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国人的健康现状,你会想到什么?“值得担忧”,“不容乐观”,或是“不尽如人意”?当娱乐圈明星死亡事件麻木了人们的大脑,当校园自杀事件不再是新闻,当“抑郁”两个字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当过劳成为职场常态……在这些现状面前,以上形容词多少显得乏力,“岌岌可危”四个字才真正恰如其分。
娱乐界:英年早逝的明星们
在世人的眼里,明星无疑是一件华丽的裘衣,是财富、名气、地位的象征,他(她)们面庞动人,身材完美,是众人仰慕的SUPER STAR,他(她)的熠熠光辉让人几乎无法正视。他们物质生活够富足,精神生活够丰富,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娱乐圈,应该是最幸福的一个行当了。
可是近几年来,明星死亡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他们的死因,就像他们身上的光环一样,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近来,“林妹妹”陈晓旭的突然辞世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明星健康问题的回顾和关注。因此,在本章,我们就以明星的健康作为开篇之言,窥探这光环背后,是怎样的一幅健康景象。
请看下面明星死亡备忘录:
2002年9月19日晚10时28分,以演唱《大中国》走红流行乐坛的著名歌手高枫因肺炎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医生说:如果早一周送来,什么事都没有。然而,一周,7天,168小时,10080分钟,他都错过了。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想过留给自己时间。
于是,这一夜,他再没有醒来,再没有留言,只留给世人168小时的遗憾。
2003年4月1日傍晚,北京下了入春来最大的一场雨。张国荣跳楼自杀的消息伴着淅沥的雨声通过手机短信逐个传出。没有几个人相信这条消息,因为这一天是愚人节。直到晚上,网上这样的消息越来越多时,这一事件终于被证实。人到中年的张国荣,演艺事业已经到了一般艺人很难企及的高峰,可以说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可是突然之间,他就这样撒手而去,拥有令人艳羡的一切,却不能让他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点的留恋。
于是,愚人节这天,张国荣用自己的生命和世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在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星光时,最不应忽略的就是梅艳芳。2003年12月30日凌晨2点50分,香港著名演员梅艳芳在香港养和医院因为癌症引起肺功能失调,不幸病逝。
生前,她用最坚强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即便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还在香港红馆连开了8场个人演唱会。“我想做完这个演唱会之后换一个形式同大家见面,可能会是舞台剧或者其他的形式。唱歌我真是好厌倦,已经唱了20年。因为有人听,我才能坚持下来。”但是反过来看,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还要坚持上台,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绝望。
悲哀就在这里。如果平时不那么劳累,她本来可以连着唱800场。人生匆匆,又何必如此急促?
她还是走了,一朵40岁芳华正盛却过早凋谢的女人花。
2005年2月22日,因为《红字》、《火鸟》、《太极旗飘扬》而走红的韩国明星李恩珠自杀,年仅24岁。据分析,自杀原因是其患有抑郁症,由于拍摄出演电影《红字》太入戏,一直无法彻底自拔,引发抑郁症,加上个人生活受到感情纠葛的困扰。
2005年8月18日,知名演员高秀敏逝世。“等到秋风尽,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高秀敏的走让喜欢她的人心比秋意凉。
此后不久,2005年8月30日9时35分,深受全国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演员傅彪,因患肝癌,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去世。
2006年4月3日晚间,台湾老牌演员叶雯(本名叶淑雯 ) 被人发现在中国台北石门乡山溪村海边投海自杀身亡,享年 63 岁。据说叶雯生前身体状况不好,曾罹患子宫颈癌、抑郁症,怀疑自杀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精神抑郁引起。
2007年5月13日,从隐遁佛门到回归尘土,林妹妹陈晓旭因乳腺癌香销玉殒,继2月23日剃度,在众人的吃惊和关心下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80天。
2007年6月23日,相声小品艺术家侯跃文心脏病突发,猝死家中。
……
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死亡事件面前,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明星两个字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字眼,而娱乐圈,也并不是一个好玩的场所。为什么演艺圈内频频出现健康危机?原因固然多多,究其根源,据说主要是在群星争辉的演艺圈内,有些人遭受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演员的特殊生活环境,往往食无定时,居无定室,食不甘味,寝不安席,酒不离口,烟不离手。很多人也把生活不拘小节当做“家常便饭”,心理不够健康;更有甚者,有些演员钩心斗角,争名夺利,不厌其烦地拼命捞钱。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层挤压,此起彼伏,长此以往,身心怎能不受到损害?
上帝并不因为一个人拥有众多的FANS,就赐予他特别的力量,让他得以避免疾病,甚至死亡的困扰。当死神走近一个人的时候,它根本不在乎你身上带着多么明亮的光环,不管是贵为天子还是卑微如乞丐,它对谁都一视同仁。
【健康语录】
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
——罗曼·罗兰
商业界:成功企业家的收支账单
这个世界上,除了明星,受到万人瞩目的,大概要数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了。在公众的视野里,他们总是被鲜花和盛誉包围。那么,他们的健康状况又如何呢?
