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463900000001

第1章 为什么做得多却做得不好

为什么只见行动,不见结果——职场蜗牛的效率低下

安妮是广告公司企划部的一名员工,在公司里,大家都叫她“蜗牛”。她在公司里是最为忙碌的一个,但却只能领着勉强维持温饱的工资。

一次,公司接受了一个价值千万的大项目,顾客的要求也高。公司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这个项目主要由企划部负责,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文案和整体创意。

企划部分解了一下任务,把相对简单的文案起草工作交给了安妮。当企划部其他员工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只等安妮的企划稿出来的时候,安妮的企划稿却迟迟没有开头。按她的解释,她在构思一个绝好的创意,但公司没有时间再给安妮了,客户已经催了好几次,如果三天内还拿不出方案,将终止双方的合作。

情况紧急,公司老板让企划经理亲自起草企划稿,紧赶慢赶,终于在客户要求的期限内完成了一切前期准备工作。

7天后,项目顺利完成,其他员工都高高兴兴地领到了奖金,只有安妮一人被扣发了当月工资。她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了公司下个季度的裁员名单。

安妮行动缓慢,效率低下,当其他同事都准备就绪时,她还迟迟没有开头。蜗牛总是慢人家一拍,很难见到工作的结果,这不仅影响自己的业绩和职场前途,严重的时候,还可能给公司带来不良后果。

老是在行动,却很难看到任何业绩。在职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整天都在忙碌,没有任何一个时间空下来,但他们的忙碌却没有任何结果。

有的人工作一小会儿就抵上别人干半天,有的人工作一整天,也没有看见他的任何成绩,当你问他整天都在忙什么的时候,他也只能语焉不详,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

有一个人要在客厅里钉一幅油画,请邻居来帮忙。油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迟疑了一会儿,他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邻居觉得有道理,就帮他去找木块。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时,这个人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一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才锯了两下,他们很快发现这锯子太钝了,该磨一磨。这个人家里正好有一把锉刀,就把锉刀拿来了,却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装把柄,这个人去附近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时,他又发现他那把锈迹斑斑的斧头实在不能用了。又找来磨刀石磨斧头,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去寻找一位木匠。然而,这一走,就没见他回来。下午邻居再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街上帮助木匠从五金用品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这个人折腾了一天,却没有折腾出一个成果。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人整天被折腾得晕头转向,结果却因为做了没有任何结果而使得他们的忙碌失去了价值。

在许多公司里,无论领导还是员工,成天忙得晕头转向,却没有任何工作效益。这样低效率的企业,在市场没有任何竞争力。

在工作中减少忙碌,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超越公司既定目标,轻轻松松上班,快快乐乐下班,干得比别人少,成绩比别人好,不但能让老板满意,而且还能给自己多留些休闲的空间,给爱情和家庭多营造一些和谐的氛围,这也是每个人都十分向往的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只见努力,不见业绩——职场笨牛的方法不对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

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当它爬到大半时,就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之后,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

第一只蚂蚁仍在不停的跌落中重新开始。

简单的故事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方法比勤奋更重要。第一只蚂蚁毫不气馁的勇气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不断努力、不断失败之后,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想想,寻找一个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或许远比我们拥有勤奋的态度要来得有效。失败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要我们继续努力,更多的是经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获得些什么,改善些什么。没有对失败的反思,只是一次次重复失败,只能是白费力气。

事物发展的速度除了取决于勤奋、坚持、勇敢以外,更需要正确的方法。也许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发展的速度会来得比想象的更快。

在一家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工作的小李,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令别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倾斜在他这一边,他也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领导布置一项任务时,小李都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会找到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做着统计与分析,每当遇到一项复杂的数据时,他非要弄个明白不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工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勤奋笃实的作风固然没错,但探究“为什么”远不如“什么对目前的工作有益”更重要。以错误的方法工作,直接导致了小李工作效率的低下,虽然消耗了大量精力,也花去了大把的时间,却没有形成应该的正比关系产出。

爱因斯坦说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W=X+Y+Z。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废话,Y代表方法。从这个大家公认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知道,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如果只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没有正确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在职场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工作很勤奋,每天都忙不停,但是由于工作方法不正确,效率很低,还常常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工作绩效平平;有的人平时很少加班,工作方法正确,能用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工作,绩效相当好。对于前者,或许最初上司会因为你的刻苦努力而欣赏你,但是长期下来,由于工作获得的结果始终不佳,你的努力几乎都是白费。这是一个重视过程结果的年代,我们不仅要勤奋,更要用合理的方法做事。

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同样需要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才能保证成功!

