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创始人、也是被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的孔子,他那样大彻大悟、大智大慧,仍然对于《易经》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由此,可以看出《易经》里面蕴含的内容,既有古代的愚昧,也含文明的智慧;既有唯心的神秘,也有唯物的辩证…所以,对于他推断出的种种预言,我们不该武断地归为唯心还是唯物,而该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王弼,一个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短命书生,却是一个研究《易经》的集大成者。据记载,王弼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老子》和《易经》。加上他的天才成分,他详尽地对《易经》作了注解,因此还扭转了《易》学发展的方向。当时,由于《易》学发展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死板僵化现象不仅越来越严重,还既繁琐又支离破碎。王弼此时的研究给《易》学注入了新鲜空气。这在某些宣扬“有神论”者眼里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情”。他们认为正是当时“易学”支离破碎的研究“曲解”了“上天的旨意”,王弼才应运而生。否则,为什么他那么短命?这都是一些没有事实依据的说法,科学不可能根据一个人命的长短与贡献大小是否匹配,来对他的出身妄加评价。
王弼命虽如昙花,但芳香尽留人间。首先,他提出了《易》学核心所在的“得意忘象”观点。《易经》的“象”指的是爻象和卦象,而“意”指的是卦象包含的深刻含义。在王弼看来,《易经》的“意”才是核心,“象”和指代卦辞和爻辞的“言”,都只是为了得到“意”的辅助工具,所以应该使用他们之后就把他们忘掉。为此,他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象”和“意”的关系,就好比是捕鱼的“筌”和“鱼”,如果捕到了鱼,那么“筌”作为工具就成为了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废物了。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寻言以观象”“寻言以观意”的具体方法,也就是根据卦辞和爻辞来理解卦象和爻象,再进一步体会深刻内在含义。其次,他还对于《易经》的传播和流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起初,经和传是分开流传的,虽然之后也有学者力图将两者结合,但直到王弼才完成了集大成的任务。他将《易经》和《易传》合一,极大方便了《易经》的阅读和研究,也帮助人们从原始《易经》巫术符号的象征体系中走向了《易经》哲学的高度认识。
王弼虽然在世间留下的足迹很少,但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足以见他对于历史的贡献。难怪根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喜爱谈《易经》的太原王济看王弼《易注》后说“见到这本书以后,领悟很多。”但是当时的王弼,虽然扫除掉了《易经》中许多解易原则,却没有与时俱进,给《易经》增添适合他那个历史时代的内容。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易》学发展逐渐成熟起来。宋明时期,可谓是古代《易》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而著名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在理学大师朱熹的眼中,前人对于《易经》的解释都不正确。他认为前人不是凭着圣人本身的圣意在解经,而是节外生枝,根据自己主观臆想生出了许多“象数”,导出了那些许多的“道理”。因此,朱熹著作了《周易本义》这本书。提出:《河图》、《洛书》是画卦的根据,因而他们是《易经》的源头;六画卦是伏羲所画,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传则是孔子所作,因此提出“世历三古,人更四圣”等。在这本《周易本义》中,朱熹甚至不仅采用了“取向说”,还采用了“爻位说”。
其实,不论他所说的“本义”是否就是真的《易经》的本义,但他这本著作,为今天我们解《易》的确提供了优秀的参考。同时,他研究《易经》首先探求本义的思维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易》学研究必有得良好学术思想。《易经》——在古今国人手中的演绎《易经》,带着神秘的面纱,蕴含深刻的宇宙哲理,他一直昂首阔步地走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仿佛是一位先知,不断给探求“真理”的虔诚人们以指引。神神秘秘,玄玄乎乎——《易经》用卦象指路。《易经》为何一直被赋予了占卜类书籍的印象?答案就在于,他解释一切都是通过被认为是“唯心”、“神秘”的卦象。当年,周文王被纣王拘禁起来的时候,就曾经利用占卜来获知自己自由的时刻。他采用一些小树枝,将他们按照伏羲画出的八卦摆在一起研究,发现了八卦两两重叠衍生出的六十四卦。通过这些卦,来测算出天上地下、宇宙万物。而生活中的人们,由于实际的需要,也不断地运用《易经》的“唯心”、“神秘“。在古代,不论是大到王朝的转换、帝王的登基,还是小到日常的婚嫁、动土、祭祀,人们几乎都要依靠《易经》。
因为,在那个被称为愚昧的年代,普通民众对于《易经》的信赖,已经到了奉若神明的地步。从《易经》中,他们看到了天人合一。他们发现,里面既有神的旨意,又有人的忠告。神告诉了人们吉凶的时刻,人解释了其他更深刻的含义。所以,从“算卦“这一行为中,他们可以得到神的指示,找到行为的方向。从而,就可以导演着自己的未来。而所谓的这种“神的指引”,对于想当万物之首、宇宙主人的人类来讲,是很实用的事情。通过指引,他们可以得知自己的命运;通过这种指引,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方向;通过这种指引,他们可以创造自己的辉煌。人类自己认为自己是这个宇宙最具有灵气的生物,因此,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和创造人类的神最为通灵。原本,这应该是一个答案为否定的命题,但从巫蛊占卜的长盛不衰、历史预测的种种证实中,人们却又可以得到一个颇为正面的答案。肯定有人会说,这都是迷信,是伪科学,是些不可考证的东西。也有人会坚定地说,那些证实的预测,也只是某种巧合而已。但是,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首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巧合?根据数学的概率论,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概率(这个概率肯定小于1)。而如果事件之间再相互独立,那么这些事情都发生的概率是他们分别概率的相乘。再根据数学常识:小数乘以小数,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比乘数还要小的多的数。这时,问题出来了。为何小概率发生的事件,总是一次次地发生?哪里来那么多巧合?既然发生的几率这么大,为什么又矛盾地叫小概率事件呢?其次,为什么预测的事件后来都有实际意义上的发生?如果,将预测比作是一条直线,实际也是一条直线。那么,预测和实际之间应该出现两种情况。一种为重合,另一种为平行。重合,证明预测的事件,实际上都有发生,预测比较精准。平行,则证明预测的事件,实际上没有发生,预测只停留在非现实的阶段。
古人之所以不仅没有扼杀掉《易经》,还将里面的卦术发扬广大,唯一能解释的理由,该是《易经》卦象与现实生活的重合吧。再次,为什么要制造那些预测?对于这个问题,我甚至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牵强答案。预测,他只是在现实生活之上的一种行为,本身并没有真实的行为特征。既然没有真实的行为特征,那他又是怎么出现,还有,为何要出现呢?总之,所有这些问题综合起来,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易经》的卦象、占卜、预测等确实有很多玄妙之处,让人无从解释。难道,他真的有神灵之光在养护?有科学理论在庇佑?否则,怎么长期笼罩着一股浓浓的神秘主义色彩,让人们对他顶礼膜拜。
世世代代,济世救人——《易经》用阴阳治病《易经》为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中医的源泉?答案就在于,《易经》中关于阴阳、变易、象数的思想被中医广泛吸收并运用。在中国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黄帝内经》被称为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容上,他主要分为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几大部分。不仅对人类疾病的诊断,医治提出系统原则和方法,还谈到怎样让人不生病,怎样长寿之类的养生之道。他甚至还以生命为中心,讲了关于生命的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问题,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书。所以,除了医学方面堪称“经典”之外,《黄帝内经》还和《易经》《道德经》一起被称为是我国的三本奇书。并且,根据古今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黄帝内经》受到奇书《易经》的影响非常的大。《黄帝内经》中建立的著名的中医药学“阴阳五行学说”,正是在《易经》“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