几年前青岛啤酒总经理彭作义壮年而逝。2004年热心大陆慈善事业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因脑中风突然去世,年仅50岁。2004年11月中旬,年仅38岁的民营企业家王均瑶去世。2005年4月,54岁的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跑步机上锻炼时突然辞世……
这些企业家们费尽心血,叱咤风云了半世,也曾显赫一时,也曾万众瞩目,到头来,却连自身最基本的健康问题都难以保证。上百万千万的大生意,也许大笔一挥立刻成就,而要说起身心是否健康,他们却鲜有人敢理直气壮地打包票了。这样的事实再次刷新了世人的眼球:成功企业家们怎么了?翻翻他们的收支账单,便可以明白其中的玄机。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是数以万计的企业创业者“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与体制改革互动的结果。在这个充满艰辛的创业浪潮中,一批企业家脱颖而出,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们成功地创造了社会财富,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超前支付为代价的。
以王均瑶为例。王均瑶出生在“温州模式”发祥地之一的浙江苍南县,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典型代表。他15岁时就外出务工,20岁时以私人承包飞机而闻名全国。短短38年的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温州辍学青年,最后成为让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他敢为天下先,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胆识开创了均瑶时代,谱写了一个草根企业家的神话。在均瑶集团拥有资产逾30亿元的时候,作为创业者的他却匆匆离去了。
熟悉他的人都说,王均瑶是累出病的,和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家一样,王均瑶还拥有诸多的社会职务,让他的应酬频繁不堪,这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等。而据身边人透露,就连在住院的最后一段时光,还经常看见王总“拖着疲倦的身子去公司主持工作”。
均瑶现象虽只是一个个案,但它折射出的却是企业家亚健康状况这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他的去世不仅是均瑶集团的损失、温州人的损失,更是全中国的损失。如果这个敬业的王总能够在工作之余兼顾一下自己的健康,这些损失是否就可以减轻甚至避免呢?
可是,一般情况下,企业家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在民营科技型企业聚集的中关村,企业家健康体检报告显示:75%的人出现颈椎和腰椎的疾患,42%的人过早出现了骨质疏松、骨矿减少的状况, 38%的人临床诊断为轻中度脂肪肝。
可以肯定地说,企业家不是一个低智商的群体。就是俗有“草根企业家”之称的个体私营企业主,他们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学历为大专。过度劳累,使自己的身体较长时间处于强压之下,无疑会降低机体抵抗病菌浸染的能力,从而增加生理器官病变的可能,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为什么拥有较高智商的企业家“明知故犯”呢?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有关学者对这一现象展开了专门的调查,据他们研究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两种机制,即生理选择机制和社会选择机制。正是这两种机制促使企业家这个“经济发动机”保持高速的运转。由于信息不对称,当企业家发现自己健康已偏离正常轨道之时,为时已晚。因而,厘清这两种选择机制对于维护企业家的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企业家亚健康的生理选择机制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企业家,大都是农村中有远见卓识的少数精英,脱贫是他们的梦想,生存因素是他们创办企业的初衷。一个“逼”字,道出了那个年代创业的艰辛。此时,经济学教科书中企业家作为“经济人”的形象,在这里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生物人”,个人与家庭的果腹之需是他们创业的直接动力,特定生存环境的压力使创业者们很早就背井离乡,谋求生存。
在计划体制导致的短缺市场环境下,当创业者敏锐地发现市场机遇之后,在体力方面付出的艰辛要比智力方面大得多。他们只要能够克服重重阻力,获得原材料,生产出产品,并且能够将产品销到消费者手中,就能够从中获利。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废寝忘食是创业者们的家常便饭。
随着产品市场由供不应求朝供大于求方向转化,智力型创业者逐步加入企业家队伍中来。即便是智力型,他们在生理成本方面的支付也是巨大的。由于市场的转型,经营风险飙升,每一项投资决定都需要深思熟虑,为此他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煎熬,不得不放弃许许多多本来属于休息的时间。企业家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将导致机体功能减退,而这种生理变化在病变发生之前一般不易为主体所感知,特别是企业家处于经营成就的兴奋状态时更是如此。营养之外,保健与运动等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疲劳,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而这取决于企业家对时间价值与感知的生理成本支付之间的权衡。当“温水煮青蛙”的机理发挥作用时,企业家的健康被置之脑后。
2企业家亚健康的社会选择机制
无论是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还是在转轨经济中,企业生理选择机制一般都会发挥作用。与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发达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对企业家健康状况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是社会舆论的压力。个体私营企业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私营企业在1988年以前一直没有法律地位,长期以来,企业家在中国并不为社会所尊重和认同。在这种环境下经商办企业,必须支付更大的心理成本。
其次是体制文化压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不仅企业所需资源要素(包括资金、人才、土地等)都是通过行政机制加以配置,而且法律取消了个人或家庭创办企业的合法性。转轨经济中,情况有所好转,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要获得银行贷款是很困难的。企业上市要得到政府的批准,自己向民间筹集资金又属于“非法集资”。政府还是企业最大的客户,很多情况下,政府是企业产品最大的买主。公路、桥梁、园林等公共产品,都是政府作为购买者进行招标的。即使政府不进行直接采购,通过地方保护和歧视性市场进入规则,政府仍然可以限制一个企业产品的市场范围。总之,政府政策左右企业的未来。
有企业家坦言,“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社会机制,这其中少不了企业家本身对事业的过度倾注,对自身健康的长久漠视。久而久之,企业家健康在不知不觉中被推向危险的边缘。
企业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栋梁,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推进者,他们创造了企业发展的奇迹,然而他们又往往比常人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身处机遇与挑战的第一线,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刻侵袭着他们的身体,让他们在健康和金钱之间很难做到收支平衡。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健康语录】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