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遇见一些人,流泪
602000000017

第17章 灵魂之伴侣 (1)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眉,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粮——有你的爱他就有命!”——《爱眉小扎》

他是天生的诗人,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敏感,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单纯信仰”的人生观,像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他一生追求自由的爱情,走过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短暂的一生。

1897年,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1915年,徐志摩奉父母之命跟张幼仪结婚。1922年,他和张幼仪在欧洲留学期间离婚,并发表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宗离婚事件。

1922年,25岁的徐志摩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回国,两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回国后,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后来又参与成立“新月书店”,发行《新月杂志》。

陆小曼,1903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贵之家,接受过中西文化双重教育,在18岁时,被外交部选中作为接待外国使节时的翻译。她精通英语、法语,喜好跳舞,师从画家刘海粟,画得一手好丹青,同时,她酷爱京剧,经常客串义演,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才貌双全的女子。

20世纪20年代初的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说这句话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相识是在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在京期间,徐志摩为泰戈尔举行了一场生日会,生日会上,徐志摩与陆小曼初次相见。这时候的陆小曼已经与王庚结婚,当时徐志摩与王庚同为梁启超的学生。

王庚也是很有成就的人,191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以后,他进入美国西点军校。1919年,巴黎和会的时候,他任上校武官兼翻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陆小曼。陆小曼的父母很看好王庚,毫不犹豫地把陆小曼许配给了王庚。那一年,陆小曼才19岁。

可是这桩上流社会典型的绅士淑女的婚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浪漫活泼的陆小曼,和王庚的性情完全不同。

王庚常年在美国受军人的训练,在陆小曼眼里,他是一个少性情的、刻板的工作狂。

1924年,王庚出任哈尔滨警察厅长,长期不在北京。孤独的陆小曼于是更热衷于交际,看戏、打牌、跳舞就在这时候,诗人徐志摩的出现,让陆小曼体会到了爱情。

由于志趣相投,徐志摩经常陪陆小曼一同游玩、喝茶、跳舞,不时地给陆小曼寄上一首小诗,有时候还一起唱一出昆曲。

爱情,一直是徐志摩创作的源泉,相识之后,徐志摩为陆小曼写下了大量的诗,《雪花的快乐》是其中之一: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陆小曼,也在日记中如此表达她对徐志摩的这份情感:

摩!第一个人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真心、认识我的痛苦我自从认识了你,我就有改变生活的决心。——《爱眉小札》

“忠厚柔艳的陆小曼,热情诚挚的徐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迸发出火花,烧成一片。”作家郁达夫知道陆小曼和徐志摩相爱之后这样说。

尽管在当时,他们的恋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徐志摩的态度非常坚决:“恋爱是大事情,是关生死超生死的事情——如其要到真的境界,那才是神圣,那才是不可侵犯。”

1925年的9月,上海有名的功德林饭店,大画家刘海粟在这里请客。傍晚,被请的客人陆续到来,徐志摩来了,陆小曼也在母亲和丈夫王庚的陪同下出现了。刘海粟请客的目的,是应徐志摩的请求,劝说王庚同意与妻子陆小曼离婚。酒过三巡,刘海粟站起来说,如果婚姻不能建立在两个人感情融洽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的情趣不相投的话,肯定是悲剧,没有爱情的婚姻是违背道德的。众人将目光转移到了王庚身上。王庚是很聪明的,他知道刘海粟的意思,于是他站起来举杯向刘海粟和徐志摩,也向在场的其他人说,愿我们都为自己创造幸福,也为别人的幸福干杯。宴会后,王庚对陆小曼说:我祝福你和志摩,希望你们以后能得到幸福。两个月后,王庚与陆小曼正式离婚。王庚离婚后,没有再娶。1943年11月,他在开罗开会期间病逝。

1926年农历七月初七,北京,北海公园里,陆小曼与徐志摩正式结婚。新婚典礼上,证婚人梁启超的新婚祝词让所有人惊愕不已,让徐志摩更是尴尬不堪。

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京北海公园结婚。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所以结婚又离婚。所以以后要痛自悔改。”又说,“徐志摩、陆小曼你们都是过来人,都是离婚又结婚。希望你们不要再次成为过来人。”

