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为王
618600000018

第18章 烟蒂投资的成功转型 (1)

在遇到查理·芒格并接受费雪的教诲之前,巴菲特严格按照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进行操作,在实践中他开始发觉格雷厄姆带来的消极结果。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方法是买进那些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公司,但是随着分析师水平提高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些经营糟糕的公司却经常通过筛选,使得巴菲特被这些有问题公司缠绕。这些问题公司的账面价值往往不能完全兑现,这使得巴菲特受到很大的打击,于是他将按照格雷厄姆方法进行的投资败笔称为“烟蒂投资”。经过查理·芒格的帮助,巴菲特开始注意一些关于公司经营的特征,而不是仅仅关注财务报表。巴菲特认为:“困难并不在于如何接受新的思想,而在于自己不能跳出旧思想。

”巴菲特直到晚年都认为格雷厄姆对他影响最大,所以他对于成长性的偏重仍旧低于费雪看重的程度,只是到了林奇才加大了对成长性的重视程度。巴菲特在1984年的《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纪念大会上重申了对格雷厄姆的敬仰,并表示格雷厄姆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安全空间”法则,这使得价值投资者有了自己流派的核心理念,巴菲特认为每个格雷厄姆的学生都发展出了差异化的估值方法,但是就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这一理念而言,每个人都受到格雷厄姆“安全空间”投资理论的恩泽。但是,巴菲特已经超越了“安全边际”,或者说“安全空间”的最初用法,主要是对估值发生了改变,不再坚守静态估值,转而使用费雪的特质分析法评估动态价值,不过他承认自己仍旧受制于格雷厄姆数量化的思维,因此在评估动态价值时仍旧持有谨慎的态度,甚至还是热衷于静态估值下的安全空间优势。

能够让巴菲特从烟蒂投资转向到兼顾静态和动态价值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芒格的出现,一个是纺织企业投资的败笔。在格雷厄姆投资思维限制下,巴菲特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不存在局限,可以通过数字来洞悉一切,但是经过多年投资实践后,巴菲特开始由账面转移到企业的实际经营层面,这其中体现了巴菲特对定量分析不足的深刻反思。

巴菲特现在掌管的投资旗舰名叫帕克夏·哈萨维,这最初是一家纺织企业,从巴菲特购入帕克夏·哈萨维开始,他就陷入了麻烦,而这些麻烦主要是严格执行格雷厄姆固守账面价值的理念引起的。更为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执行恩师要求分散的投资信条,在集中投资的个人习惯驱使下照搬格雷厄姆利用市净率作为投资的准绳,这样的做法让格雷厄姆在投资帕克夏·哈萨维纺织公司时吃尽了苦头,巴菲特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我知道纺织业非常难以经营,我们已经有过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确实应该吸取这些东西。”从巴菲特介入帕克夏·哈萨维开始,他就一直在为该公司的运作耗费心力,公司的管理者一直将资本和利润配置在纺织业中,巴菲特当时并不反对这样做。

后来,公司的管理者,也就是以前的所有者想要回购公司股票时,巴菲特也没有答应,他仍旧陷在一个低成长的行业和公司中。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恪守格雷厄姆的投资信条,寻找那些市净率降低的企业。在介入帕克夏·哈萨维20年之后,巴菲特开始考虑停止纺织业务。这一时期,巴菲特因为纺织品业务搞得心力交瘁,但是他仍旧忍不住向这个行业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此时纺织业在美国的利润水平已经出乎寻常的低了。巴菲特内心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现实的实践告诉他应该放弃这类“烟蒂”投资,另一方面格雷厄姆的理念和他已经支出的金钱使得他想要继续持有帕克夏·哈萨维的纺织业务。在两项矛盾下,巴菲特还是选择了像过去妥协,他到处寻找理由支持买进和继续持有纺织业务的理由,大致而言他认为良性多元化是介入纺织业的一个很好理由。那时候他仍旧辩称道:“虽然介入帕克夏·哈萨维这家纺织公司是一个错误,但是并不是一场灾难,时间将会证明这次并购还是具有某些价值。”

