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宋
468100000034

第34章 处处有漏洞

若不是皇帝赵佶的恩宠,太监如何能带领大军?一个五体不全的太监封王?大宋可丢不起这个脸。

正好,收复的幽云地区还不是全部,少了一个平州,文臣们就以此为由,将皇帝赵佶准备封赏的旨意给拖了下来。

皇帝赵佶见朝廷官员大多反对封童贯为王,也知道这事阻力太大,便好言安慰了童贯几句,把此事就给放下了。

这下,满心欢喜的童贯给兜头泼了一头一脸的凉水,气的手脚冰凉。可他又不敢和皇帝赵佶理论,便撂了挑子,故意消极怠工。虽然人还在太原城督军,但对下面上报的金军可疑动向置若罔闻,根本不加理睬。

对北方军事负有主管之责的童贯都是如此,更不要说下面的将领了。尤其是原辽朝刚刚投宋不久的兵将们,他们不是不明白金兵即将南下,而是随他去!什么加强战备、整顿军队全都放在了脑后:朝廷都不管,我们管他们干什么?!搞不好把自己给搭了进去,不值得。

就在大宋上下把掌握自己命运的最后机会都彻底放弃的时候,一场毁天灭地的“风暴”已经来临!虎视眈眈的大金终于开始了南下灭宋的行动,灾难降临到了无辜的大宋百姓头上。

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太宗正式下旨,以宋人背盟、金人讨伐不义的名义,大军分两路南下攻宋。

奉金主旨意,皇叔斜也(汉名完颜杲)出任兵马大元帅,总领各军,留在上京,协助金主掌控全局。

斡离不为东路军元帅、兀术为副元帅,统一指挥六万东路军,为主攻部队。并在平州建枢密院,以刘彦宗主院事,且为汉军都统,作为东路军第二梯队跟进作战。进军路线,是由平州进取燕山府,而后进攻汴京。

金主吴乞买亲领大金御林军——龙翔军随斡离不、兀术兄弟御驾亲征,为东路军后备。

粘罕为西路军元帅,统一指挥六万西路军,主要任务是牵制和接应。完颜希尹为右监军兼先锋经略使,指挥西路军先遣纵队。建枢密院于云中,时立爱主院事。进军路线是从云中府进攻太原府。

两路完成预定战略计划后,在黄河岸边汇集,合力攻击大宋都城——汴京。

此时,大宋在幽云的兵力有二十五、六万人,燕山府驻军十一万,这其中还包括了战斗力最强的郭药师常胜军一万人。其它的十四万人分在了四个城池中守卫。

但是,从燕山府到四镇、再到黄河岸边,广大的平原上宋军毫不设防,几乎处处都有漏洞。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幽云平原平整而广阔,是金人骑兵驰骋的好地方。大宋没有多少骑兵,更不要说是精锐,在这样的平原地带根本没办法与金人野战,只好守城了。可大宋这样的守城法,以金人骑兵的快速和迅猛,基本上可以很轻松的把幽云给分割开来。

现在幽云的官员中,童贯身为太尉,不仅是军事主官,而且负责的就是北部边境的防务。可他一听到金兵南下,就吓的逃回了汴京,丢掉了幽云的军事指挥权。

其他大宋派来的文官根本不懂军事,只能依靠常胜军郭药师指挥整个幽云战事。但前面张觉的遭遇,早已让本来只是因势降宋的郭药师寒了心,要他为大宋死战,又怎么可能?!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本一直认为幽云之人不值得相信的皇帝赵佶,却对郭药师这个连汉人也不是的幽云人“信任”的有些过度,在他已经明白表现出对大宋离心离德的情况下,只是设立了一个义胜军牵制》

在金军南下前,已经明知郭药师不可靠的朝廷,不仅没有撤掉郭药师的职务,甚至都没有派出得力的将领接管幽云地区的指挥权。

不出意料,斡离不东路大军刚刚围住燕山府,郭药师便立刻绑了燕山宣抚使兼知府蔡靖、转运使吕颐浩出降,燕山府陷落。

金人进城后,金主吴乞买就停留在这里,并将它再次改回原名——燕京。

郭药师的投降,不仅仅是出卖了燕山府和幽云十六州,更主要的是,由于朝廷和原太尉童贯对他的过于信任,郭药师对大宋边防的军事布置十分熟悉和了解。

有了郭药师的指引,金东路军遂长驱直入,宋军不战而溃,一路之上基本没有遇到任何象样的抵抗,短短一月已经是兵临黄河,直面大宋本土。

大宋在面临战争的时候,居然如此的儿戏,连一个可靠的得力将领都没有派出,这让轻易攻下燕山府并兵临黄河的斡离不兄弟实在是想不明白,但对金人却是好事。

金人大军南下讨宋的消息一传到汴京城,朝廷上下立刻乱作一团,有的建议皇帝南下避敌、有的建议遣使大金谢罪。但李纲等主战派坚决反对朝廷南迁,要求派兵援救幽云,至少要把金兵挡在黄河以北。

赵佶勉强接受了李纲等人的建议,下罪已诏,革除了多项弊政,并命令全军军队勤王。

面对外敌胆小如鼠的皇帝赵佶却丝毫没有坚守汴京的决心,为了逃命,在几位大臣的强烈要求下,赵佶被迫下旨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太子赵桓,也就是历史上那位宋钦宗。然后,就携带着部分妃嫔和宗室逃离了汴京城。

本来,比自己父皇还要胆小、懦弱的赵桓也想逃跑,但被主战的大臣们给拦住了。这也是,金兵还没打到京城呢,皇帝倒是先跑路了,让臣民们如何有信心守住自己的京师?

