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462700000003

第3章 从生活中的“怪”病说起 (2)

小艾明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为何还不停进食呢?原来是情绪的影响。她觉得进食时的快感,是她逃离失恋所带来的低落感的唯一途径。用她自己的话说:“有的吃就开心。”虽然进食时的快感让她一时忘记失恋,但伴随着的内疚、负罪感,使她的心情非常复杂,只是,再多的内疚也敌不过进食的欲望。

原本就处在失恋带来的痛苦中,再加上身材走样的苦恼,心情日益郁闷,小艾终于向“情绪健康中心”求助。

心理医生告诉小艾,她患上了暴食症。暴食只是情绪问题的反映,产生的原因是她的抑郁情绪。

食物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享受,也可能成为问题的根源。男人借抽烟、喝酒来缓解压力,女人则喜欢通过食物来缓解压力。两种方式都没有什么错,只是一旦走上了极端,就对身心就有害无益了。

如果你经常失控地大量进食,你可能患上暴食症,这和情绪有关!

小艾至今仍在与疾病对抗,她愿意向大家说出自己的病情,也是为了帮助他人了解暴食症。知道有这种症状时,应该及时向医生求助,而不可乱服减肥药。暴食自然会发胖,一部分暴食症患者为了保持苗条身材,不假思索地选择减肥药。其实,吃减肥药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你的情绪雪上加霜。只有调理好自己的心情,积极乐观地生活,才能根除暴食症。

谁惹了不停点头的小男孩

这几天,心理学科班出身的雯雯小姐在四下打听有关小儿强迫症的信息,并在网上发帖子,咨询此问题。

原来,两天前,在北京工作的雯雯接到姐姐的电话,姐姐声泪俱下地说外甥灰灰得了一种病,老是不停地点头,逢人就点,不可控制。为此,姐姐不停地打外甥,可是可怜的外甥对妈妈说:“妈妈别打我了,再打我就死了,我也不想这样。”听到儿子说了这样的话,做妈妈的才如梦初醒,想起向远在北京的妹妹咨询。

虽然懂得些许心理学知识,但在雯雯的认知范围内,她只能断言这和姐姐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有关,对于进一步的治疗,她还真是一筹莫展。恰巧在网上遇到一位心理学专家,但是对方要知道关于灰灰的详细情况。雯雯在询问了姐姐家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后,向心理辅导专家汇报了详情。

灰灰今年10岁,上三年级。原本聪明伶俐的灰灰从小就很听家长的话,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即使是这样,做妈妈的也是不敢松懈,总是对儿子严加管教。每天早上都分秒不误地把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然后催促儿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还要再三交代:在家里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直到儿子点头为止。

几个月前,语文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蝴蝶是怎样出现的》。灰灰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上课想,下课想,可是就是想不出蝴蝶是怎么出现的,万般无奈之下,灰灰跑去问妈妈,没上过几年学的妈妈自然也不知道,失望的灰灰情急之下,自言自语地说:“是不是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

妈妈不由分说就对灰灰一顿怒斥,命令孩子说:“老师怎么会出错?是你自己不用功,想,仔细想,好好想,直到想出来为止!”

一进,灰灰就听妈妈的话,想啊,想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灰灰说:自己的脑子似乎没有停止过,并且接连不断地出现各种奇想,想宇宙是怎样出现的;走到路上看到树,就想这棵树倒了会不会砸伤人;看到别人骑自行车,就想会不会摔下来。与此同时,他开始不停地点头,因为妈妈说的是对的,老师的要求也是对的。

无休止的想法困扰着灰灰,使他痛苦不堪,他也知道没必要去想,不应该这样持续不断地点头,但他控制不住自己。现在,他对学习已没有一点兴趣,甚至对生活也失去了兴趣。

听了雯雯的详细描述,心理专家断言:灰灰得了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自我强迫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症,其症状特点为自我强迫,即症状是病人自我而非外力所致。它违背病人的意志反复出现,病人无法控制,也自觉其不合理或毫无意义,力图摆脱和抗拒强迫内容,但越是抗拒,就越感觉焦虑和苦恼。

