮食传入肝炎病毒。可以想象,每次外出就餐,一桌几人、十多人甚至几十人,往往都是陌生人,彼此互不相识,相互夹菜,相互碰杯,这些人是否患有传染病,谁都不知道,致病菌有可能就在这相互夹菜碰杯的过程中传播。如果其中一人是传染病患者或病菌携带者,其用过的筷子、接触过的食物,都有可能成为传染疾病的源头。分餐制可以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合餐时,很可能使某些人的唾液、口腔中的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他人,这种病菌较为顽固,是造成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原因。
第四,分餐有利于减肥和缓解糖尿病。肥胖者和糖尿病人都需要特定的食谱,合餐制时,难以把握进食的标准和尺度,分餐制可以按照要求配备他们的食谱,不至于过量进食。
非典时期,由于聚餐会把病毒吃到嘴里,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餐盛行。但非典一过,人们很快就把病毒遗忘到九霄云外,继续着会餐生活。这种习惯之所以顽固,无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1人情障碍
2004年,有关部门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别在北京、广东、内蒙古、山西等非典疫情一度严重的省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人情面子挡着分餐制:有近8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与亲朋好友一起就餐,不会主动要求分餐或使用公筷;但当有陌生人在座时,74.3%的受访者表示会提出分餐或使用公筷;有60%的受访者认为分餐会破坏就餐气氛。
北京李女士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她说,只要能和久别重逢的儿女、亲人共进一次餐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吃着我亲手做的饭菜,甜蜜从心中泛起,难以言表。可分餐制就体现不出这样的氛围。
2成本困扰
推广分餐制,餐饮业是重中之重。虽然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饭店协会出于饮食健康的考虑,分别发布了《餐饮业分餐制经营服务规范》和《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提出不久将在全国推广执行。然而,除实力较强的大饭店、酒楼外,对这两份给全国300多万家餐饮经营企业提供分餐制的操作指南的附和者不如想象的多。
据业内人士估算,如果长期实行西式分餐制,酒店的菜肴价格必须上调30%才能维持现有利润;如果按现在的方法分餐,菜肴价格也得上涨5%至10%。如果在保证原有利润的情况下,为了消化增加的运营成本,势必很大程度上会提高人均消费额,这将直接影响到客人的数量,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分餐不是目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吃得健康,才能真正杜绝病从口入。虽然存在着人情和成本两个障碍,但相对于本身的健康而言,哪个更重要呢?何况,真正的亲情和友谊不会因为分餐而淡化。分餐制是对对方饮食习惯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健康生命的尊重。至于餐饮业的推广问题,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只要不去餐馆吃饭就可以避免。
过饱伤人,饿治百病
刘氏箴言:过饱伤人,饿治百病。经常饱食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而饿一点,则有防病的作用。
“撑死人,不占盆”是东北话,即使把人撑死,也别浪费饭菜,反映了过去的勤俭节约、不浪费的优良传统。然而“不占盆”,却占肚子,“撑死人”则是更大的浪费,而且得不偿失。
刘纯说:“过饱伤人,饿治百病。”过饱,就近来说,暴饮暴食可使胃扩张,急性伤命。长期偏饱,百病丛生。
看过电影《活着》的朋友都记得这段镜头:从“牛棚”中请过来的接生医生,狼吞虎咽地啃着馒头,不时喝口水,结果吃得太饱,不仅没救得了福贵的女儿,自己反倒差点被撑死。
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医学知识讲堂】长期饱食的危害
如今的病理学研究表明,长期饱食会导致以下危害:
1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
2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
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发作心绞痛,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
3饱食能诱发人脑内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饱腹后,它在大脑中的含量要比吃饭前增加数万倍,而且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学者还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约2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饱食的“美食家”。
刘太医认为,经常饱食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而饿一点,则有防病的作用。
国外有科学家报告,限制哺乳动物的食品摄入量,可以降低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能够有效地延长生命周期。美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少吃食品的实验鼠,其寿命可平均延长30%以上。还有人做过实验,少进食物的试验鼠,爬杆和游泳能力比饱食的实验鼠的能力要强出许多。研究者们认为,适当少食,不仅可防止脂肪堆积,还可加速体内垃圾的清除。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饱七分,通过减少进食量来推迟大脑的衰老过程。
【他山之石】 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
我国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总结的进餐秘诀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也就是说人的进食方式应该像“羊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食不厌精健者病,病者甚
刘氏箴言:人乃纯阳之体。而油脂细粮乃生热之物,故健者食之病也。病者食之甚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论语·乡党》中的话,他老先生所处的年头,肉切得细一点,米捣得精一点,这是进步。但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仅不能“食不厌精”,还要多食粗粮,这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刘完素说:“人乃纯阳之体。而油脂细粮乃生热之物,故健者食之病也。病者食之甚也。”刘纯在《短命条辩》里也说:“太祖之言极是,违者必死无疑。”实践证实,这话很有道理。
据说有几个富人找孙思邈看病,孙思邈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最后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富人会得脚气病呢?这很可能和饮食有关系。”经过一番调查后,他找到了原因。原来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很少吃五谷杂粮。
忽视了对粗粮的摄取,经常吃细粮会招来疾病。而多吃一些粗粮,则对身体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