为什么整日忙乱,碌碌无为——无主题变奏者行动盲目

一队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的依次跟着,食物就在枝头,一旦带头的找到目标,停了下来,它们就开始享受美味。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做了一个试验,将这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带头的那条毛虫也排在队伍中。那些毛虫开始移动,它们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观察者在毛虫队伍旁边摆放了一些它们喜爱吃的食物。但是,毛虫们想吃到食物就得看它们的目标,也就是那只带头的毛虫是否停了下来,一旦停了下来它们才会解散队伍不再前进。观察者预料,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向食物。可是毛虫没有这样做。出乎预料之外,那只带头的毛虫一直跟着前面的毛虫的尾部,它失去了目标。整队毛虫沿着花盆以同样的速度爬了七天七夜,一直到饿死为止。

可怜的毛虫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没有目标、无主题的盲目行动只能失败甚至是死亡。目标和主题对于我们和我们的行动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有可能忘了最初的目标,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跑出来的“兔子”,结果忙来忙去什么都没有得到。事实上,我们忙碌的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什么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解决的,或者在不知不觉中“跑了题”。例如,想做饭了却发现家里没盐了,去买盐时发现旁边那个沙锅不错,买沙锅之前到另外一家商场比较价钱,结果在那家商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品牌衣服专柜正在打折……到了最后盐没买成,却穿着新衣服在饭店里吃饭。这就是无主题变奏。这是造成我们无序忙碌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们忙而无果的重要原因。

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行动盲目、毫无计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晕头转向,结果却因为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价值。

李洁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大学毕业后,在求职上并没有费多少周折,就顺利地进入了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因为她精明能干,善解人意,很受老板的赏识。进这家公司没多久,她很快就由普通员工被提拔为经理助理。为此,她工作更加敬业,帮老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同事关系也很好。

李洁在这里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得心应手。在这家公司里,与她同一届毕业的同学当中,她做得最好。所以,难免会有同学打电话来询问她一些关于工作上的事情。

善解人意的李洁,每当接到电话,就很积极地帮助他人出谋划策,帮他们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

这样一来,她就无法专注于有效的工作。经理也批评过她,说你做这些虽然帮了同事、同学,甚至对提高公司其他人员的工作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这些事对你来说毕竟都是无效的,这些无效的事迟早会误了公司和你自己的大事。

但李洁依然故我,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热心地做着很多分外事。

一次,总部的老板打电话过来,结果电话一直占线,而这一次老板的电话是通知李洁的经理:有个重要的合同要与他协商。结果,老板一直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电话打进来。了解了电话占线的原因不是因为李洁的经理在洽谈别的生意,而是李洁接了一个电话,正在热心地帮助别人,做那些无效的工作后,老板一句话没说就把电话挂了。

直到有一天,正当李洁在修改一份公司报告时,总部的老板发过来一份传真:你的工作很出色,你也很努力,但是你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事才是对你和公司最有效的。我希望下次见到的不是李洁,而是一个能专注于有效工作的员工。

结果可想而知,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的李洁被辞退了。原因也很简单:她整天没有任何主题的忙忙碌碌一直是在做无用功。

一位著名科学家说:“无头绪地、盲目地工作,往往效率很低。正确地组织安排自己的活动,首先就意味着准确地计算和支配时间。虽然客观条件使我难以这样做到,但我仍然尽力坚持按计划利用自己的时间,每分钟地计算着自己的时间,并经常分析工作计划未按时完成的原因,就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通常我在晚上订出翌日的计划,订出一周或更长时间的计划,即使在不从事科学工作的时候,我也非常珍视一点一滴的时间。”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昏昏然的机械忙碌就如同在悬崖边上的舞蹈,而企业的“群盲”更危险,一失足很有可能让企业元气大伤,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众所周知的三株口服液在轰然倒塌之前,其实在其内部就已经存在诸如管理僵化、上传下达淤阻、浮夸成风、缺乏危机应急机制等问题,而正当大家忙着赚钱而对这些危机浑然不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官司就在一瞬间将曾经辉煌无比的三株集团击垮了。这个“群忙、群盲”的教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为什么热情高涨,希望落空——职场大跃进者心态浮躁

到迁徙的季节了,所有的鸟儿都要往南飞。

有一只鸟开始犯愁,它想:“每次飞行我都落在后面,都被别人取笑。这次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落到最后一个了。那样太没面子了!”