强迫症发病是在病态人格的基础上,受外界精神刺激所致,在各种致病因素中,患者的心理素质起着主要作用。

病前人格是强迫症病因中的关键,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办任何事均力求准确完美。但即使如此,患者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判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脾气急躁。而儿童病态人格的养成无疑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突然受惊吓、遭受迫害等都可能诱发强迫症。

儿童患强迫症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分苛求,或孩子受到惊吓、经常挨批评,致使其精神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精神负担过重,均可诱发强迫症。灰灰之所以患上强迫症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家长要求过高。

“家长的影响对孩子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成长。”雯雯对姐姐强调说。姐姐顿时豁然开朗,并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医生的治疗和家长的配合下,现在灰灰的病情已有了明显好转。

校长的“怪病”因何而生

有一位校长,他学识渊博,身体健康,日常很注意饮食卫生和作息规律,并坚持锻炼。他头脑清醒,适应能力也很强,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那种轻易得病的人。

然而有一天他得了一种可怕的怪病,他感到头晕目眩、胸闷、呼吸困难,而且睡眠也有障碍,只有躺下来才会舒服一点。每当他试着坐起来的时候,头晕就会加重,甚至呕吐,胸闷得透不过气来。

就这样过了好多天,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的保健医生对此束手无策。他的家人把他送到医院,可是医生检查的结果是“没有任何问题”。校长和他的家人根本不相信,好端端的人呼吸都困难,怎么可能没病呢?这绝对是医生的误诊。

可是他们连续跑了3家医院,得到的是相同的结论。

一家人陷入了愁云当中。

一天,奇迹发生了,校长的病突然痊愈了。

过了几天,他去找医生:“我从来没有想过情绪会让我生病,但我非常肯定,这次生病完全是由烦恼的情绪引起的。”

“莫非你也迷信了?你怎么会这么说呢?”医生不解地问。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好朋友请我给他做贷款担保。这笔贷款数目太大,我知道这里面的风险。所以我一直很犹豫,不想答应他,但是我不好意思拒绝他,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我还是签字做了担保。

“过了没多久,我这个朋友就在车祸中受了重伤,在医院里住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他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妻离子散,四面楚歌。

“从知道这个朋友的情况后,我就心跳加速,呼吸不畅,整天担惊受怕。我就是担心这事才头晕目眩的。”

“但是,你怎么确定是这个原因呢?”医生还是一头雾水。

“哦,是这样的,”校长继续说道,“在我卧床养病的时候,这个朋友来看我了,他告诉我他已经到银行还清了所有贷款。从那一刻起,我就一下子康复了,第二天我就去学校上班了。”

医生恍然大悟:一个人如果总是对往事耿耿于怀,或者对未来忧心忡忡,或者对别人的话思前想后的话,就容易陷入过度忧虑状态,不利于身心健康。精神上的痛楚和打击,能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人体各系统功能的异常:呼吸系统方面,可能出现呼吸加快、气喘、胸闷、哮喘;皮肤方面,可使人患神经性皮炎荨麻疹、脱发、白发、斑秃、多汗等;内分泌方面,可出现月经不调、糖尿病等。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忧虑会使人的血压和心率升高,还会促使人体大量分泌一种应激激素,给心脏增加负担。

一个人如果对不愉快的往事耿耿于怀,就会促使身体分泌一种能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的化学物质,从而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过度忧虑使身体释放出的应激激素,也会损害免疫系统。

明白这些情绪健康知识,我们就会明白那位体魄健康的校长为什么得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疾病了。他的胸闷,他的头晕,他的气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情绪惹的祸。

可以断言,一切顽固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以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但正视现实、自我劝慰、尽快摆脱不利的心境(情绪),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在思想观念上做到“通、达、变”。通,是要通观全局、通权达变,激发自己应有的能力,摆脱情绪的束缚,使心情保持稳定;达,是要豁达大度、性格开朗,要学着忘记烦恼、忧愁、嫉妒,使自己的生活多一些空间,以容纳其他值得吸收的东西,变,即审时度势,力戒保守。人应不断求变,尤其步入中年后,更应在态度上力求进取,这样才能广纳新知,开阔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