历经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可是,有谁能说得清,轰轰烈烈的感情,会不会又是一场镜花水月呢?1926年11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回到了徐志摩的老家浙江海宁硖石,与徐志摩的父母居住在一起。但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现了。陆小曼坚持要在硖石坐大红轿子,这个轿子本来两个人抬就可以,陆小曼偏偏要六人抬大轿,这让徐志摩的母亲觉得很不舒服。陆小曼在吃饭的时候,经常吃半碗都不到,然后余下的饭推过去让徐志摩吃下去。徐志摩的母亲看着儿子吃剩饭,心里很不是滋味。让徐家长辈最受不了的是,陆小曼有一次吃过饭,当着家人的面,撒娇地叫志摩抱她到楼上后来,为了躲避战乱,也为了避开婆媳之间的问题,陆小曼与徐志摩从海宁搬到了上海。

在上海,陆小曼如鱼得水,重新开始了她擅长的社交生活。开始频频光顾舞厅戏院,和上流社会的公子小姐们混在一起。

而徐志摩呢,本希望陆小曼搬到上海后,能过上安静的生活。他一边在大学教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他也像一个普通的男人那样,希望在衣食上能得到妻子的照料,而陆小曼,却喜欢到戏院里去登台作秀。

陆小曼一生中,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她在生活上极尽排场,家庭开支非常巨大,每个月仅仅房租就是一多百银元,更不说出入有私人汽车,众多的佣人

为了解决家中巨大的开销,徐志摩同时在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同时拼命写文,月收入接近千元。那个时候的大作家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月收入也只是400元。

可是,这接近千元的月收入,依旧无法满足陆小曼各方面的开支。1930年底,徐志摩辞去中央大学的职务,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与陆小曼分居在京沪两地,为此他不得不在两地间来回奔波。这时候翁瑞午出现了。他是上海有名的票友。在看戏捧角的过程中,翁瑞午结识了陆小曼,并迅速成为了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朋友。翁瑞午吸食鸦片,在他的影响下,陆小曼也渐渐染上了烟瘾。吸鸦片上瘾的陆小曼,渐渐对翁瑞午产生了依赖。由于翁瑞午会推拿的手艺,所以每当陆小曼唱戏累了,翁瑞午就会帮她推拿。他们的关系也渐渐亲密起来。

上海的社交界里出现了关于两人的一些传言。

1927年12月17日,上海一份名叫《福尔摩斯》的小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五大姐按摩得腻友》的文章,文章影射了有关三人的绯闻。这样的绯闻,刺激了徐志摩,他开始和陆小曼谈话,劝她戒掉鸦片,开始正常人的生活。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的唠叨激怒了陆小曼,气急的陆小曼顺手拿起放在桌上的烟枪,朝徐志摩扔去。

这一扔,对敏感的徐志摩来说,是致命的,它击碎了两人之间的情感,击碎了徐志摩对爱情一直坚持的理想浪漫情结。

于是,绝望之下的徐志摩,夺门而去。

令陆小曼没有想到的是,徐志摩的这一走,却再也没有回来。

离开家后,徐志摩到了南京,准备搭乘19日上午的邮政班机回北平。

1931年11月19日上午8点,南京明故宫机场上,飞机的螺旋桨不停地转动。徐志摩在上飞机前,写完了给陆小曼的最后一封信,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文字。

然后徐志摩搭乘邮政班机“济南号”飞往北平。飞机上除了两名驾驶员,只有他一名乘客。10点20分,飞机遭遇大雾,撞上了济南开山,飞机爆炸起火,三人全部遇难。

这一年徐志摩35岁。

这一位在天空中御风而行的诗人,在飞机撞山,轰然爆炸的一瞬间,他在想什么?

那一天的深夜,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敲响了上海徐公馆的大门。保君健想告诉陆小曼这个消息,可陆小曼却把保君健挡在了大门外,她不相信这是真的。

徐志摩去世以后,陆小曼闭门谢客,不修边幅。唯一的愿望,就是想把徐志摩的书出版出来。在此后34年的时间里,陆小曼先后编辑出版了《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和《志摩全集》。

因为生活压力,她一直与翁瑞午同居,长达30年,胡适曾经提到让她离开翁瑞午,由他来负责她的生活费,被陆小曼拒绝,理由是他们已经在一起很多年了,现在翁瑞午身体不好,她不能离开他。

在陆小曼和翁瑞午的卧室里,一直悬挂着徐志摩的遗像,从来没有摘下过。1961年,翁瑞午在上海去世,4年后,陆小曼逝世,死的时候62岁。如今,徐志摩的墓掩藏在西山之中,很难被人发现,孤零零的,没有鲜花,少人祭拜,只有夭折的儿子的墓在旁边陪同。诗人的墓两边是两个诗碑,像两本书一样,一边是《再别康桥》,另一边是《偶然》。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