这只鸟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兴奋地对自己说:“我可以在它们还没有起飞的时候自己先起飞,这样就不会落在后面了!”

为了抢先到达目的地,这只鸟就先于同伴起飞了。飞了一段路程就迷失方向了。于是就落在一棵树上等同伴。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同伴,急了,又循着原路往回飞。结果却发现,其他的鸟儿都已经飞走了。

无奈之下,这只鸟只好再一次独自飞往南方。

让这只鸟沮丧的是,每次都飞到半路就迷路了。

这个冬天,这只鸟没有飞到南方。

一场大雪降临,这只鸟死了。

这只鸟儿热情高涨,本想飞到其他鸟儿的前面,却没有想到胡乱折腾到最后被活活冻死而致希望落空。鸟儿的命运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是不要大跃进,好高骛远。

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会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召开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准备掀起工农业生产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在这之后制订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账的主要指标过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大跃进”。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并间接造成了三年自然灾难。

求多求快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只追求快而不顾好,不从实际情况出发而盲目地追求数字,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

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立志要做中国的IBM,要做“东方的蓝色人”。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可谓大矣: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单从数字上看,确立这样的目标也并非只有巨人集团一家,IBM、英特尔、微软等大公司在快速的成长期也有过每年50亿元的增长速度,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数字应该定多少,而在于巨人集团可以做多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不仅仅是产值目标,史玉柱所制定的许多目标都是在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下作出的。巨人大厦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巨人大厦是史玉柱有生以来最为重大的投资失误,盲目进军房地产业本来就是错误的,而片面追求全国最高更加大了经营风险。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么大的工程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贷款,全凭巨人集团的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巨人大厦不但抽干了巨人产业的血,史玉柱还把本来应该用于巨人生产运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厦上,结果使给企业带来大部分利润的生物工程一度停产,资金补给线中断。

迅速萎缩的巨人产业迫使史玉柱作出抉择:是继续加高巨人大厦,还是挽救巨人产业。从1996年11月份开始,史玉柱不得不控制巨人产业的资金流,不再给巨人大厦输血,将巨人大厦与巨人产业一刀切断,以此来挽救奄奄一息的巨人产业。但为时已晚,在民众的讨债声中,“巨人”轰然倒塌。

巨人大厦是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史上,因制定目标过高不符合实际而导致失败的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事实表明,如果目标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与现实脱钩,就无法实现。不立足于现实的目标,除了会浪费你的时间,加大你受挫折的风险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有些人大跃进,不踏实做人,老实做事,而好高骛远,给自己定了很高的要求和标准,苛求自己,到最后不仅没有追求到高目标,高标准,高要求,工作脱离实际,不考虑工作环境和个人的能力,到最后反而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

为什么制度完美,漏洞百出——踢皮球的权责不明

在某制冷设备公司里,销售部的小张正和财务部的小赵因为产品销售的款项催讨吵得不可开交。传统习惯一直是由销售部来催讨,销售部的小张在多次催讨无果的情况下,来求财务部的小赵帮忙;而小赵也正因为上级经理对于款项未能及时到位的训斥,而急着找小张。两人一见面自然就是相互的抱怨和争吵。销售部的小张面对财务部小赵的厉问毫不示弱:“催讨款项本来是你们财务部的事!”小赵一听此话,也是火上心头:“催讨款项从来都是你们销售部的事,什么时候变成财务部的事了?!”