在主战大臣和汴京城军民们的坚决要求下,赵桓终于答应派禁军前去幽云增援,这就需要负责军队调动的枢密院准备相应的计划,皇帝让他们先拿出一个章程来,这可要了枢密院的命了!

本来,枢密院中以文官为主,精通军事的就不多。原本还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太尉童贯,可他临阵脱逃,,导致幽云宋军大部溃散或是投降,心中也明白自己作为军事主官,对如此不利的战事只怕要担上很大干系,一急之下,已经重病在床,怕是没多少日子可以活了。其他将领历来被文官排斥,中枢之中居然没一个懂军事的武官,任一帮文人在那里胡来。

结果,光制订调动计划、选择合适的军队,枢密院就足足忙了个十多天。刚刚作出的计划,就被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的两司三衙给驳回来了,因为禁军还分布在各个军营之中,到了现在都还没能收拢,无兵可调!

这下,不只朝廷重臣,连稀里糊涂的小皇帝赵桓也急了。

俗话说“八十万禁军”,国家养兵千日,就是用在这种外敌入侵的时刻,如何到了要用的时候,就无法调动了?

谁知,两司三衙理由还很充分,一番话把君臣人等给堵的无话可说:因为缺少军饷,前段时间大灾之年军队里收容的灾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安置好,训练就更加谈不上。也因为亢兵太多,钱都花在养活人头上了,军备几乎为零。

让这些所谓的“禁军”上战场,还是和凶残的大金骑兵对阵,一触即溃还是好的呢,纯粹是给人家送军功去的。

就在大宋朝廷的争吵中,金人东路军已经打到了黄河岸边,虎视大宋。

麻了爪的大宋君臣之下慌了神儿,为了振奋士气、民心,胆小如鼠的赵桓在贬斥了蔡京等奸臣之后,勉强把一些军队调到了黄河渡口上。

经历过大战的宋将本就不多,而且大都畏敌如虎、逡巡不前,被朝廷申斥之后才领兵到了黄河岸边。

为了抚慰将士,让他们能够真心的为保卫朝廷而战,朝廷在诸多无正职的闲官中选择了一批年青文官,派到守卫黄河沿线各个渡口的宋军中宣抚,以促使将士们保家卫国。

虞允文也被挑中,和带队的左谏议大夫王卫、五位同僚一起,前往离汴京最近的孟津渡口劳军。离京之前,虞允文将爱女水灵交给了清义道长,免得别人管不住她。

从汴京出发的时候,大多数宣抚官员都是满脸的愁容,现在战况不明,但白痴也知道大宋面临着危机。他们都是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万一黄河失守,只怕宣抚的官员都回不来了。

孟津渡口离汴京只有不足百里,很快就能抵达。

同行的中书舍人刘文全很佩服虞允文的才华,出发之后,他干脆就跟在虞允文的身边,一路讨教。

哪想到,离孟津渡口还有三、四十里的时候,大家已经看到不少士兵三五成群的散布在路边,有的手边连武器都没有。

吃惊的宣抚官员们停住了脚,左谏议大夫王卫命自己的从人上前询问:“你们是哪里的士兵?因何在此闲坐?”

“我们是侍卫马军都虞侯王权的部下,因为王将军前几天说要向朝廷请旨,自行离去。我们没人指挥,又不愿意就这样散去,只好在此地呆等。”一名士兵答道。

啊?!

前来劳军的官员面面相觑、全部傻掉了,战争将至,主将却跑了,这渡口还怎样守?

几名官员全聚到了一起,左谏议大夫王卫急的直搓手:“这便如何是好?万一金人此时渡江,我等休矣!”

虞允文的表现却非常冷静,招手把刚才答话的士兵叫了过来,连问了几个问题:“我来问你,现在这里还有多少兵力?大部分在何处?谁在领导余下的部队?对岸来了多少金兵?对岸渡口是否有船?有多少?”

那名士兵惊讶的打量了一下这位身着文官官服的官员,没想到这些文官中居然会有懂军事的人,这几个问题的确问到了点子上:“大人,我们现在只剩下了大约一万八千多人,都在渡口左近。虽然没了指挥的人,但大家都不愿意就这样逃走,现在由几名副将和偏将带领,他们都在渡口边上。至于金兵,至少在五万左右,都是骑兵。渡船早被我们藏了起来,但金人前几天一直在到处搜拢渔船,似乎已经有十几艘了。”

“王大人,我们不能就这样回报朝廷,至少要搞清楚这里的情况已经有多严重。”虞允文转头对左谏议大夫王卫说道。

王卫虽然想就此返回汴京,但看周围的官员都露出了赞同的表情,知道他们支持虞允文的说法,只好答应前往孟津渡口。

在那几名士兵的引导下,他们很快来到了渡口旁边的房舍之中,几名还没有逃跑的将领正在这里。只是,在现在兵力严重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他们也无能为力。

左谏议大夫王卫看到这种情形,知道要是金兵现在杀来,自己也得马上完蛋,恨不能立刻逃回汴京,大概说了几句抚慰的话,就打算转身离去。

虞允文起身拦住了他:“王大人,孟津渡口距离汴京太近,如果失守,金兵当天即可直达京师,我们不能就这样丢下它不管。”

“我们还能怎样?朝廷是让我等前来劳军的,而且我们都是文官,无一人有对敌的经验,根本派不上用场。不如早点返回汴京,将这里的状况告知朝廷,早些派大将前来方为上策。”

“只怕来不及了,金人已经收集到了数十艘船,随时可能渡河,哪还等的及我们返京报警?”虞允文肯切的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