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不受下属欢迎的领导者,他们共同的缺点,就是喜欢打头阵、作指挥。他们不轻易相信下属的能力,尽管派给下属任务,自己却不能让下属放手去干。他们对下属的要求相当严厉,丝毫不具同情心,有时下属要休假,就会表现出极端的不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部分,他都要插上一手,在上司面前,也从不错过任何表现的机会。
像这种情形,难免会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将下属的功劳占为已有。下面就举一个例子说明:
某公司的营销主管李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很民主,常会听取下属的意见: “这看法不错,你将它写下来,这星期内提出来给我。”下属们听了这话会很高兴,踊跃地作各种企划,大家争着提供意见,当然,其中的大部分,也都为李卫所采用了。然而,每一次发表考绩,这一切却都归功于李卫一人。一年后,李卫就完全为部属所叛离了。
李卫感到很迷惑,不了解下属叛离的原因,心想:“是他们的构想枯竭了吗?那么再换些新人进来吧!”于是和其他部门交涉,调换了几个新人。
一进来,李卫就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我们营销部,传统上是要发挥分工合作的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同心协力,提高营销部的业绩。”然而,并无人加以理会,他们心想:“营销部的功绩,最后都归于你一个人,你老是抢别人的功劳,一个人讨好上司。”
像这样,将自己部门内的成绩完全归功于自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很容易犯的毛病。任何工作,绝不可能始终靠一个人去完成,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协助,你也要表现由衷的感激,绝不可抹杀部属的努力。作为一个领导者,这是绝对要牢记的。
一个让下属放心追随的领导者既不会独占功劳,也不会诿过于下属,他们在下属的心里就像一棵可以乘凉的大树,是他们真正可以依靠的靠山。
秦穆公主动揽孟明视之过,深责自己,3年后,君臣齐心协力雪洗耻辱,就是一个领导者主动为下属揽过的好例子。
公元前628年冬,秦国驻郑国的大夫杞子突然派人回国,秘密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信任我,把都城北门的钥匙交给我保管,这是我国用兵的大好机会。如果您派一支军队来突袭郑国,我们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占领郑国,借此扩大疆土,建功立业。”秦穆公听了喜出望外,对领土的贪婪一时间充斥着他的头脑,争霸中原的野心使他再也按捺不住。于是秦穆公立即决定调动大军,袭击郑国。
然而作战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毕竟老谋深算,他权衡利弊后,坚决反对出师郑国。秦郑两国路途遥远,调动大军长途跋涉,必然精疲力竭,元气大伤。而郑国则可按兵不动,精心准备。精力充沛、援应丰足之师待疲惫之师,自然就会占上风。再说,如此大的行动,浩浩荡荡的军队千里行进,郑国怎么会不知道呢?其他诸侯国也不会坐而视之。一旦兵败,不仅国内人民心中不满,其他诸侯国也会小看秦国。因此,蹇叔力劝秦穆公不要发兵。
但求功心切的秦穆公对蹇叔的话不以为然,坚持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攻打郑国。蹇叔老泪纵横,对孟明视说:“我只能看到大军出发,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事实果然被蹇叔言中。
次年2月,秦军到滑国后,郑国人弦高贩牛途经滑国,料定秦军将袭郑,遂一边假托奉郑君之命,犒劳秦军,一边派人回国报信。孟明视等人认为郑国早有防范,遂放弃攻郑,灭滑后撤军。但对秦攻郑之举,晋襄公及其谋臣先轸认为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挑战。为维护晋之霸业,晋襄公决定待秦军疲惫会师之时,在觳山伏击,并遣使联络附近的姜戎配合晋军作战。4月初,晋襄公整顿人马,亲自出征,在觳山一带大败秦军,俘获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3人。幸好秦穆公之女文嬴巧施计策,劝晋襄公放回了孟明视3人,秦国才免于3员将帅之损。
秦军大败的消息传到秦国,秦穆公立即认识到自己贪心过重,急于求成,不但劳顿三军,更险些折损三将。此时,若秦穆公为顾忌脸面,死不认罪,而给三军之罪的话,面子自然可以保住,但从此必会民心不服,也没有哪个将士愿为自己卖命了,如此怎可坐稳江山?相反,如果勇于承担责任,揽过于己,不但可获明君之称,更可收买人心,增强士气,重整旗鼓。因此秦穆公身穿素服,来到郊外迎接3人,见面时放声大哭:“我不听蹇叔的话,使3位受到如此侮辱,这都是我的罪过啊”。盂明视等人叩头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决策失误,你们何罪之有?我又怎么能用一次过失掩盖你们平时的功绩呢?”之后他对群臣又说:“都是我贪心过重,才使你们遭受此祸啊!”秦穆公承担下全部责任,感动了群臣,三帅更是力图回报,欲雪国耻,从此整顿军队,严明纪律,加紧训练,为再次出征做准备。
秦穆公爱护下属,勇于揽过,不找替罪羊开脱自己,这对调动部下积极性,团结上下极为重要。试想,若秦穆公杀了孟明视3人,其结果必然是朝野震动,从此没有请命之将,那么何谈雪耻,攻占城池?那么,秦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不诿过于下属,是领导者赢得人心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