两人的争吵,引来了两人上司之间更大的争斗和对峙。当问题变得不可解决时,大家方才想起看看财务制度是如何规定的。一看制度,不免叫人大吃一惊:制度规定里清清楚楚地写着,销售部和财务部都负有催讨款项责任;再细看下去,更叫人吃惊,制度上规定,如果催讨款项遇到困难时,总经理办公室和保卫部都负有协助催讨的责任。

看完企业制度规定后,小张、小赵和两人各自的上司反而高兴轻松起来了,他们一致约定:因为催讨款项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所以,决定一起向总经理去诉苦,并将情况说得非常严重,请总经理办公室和保卫部去催讨款项。

这家制冷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着漏洞,导致财务、销售部相互扯皮,转眼之间,谁都没有责任了。这是典型的权责不明而导致的皮球被踢来踢去。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是制度不合理,或是薪酬激励制度不规范出现责任空白,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人。企业的所有员工也就无规矩可依、无章法可循。

一旦制度上存在漏洞就形同虚设,权责划分不明导致权责发生失衡,管理效率低下。权责不明还容易导致信息不畅,从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造成时间的拖延。

广州一个家电制造有限责任企业曾发生过这样一起管理“事故”:3号车间有一台机器出了故障,经过技术科的工作人员检查,发现原来是一个配套的螺丝钉掉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只好去重新买。可是根据企业内部规定,必须先由技术工作人员填写采购申请,然后由上级审批,之后再经过采购部部长审批,才能由采购员去采购。

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市内好几家五金商店都没有那种螺丝,采购员又跑了几家著名的商场,也没有买到。

几天很快就过去了,采购员还在寻找那种螺丝,可是工厂却因为机器不能运转而停产。于是,企业的其他管理者不得不介入此事,认真打听事故的前因后果,并且想方设法地寻找修复的方法。

在这种“全民总动员”的情况下,技术科才找出机器生产商的电话号码。于是,采购员就打电话问哪里有那种螺丝钉卖。对方却告诉他:你们那个城市就有我们的分企业,你去那里看看,肯定有。

半个小时后,那家分企业就派人上门送货来了。问题解决的时间就那么短,可是寻找哪里有螺丝钉,就用了一个星期,而这一个星期企业已经损失了上百万元。

购买螺丝钉本不是大事情,但由于权责不明导致没有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机制,信息不畅结果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人们应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权责不明,部门之间工作互相推诿扯皮,“皮球”踢来踢去,办事效率低,原有的计划往往落空,从而贻误大好时机,不仅阻碍个人事业发展,还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

把责任和权利明确化,就能使每个部门做好本部门的工作,而且能够把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到一种程序化的简单,不去推诿责任。职责明确的制度是有效盲目的保证。

为什么会议很多,效益低下——落实不力等于零

一天,老鼠大王组织召开了一个老鼠会议,紧急商讨怎样对付猫吃老鼠的问题。

老鼠们踊跃发言,出主意、提建议,会议开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这时,一只号称最聪明的老鼠站起来说:“据事实证明,猫的武功太高强,死打硬拼我们不是它的对手。对付它的唯一办法就是——防。”“怎么防呀?”大家提出疑问。“给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这样,猫一走动铃铛就会响,听到铃声我们就躲进洞里,它就没有办法捉到我们了!”“好办法,好办法,真是个聪明的主意!”老鼠们欢呼雀跃起来。

老鼠大王听了这个办法以后,高兴得什么都忘了,当即宣布散会举行大宴。可是,第二天醒酒以后,它突然觉得不对,于是又召开紧急会议,并宣布:“给猫系铃这个方案我批准了,现在开始落实。”“说干就干,真好真好!”群鼠仍然激动不已。

“那好,有谁愿意接受这个任务?请主动报名吧。”

等了好久,会场里一片寂静。于是,老鼠大王命令道:“如果没有报名的,我就点名啦:小老鼠,你机灵,你去系铃。”老鼠大王指着一只小老鼠说。小老鼠一听,马上浑身抖作一团,战战兢兢地说:“回大王,我年轻,没有经验,最好找个经验丰富的吧。”

“那么,最有经验的要数鼠爷爷了,您去吧。”紧接着,老鼠大王又对一只爷爷辈的老鼠发出命令。

“哎呀呀,我这老眼昏花、腿脚不灵的怎能担当得了如此重任呢,还是找个身强体壮的吧。”鼠爷爷磕磕巴巴,几近哀求地说道。“那谁去呢?”于是,老鼠大王派出了那只出主意的最聪明的老鼠。这只老鼠“哧溜”一声离开了会场,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老鼠大王一直到死,也没有实现给猫系铃的夙愿。

老鼠虽然通过开会落实了给猫系铃铛的议题,但无论鼠爷爷还是鼠孙子,没有一只老鼠去落实。

开会,对我们而言再熟悉不过。开会似乎已经成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习惯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开会讨论讨论、研究研究。然而,绝大部分的会议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只是开会,而没有落实,那么,一切都等于零。

许多企业老板通过对照外国人和中国人开会的情形说:外国人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因为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吃饭的时候跟你谈笑风生。而中国人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我们老板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这种现象让老板们头痛不已。落实,就得真抓实干,会议结束后把内容落实到位才是开会的”终极目标”!

