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463300000012

第12章 政治民主化 (4)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又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他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并具体讲到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进人民民主发展。强调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在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在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进一步作了论述,其主要论点是:

1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江泽民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点

江泽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实践中把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3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江泽民强调,一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二是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江泽民特别提出了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这将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综上所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推进,其基本思路越来越明确,方向和目标越来越清晰,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以中共十五大为标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又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就为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一个政治基础,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可以预料,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将会在实践中积极稳妥、扎扎实实地前进。

尽管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人们同时也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其一,政治体制仍然是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的政治壁垒,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其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化建设尚不充分,导致国家提取社会资源能力的不足。1978年之前,社会消融在国家之中,国家通过常规的(计划经济制度和政治组织网络)和非常规手段(意识形态和群众运动)垄断了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国家提取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强大。但是,1978年之后,这种能力在逐渐地削弱。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中国社会从其内部生长出的抵制国家介入、要求共享社会资源的因素,对国家原有的提取社会资源的常规与非常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挑战。在社会转型期,如果国家提取社会资源的制度化建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则必然降低。

其三,公共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监督机制,腐败现象屡禁不绝,致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资源大量流失,国家动员与整合社会的能力相对下降。

其四,政治系统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包容和消解政治压力的水平还不高。一般说,政治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系统内部,二是政治系统外部。政治系统内部压力是由于权力结构各要素之间矛盾与冲突引起的,外部政治压力则是社会个人和团体对参与程度和效果不满所致。

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需要有效而强大的政治支持,这不仅是后发国家的普遍发展规律,更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现实向政治系统提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政治系统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多大程度上的政治支持。其间,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领导责任,这正是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背景之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我们在实践中要积极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1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他在这个讲话中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这里实际上是论述了政治改革的目标。

到了1986年,邓小平已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的概念。1986年9月至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展开。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邓小平在这期间一系列讲话中,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讲话中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中心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中谈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86年至1988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但这中间,由于国内外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遇到了曲折。1989年春夏国内出现政治风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步履维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社会上,尤其是党内腐败现象蔓延,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继续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五大又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指明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突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五大还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这里讲的五条,既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一个系统,它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总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目标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极为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