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星云大师曾有这样一段话:从“净秽不二”的观点更深入一层来看,只要去除有无、分别、对待的心思,用平常、平等的眼光来看,这世间原是圣凡一体、空有一如的,只要不滞凡情、不起圣解,便人人有个性中天,人人可得大自在。
自然界本来就没有净秽、美丑之分,分别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好恶所产生出来的。他还举例说:我们常常吃到的菠萝,在果田里尚未成熟的时候是酸涩割喉的,可是,一等到果皮转黄了,果肉也充满水分的时候,再吃起来就觉得好甜好香,这个甜是怎么来的呢?乃是当初的酸涩经过了风的吹拂、太阳的烘焙,吸收了雨露的滋润、大地的孕育而成就菩提一样的甜美。若没有酸涩怎么会有甜美?没有烦恼怎么会有菩提?没有污秽的烘托又何来洁净?
可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看到的人事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能生出平常心,那么他会用一种宽容和理解的角度看待所有事情,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眼中,必然人人是好人,自己也常常感觉到欢乐,
如果失去平常心,总是用苛刻的眼光挑剔别人,那么他就很难感觉到别人的优点,而容易患得患失。
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人家,他住在村口处,一天,有一个人来到村口,他向老人家问道:“喂,你们村的人好不好相处?”老人反问道:“那你以前那个村子的人好相处吗?”这个人摇了摇头说:“糟透了。”老人也摇了摇头说:“我们村的人也不好相处啊!”于是这个人走了。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向老人问道:“老人家,请问你们村里的人好相处吗?”老人家又反问道:“那你以前那个村里的人好相处吗?”年轻人说:“我们那个村的人可好了,不过我不能回去了,我真的好想回到那里!”老人笑着说:“我们村的人也很好相处啊!你留下来吧!在我们村,你也能很快乐!”
可见,对于那两个人,老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是源自于对两人平常心的考察,我们如果能用平常心看待他人,就能收获心灵的安宁和对他人的正确理解。
有一个家庭从过世的父亲的人寿保险中获得了一万美元。母亲认为这笔遗产是个大好机会,可以让全家搬离贫民区,住进乡间一栋有园子可种花的房子。聪明的女儿则想利用这笔钱去实现念医学院的梦想。
然而大儿子提出一个难以拒绝的要求。他乞求获得这笔钱开创事业。他告诉家人,这笔钱可以使他功成名就,并让家人生活好转。他答应只要取得这笔钱,他将补偿家人多年来忍受的贫困。
母亲虽感到不妥,还是把钱交给了儿子。她承认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他配获得这笔钱的使用权。
可是,年轻人被骗了,“朋友”很快带着钱逃之夭夭。失望的儿子只好带着坏消息,告诉家人未来的理想已被偷窃,美好生活的梦想也成为过去。妹妹用各种难听的话讥讽他,用每一个想得出来的字眼责骂他。她对兄长生出无限的鄙视。
当她骂得差不多时,母亲打断她,说:“我曾教你要爱他。”
女儿说:“爱他?他已没有可爱之处。”
母亲回答:“总有可爱之处。你若不学会这一点,就什么也没学会。你为他掉过泪吗?我不是说为了一家人失去了那笔钱,而是为他,为他所经历的一切及他的遭遇。孩子,你想什么时候最应该去爱人:当他们把事情做好,让人感到舒畅的时候?若是那样,你还没有学会,因为那还不到时候。不,应当在他们最消沉,不再信任自己,受尽环境折磨的时候。孩子,衡量别人时,要用中肯的态度,要明白他走过了多少高山低谷,才成为这样的人。”
这个故事同样教会我们,只有生出平常心,做到将心比心才是待人最好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能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遇到的人就永远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