绝不能为开会而开会。正如一副对联所写的: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在讲我也在讲他也在讲人人在讲。横批:谁抓落实。落实责任,就要真抓实干,会议结束后把会议的内容落实到位才是开会的目的。

古时候,有两兄弟看到大雁就在眼前,两人弯弓欲射,却偏偏在这时抬起杠来,一个嘀咕着射下来要这样烹着吃,另一个嚷嚷着射下来要那样煮着吃,却忘了放手射,大雁就这样在两人的争论不休中飞远了。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人:要么只会坐而论道,沉迷于文山会海,夸夸其谈,将嘴上、纸上的演示代替了真正的落实;要么,在面对一项任务时,不想着赶紧寻找解决方法,只是一味抱怨,结果,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到最后什么也做不成。

落实力到底有多重要?我们看到满街的咖啡店,唯有星巴克一枝独秀;同是做PC,唯有戴尔独占鳌头;都是做超市,唯有沃尔玛雄踞零售业榜首。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大致相同,但绩效却大不相同,道理何在?关键是在于落实力!全世界做网络设备最大的思科公司,拥有垄断技术,总裁竟然认为公司的成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落实力。

落实力对于个人,对于企业,对任何一个组织乃至对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种战斗力。没有落实力,任何伟大的战略,任何远大的规划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20年前,中国的市场刚刚苏醒,一个又一个企业随之萌生,但它们又像划过天际的流星,只留下了瞬间的光彩,之后便归于沉寂。数十家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留给了中国企业界恒久的痛,它们的失利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就像吴晓波先生在《大败局》中探讨的,有着共同的“失败基因”。那就是——落实不力!企业中落实不力的情况就像生长在庄稼中的野草,很常见,很令人头痛。

为什么心愿很好,现实残酷——盲人骑瞎马的方向不对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转回到出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方向也是一个人前进道路上的“北斗星”。一个人如果没有前进的方向,就会如同原来的比塞尔居民一样,永远在通往沙漠外的路上折腾,永远也走不出沙漠。没有明确的方向,只能在原地“折腾”,永远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个没有忙碌方向的人,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其业绩绝对不可能乐观。方向和目标可以唤起一个人成功的信念。一个心中有方向的人,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一个心中没有方向的人,终其一生必定碌碌无为。

现实中,很多人在工作中标榜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但却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更谈不上职业规划,他们盲目地工作,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却永远也忙不到点子上——由于认不清明确的工作方向,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上。

有一个年轻人向拿破仑·希尔讨教职业上的事情,这位年轻人举止大方,已经大学毕业4年了。

他们先从年轻人目前的工作谈起,并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对事情的态度等。希尔突然问他:“你找我,是不是想让我帮你换份工作呢?”

年轻人回答:“是的。”

希尔又问:“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

年轻人比较沮丧:“问题就在这里,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希尔说:“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别人一样,待遇很优厚,并且能买下一栋好房子。”

希尔笑了笑,对年轻人说:“你现在的情形好比是跑到航空企业里说:‘给我一张机票’,你并没有说出你的目的地,人家怎么能把票卖给你?同样道理,除非你知道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否则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年轻人听完希尔的话,开始认真的思考。几个小时过后,年轻人满意地离开了。

一个人应该尽早为自己制定努力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规划航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避免“瞎折腾”。

纷繁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似乎谁都在忙碌。忙碌着培训充电,忙碌着完成工作,忙碌着会议传达,忙碌着……总有一大堆事情在等着我们去完成,使我们忙得焦头烂额,以致把“我没空”、“我没时间”经常挂在嘴边。然而,等时间一长,个人的价值立见分晓,有的成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的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做事有没有方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明白自己一生在追求什么目标非常重要,因为那就像弓箭手瞄准箭靶,我们会更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方向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针。有方向的人是在为美好的结果而努力,没目标的人只会在原地转悠。任何一个优秀的人绝不会在盲目中忙碌,他们总会在行动之前就为自己设定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