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说资产证券化是魔鬼,金融创新是混蛋,整天闲着没事干就玩钱,现在还把钱全都玩丢了,让老百姓们跟着受苦,全球为经济危机买单。事实上,资产证券化在初期是让人又惊又喜的,像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小天才,毕竟,资产证券化有很多优点。首先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一种融资方式,并不神秘也不“妖魔”。70年代在美国出生,它出现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死的资产转为活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证券,因为资产是死的,是不动的,在一段时间内市场发生什么不可预期的事,那资产拥有者就亏大了。这个时候资产证券出现了,资产证券化可以让资产用证券进行交易,减少了资产拥有者的风险。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商业票据、股票,甚至让华尔街头疼的垃圾债券,都是资产证券。资产证券一般都包括四种,一个是实体资产证券化。也就是说资产就在我这撂着,用实体资产为基础来分发证券。第二个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把不流动的信贷资产发行债券,这个包括企业的应收账款、银行的欠款等等。证券公司一包装,重组一番,也上市发行。
第三个是证券资产证券化,把证券资产再做成证券发到市场上去,这个可以参照金融危机里面一个又一个叠加起来的债券,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种是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通过证券的四种形式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有利于资产流动,把死的变成活的资产,至少对创造GDP有好处吧。大家可以注意下我国,在我国传统的信用模式下,资金一旦被贷出,直到借贷人还款为止,贷款人很难将贷款转化为资金,常导致银行面临流动性困难。尤其是对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期限一般都比较长,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就更加突出,更加需要提高流动性。而资产证券化推出改变了银行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也就是说,银行也做起了买卖,虽然不是“货真价实”,但总算可以卖东西了。银行一般给人的感觉是信誉比较有保障的,在当时一片混乱,到处都是“个体户”的情况下,银行无疑最受到人的青睐,而且资产证券化也让商业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这项技术是在美国创造出来的,也让美国成功地甩掉了一百年落后英国的小弟身份,除了在军事经济政治领域外,在金融行业也成为了霸主。资产证券化可以让贷款都成为流动性的债券,为什么银行会同意发行这种债券,为什么贷款人同意?还不是证券化贷款可以为自己分担风险,万一真还不起钱还有些冤大头顶着,那些购买债券的人傻吗?明知道有风险还要继续买证券?风险越高,收益越大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为了钱,拼了。当时美国的经济欣欣向荣,还不起钱的情况少之又少,买债券的人满心做着拿纯利润的美梦。那银行的想法呢?当然也同意,花点钱买保险,稳赚不赔,多做点这买卖,更是赚大发了。为什么不干?在国外金融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已成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取胜所应具备的技术。事实上,在最开始谁也没想到,资产证券化的结果是什么,会发展到哪种地步,大家只是欣喜地追逐利润和“保险”。
在金融领域混的人,本身就是走在悬崖峭壁的,冒险是家常便饭,“短视”、只顾当前利益是习惯血统。在最开始,资产证券化指通过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举债。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好处是,从此以后,借款人可以直接向市场上的投资者借钱,而不是和银行伸手要。这样少了中介,一切开始变得透明,借款人也不用承担高额的贷款费,而投资人也知道自己把钱给谁了。属于这种类型的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并被称为“一级证券化”。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这简直是个奇迹,把债务都卖出去了,谁愿意承担风险谁去买,这种形式的证券化被称为“二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分担风险能力在这里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流储蓄资金。单说目前我国的储蓄年增长已经达到7000亿元左右,这种负债所形成的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对银行具有资本充足率、筹资成本等各方面的压力。
的确,某些银行确实面临着存款太多的发愁事。而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确实是很罕见的。因为别的国家都已经实现资产证券化,这个问题基本上不存在,这有利于银行业的平衡,垄断力量的分散,自由公平的竞争,经济的健康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着资产证券化就是完美无缺的,当资产被证券淹没的时候,这个国家也就危险了。美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金融危机就是美国玩过火了。事实上,我们必须看到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它最初是一种融资工具,后来被当成一个风险转移工具来使用,但是大家要注意,这是转移,而不是把风险弄没。风险只是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有人会问,这不和你上面说的话相反吗?注意,有的人必定是受益者,因为他把风险转给别人了,但是别人也这么想,也想把风险转移,谁都不愿意当冤大头。
而当市场主体都想转移同一方向的风险时,风险出售者就无法找到风险承担者,金融创新工具提供的保险功能将不复存在,风险累积起来,会在一定的时间里集中暴露,给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造成严重打击。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有的投资者抱怨东京金融市场太不活跃,如果你发的证券不是股票或者债券,审批下来得两年,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资产证券化速度非常快,在美国纽约,太阳下的任何东西,只要能包装了卖出去就是证券。十年前,华尔街金融衍生品正在开始繁荣。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名目繁多,随便一个股指拿过来就可以组装出一堆期权,因为是在场外交易市场(OTC)交易,所以不需要标准化,只要有人买就行。这样就创造出了成千上万个衍生金融产品,很多产品没有看清楚风险就大规模推广了。在华尔街,你这个债券是不是真的有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别人相信你有用就成了。有的债券根本连好多业内人士都看不懂,就像雷曼的债券只有美林能看得懂一样。
另外,抵押类证券设计复杂,投资者很难有足够数据和资料来评估其所购证券的内在价值和风险,评级机构发布的信用等级也就成了投资的主要依据,那么这些评级公司都睡着了吗?他们看不出这些债券都是一堆垃圾吗?债券下面还是债券,完全的虚拟的经济泡沫,他们居然还津津有味地给评个AAA级。也许最尴尬的就是百年老字号——标普公司。这个位高权重,说话一言九鼎,在金融界是元老的标普,刚说完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机构资产减值“已近尾声”,仅一天,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宣布向贝尔斯登这家全美第五大券商提供应急资金。3天后,摩根大通又公布了收购贝尔斯登的计划。而还有一家老牌子评级公司直接遭遇抵制了,全球最大的债券保险公司MBIA指责惠誉评级的资本模式不合理,而且一般的评级公司都需要备评级公司的一些真实资料,MBIA也表明:我们不给!我们不需要你了!而且本来普誉已经对MBIA的财务实力做了评级,也被强烈要求撤销。有人说,评级公司也许是世界上最缺乏透明度和竞争性的行业。
事实上,评级公司就是个“民间部门”私企,你以为他们靠什么吃饭?总而言之不是靠老百姓和普通投资人,他们全是靠那些大投行或者大公司大企业来养着的,作为他们的传声筒。俗话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评级公司就是这么一拨子尴尬的人。他们拿钱办事,职责就是把这些垃圾债券说成是中级风险债券,把那些普通债券吹成高级债券,忽悠得大家都去把钱砸到证券上,好给那些大投行们攒钱,供着他们再去忽悠更多的人,赚更多的钱,每年拿着几亿的工资。这为资产证券化的肆无忌惮提供了温床。
“只要资产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将它证券化!”资产证券化自从面世,发展就一直未曾停息。这次的次级债券,也是金融危机中的一种,投资银行从房贷提供商买入次级贷款,经过重新分类、信用增级等包装后,形成次级按揭贷款债券(简称次级债)并出售,把风险打包给投资人。结果,再怎么打包,证券也是虚的,买房子的没钱还是没钱,这和赌博没什么区别。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总额几乎为零。到2006年,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总和的8倍多!最后泡沫越吹越多,终于被简单的利率上调政策给一针刺破,次贷危机爆发,绝大部分证券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彻彻底底成了垃圾,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全面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