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也是奥玛哈人,但是他接受的是法律教育,芒格毕业于哈弗法学院,之后到洛杉矶开了一家法律事务所。1960年芒格返回奥玛哈的时候遇见了巴菲特,双方的投资话题自然转移到了投资上面,受到巴菲特的鼓动,芒格不久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事业。从1962年到1975年,芒格成功地经营了一家类似于巴菲特的投资机构。尽管1973年到1974年股市最低迷的时候,芒格仍旧获得了19.8%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而同期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只有5%的回报率。但是,芝格的投资比巴菲特更为集中,而且更倾向于寻找那些高成长性的股票,不过他与巴菲特一样都选择股价较低的时候介入。
从1960年到1970年,芒格与巴菲特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978年经过一些并购之后,巴菲特和芒格走到了一起,从此成为一对令所有美国投资人羡慕的搭档,其三十几年的友谊永远称颂投资界,而索罗斯和罗杰斯这对明星搭档最终却分道扬镳,令人遗憾。而帕克夏·哈萨维则受惠于巴菲特和芒格的长期友谊,不断成长,这使得巴菲特成为真正的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这位投资者站立在格雷厄姆和费雪的肩头上,与芒格手挽着手,向前走。
我们来看看芒格的投资里程和哲学,要知道这些对巴菲特如饥似渴的进取情结正好合拍。巴菲特是这样评价查理·芒格对自己的影响的:“查理告诉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那些便宜的股票上,也就是那些价格很低的股票上,这给我一条新的成长之路,正如格雷厄姆对我的教导一般。查理改变了我的投资思想,使得我背离和超越了格雷厄姆的一些投资理念,这就是查理在我进步当中起到的非凡作用。”投资界一直盛传巴菲特思维中的“芒格因素”,其实这并不为过,毕竟巴菲特本人的经历和言论也支持这一说法,巴菲特是一个好孩子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然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这符合巴菲特的成长特点,不像林奇和索罗斯那么浑然天成。巴菲特热衷于自我反省,这是他能够不断进步的主要原因,他总是怀着学习的热情,寻找新的成长源头,从格雷厄姆到费雪,而芒格则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最有导师作用的搭档。
芒格比巴菲特大8岁,芒格非常自信,以至于周围的人认为他过于自负,而且固执己见,但是这样说的人又不得不承认芒格经常是对的。芒格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眼光,加上毫不谦让的架势使得巴菲特开始接受成长性投资的良药,在此之前巴菲特已经经历过惨痛的教训,他因为买进了廉价股票而备受折磨,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完全按照格雷厄姆分散投资的要求去执行,他仅持有数量有限的股票,这使得他运用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出现问题。为此,巴菲特开始寻求良药, 此时芒格恰好出现。芒格的睿智征服了巴菲特,使得巴菲特获得第二次飞跃。芒格对于格雷厄姆的理论并无兴趣,他似乎钟情于费雪那种成长性投资,将资金放在前景良好的领域中。
巴菲特早年的时候严格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操作,只是没有那么分散而已,连格雷厄姆本人都没有做到充足的分散。随着证券市场的投资人士的专业化程度增加,连格雷厄姆本人都认为证券分析将变得无用武之地,因为大量的人掌握这种方法之后,就会使得那些隐藏价值不复存在,利用账面评估得到的收益因为分析师们相互之间的竞争而消失殆尽。巴菲特本人的实践也使得他觉得寻找廉价股的投资经常遭遇到“烟蒂”,也就是买进那些根本没有前途可言,账面价值不断折旧的企业,在帕克夏纺织公司上的投资让巴菲特痛苦万分,被套牢了很多年。 巴菲特在此过程中开始逐渐接受芒格的观点和方法,他不止在一个方面受到了芒格的影响,我们越是研究巴菲特的生平,就越是发现他受到芒格的直接影响甚至超过了格雷厄姆和费雪,要知道最近30年鼎盛时期的巴菲特完全是按照芒格式的思路在进行投资的。
虽然芒格非常固执,让人觉得过于自负,但是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他却是一个求证者,也就是他习惯于求证怎样才是错误的,而不是怎样才是正确的,他总是寻找可能存在错误的推理和看法。芒格的这一思维方式也影响到了巴菲特,两人都认为应该假定投资意见存在问题,然后去寻找这些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投资分析更加完善。通过找到错误,认识错误,并将这些错误与投资遇到的挑战联系起来,巴菲特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在最近30多年的进步中,巴菲特始终无法离开芒格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芒格如此具有心智上的力量呢?答案是芒格的思维方式,很多巴菲特的传记作家认为芒格具有一种“栅格理论”制造下的联系思维,他可以通过纵横交错的理论,从不同维度观察同一问题。芒格是一个点子非常多的人,在转瞬之间很多想法就会涌上心头,同时他又是一个知道从各个角度相互验证的谨慎之人。芒格通过不同的学科和理论去看同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看法,同时他还会假定结论存在错误,然后去完善结论。交叉验证和假定错误,这两种思维习惯让芒格在第一次与巴菲特会面时,就把巴菲特折服了。巴菲特认为芒格虽然没有受到过投资的系统训练,但是却是一个天生的好手。从这里来看,芒格与索罗斯特别相似,与罗杰斯也有类似的地方,这三个人都是系统思维和统合分析的行家里手,惯于在不同角度和维度观察同一事物,用通俗的话来讲:是“跨学科”观察者。
芒格与巴菲特一样对知识有着天生的饥渴综合征,但是芒格的学习范围远远超过了巴菲特,巴菲特集中精力于投资学问,甚至在早年局限于证券投资。而芒格则横跨多个学科,他认为只有有用的知识他都会如饥似渴地掌握。在知识掌握的宽度上巴菲特远远逊于芒格,但是两人在知识积累上却有惊人一致的目的,那就是运用,带来收益。芒格的阅读范围横跨金融,经济一直到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他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然后以此建立起他的观察和思考框架,一些毫不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被他整合起来以备运用,这就好像纵横交错的栅格一样。芒格通过数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他的栅格理论。这个理论成为他观察周遭一切的框架,也是他据此制定决策的准绳。从这里可以看到芒格已经成了巴菲特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源,可以解答巴菲特面临的诸多挑战,巴菲特负责提出问题,而芒格则负责解答问题,然后两人再去实践,验证这个答案是否正确。虽然巴菲特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面临新问题时,芒格成了地图提供者。巴菲特毫不吝啬地说:“查理是地球上思维最敏捷的人。”
芒格认为在栅格理论中,心理学占据了首要地位。芒格认为人的思维天生存在缺陷,这一点与卡尔·波普非常相似,所以芒格与索罗斯的相似又多了一点事实。透过芒格的影响,巴菲特认识到了自己认知能力的局限,这使得他非常重视能力范围的问题,最终成为他的归纳出的一条智慧法则。通过芒格的影响,巴菲特意识到“市场性专利”,意识到“能力范围”,重新找到了适合自己集中投资习惯的投资风格,这就是费雪所传授的投资风格。巴菲特通过查理·芒格完成了人生无数次飞跃和进步。下面一节我们将看到巴菲特在投资操作方面的具体转变,这是巴菲特坚持“与时俱进”法则的一个最具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