很多传记作家都将巴菲特描述为一个完人,至少认为他不存在普通投资者具有的那些弱点,比如为自己错误的投资寻找借口,在失败的投资上继续加码等。其实巴菲特在纺织行业上的介入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而长年的坚持更是将这个错误放得很大。巴菲特的主要问题在于纠缠于之前的投资决定,先前的支出也使得他不能够爽快地认赔出场。他无法做到在纺织业上及时收手,甚至停止投资都非常困难。到了1985年,巴菲特旗下的纺织品业务积累了无数问题,前景一团糟糕,经营下去几乎无利可图,这时候巴菲特已经很难为自己找到理由了。此时查理·芒格的影响继续扩大,巴菲特认识到必须从过去走出来,从格雷厄姆的教条下走出来。

巴菲特从这件事情上认识到了人总是会犯错,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总是会存在缺陷,同时格雷厄姆那种拣便宜货的做法也存在局限性。况且格雷厄姆在某种程度上还认为价值是可以定量化的,这对于巴菲特的操作理念产生了消极影响。因为数字的运用使得投资者出现了“认识完备性”的幻觉。

巴菲特认为他在此之前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认识存在缺陷的问题,充满幻想和骄傲自满是巴菲特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所以他会存在这类心态主要是由于他认为数字是可靠的,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技术使得他产生了某种幻觉。格雷厄姆对于一家公司在未来赢利的能力充满了怀疑,这使得他更多依赖于通过财务报表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教导下认为,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是买入那些有形资产价值高于股价的公司,但是他忽略了这些有形资产的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忽略了这些资产未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对于破产清算价值,他也过于乐观了。巴菲特后来带着自嘲的口气称那些只关心账面价值和股价相比较高的投资应该被称做“烟蒂投资”。巴菲特早年的投资就是在静态基础上评估价值,他在价格大幅下跌的时候吸纳进账面价值较高的股票,然后当价值和价格一致的时候抛出股票,当时巴菲特还一直局限于静态价值的投资,对于价值的认识也仅仅是价格和静态价值的关系,对于市场性专利带来的价值,他几乎没有什么概念,直到芒格和费雪走入他的投资世界。

芒格让巴菲特认识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带来了巴菲特的飞跃:首先,芒格让巴菲特知道了投资的心理层面面临的挑战,格雷厄姆在教会巴菲特的时候提到过市场先生,但是格雷厄姆认为基于有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可以规避市场情绪的影响,这实际上是认为基于有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可以避免偏见和心理陷阱。芒格以自己最为重视的心理学知识告诉巴菲特,认识都存在偏差,而这使得巴菲特开始重视费雪提出了某些关于投资者认识能力的命题,这就是巴菲特后来发展成“能力范围”的投资法则。

其次,芒格让巴菲特注意到有形资产之外的无形资产价值,这就是公司的商誉,特许经营权,过桥收费特征,管理层素质等,这些理念后来被巴菲特发展成为“市场专利”投资法则。最后,芒格让巴菲特认识到了价值除了静态层面,还有动态层面,也就是说价值除了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从而让巴菲特开始注意公司的成长性。通常而言,无形资产,也就是空间深度方面的价值是时间价值的一个保障,拥有市场性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公司在未来更容易取得较高的收益水平,其时间价值也就相对较高。虽然巴菲特对芒格介绍的东西能够很好地消化,但是他却并没有很好地运用时间价值投资,而这点后来在林奇身上却得到了很好的实行。芒格带给巴菲特继续成长所需要的养料,而这些养料的生产者就是菲利普·费雪。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身上学到了“安全空间”和“投资为王”,从费雪身上学到了“能力范围”和“市场专利”,而“集中投资”和“远离市场”则是他自己与生俱来的习惯。凭着一颗好学上进,与时同进的心,巴菲特成了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向造就伟人的三位巨人致敬,他们就是: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增长投资先驱菲利普·费雪和栅格投资先驱查理·芒格。

股王之路

巴菲特的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所有伟大投资者身上都非常少见,即使是那些伟大的投资者,过了30岁也不太可能接受根本性的新理念。你可以翻阅大量的文献,几乎看不到第二个投资大师在30岁之后改变自己的重大投资理念的。这就是巴菲特伟大之处。股王之称当之无愧,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巴菲特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奋进和不断革新的精神去迎接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飞跃的。

成为股王,巴菲特只遵循了一个法则:“与时俱进”。这个法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向自己敬仰的人学习;第二,广纳百家精华;第三,从事自己热爱和习惯的投资类型,不断专研以便有所成就;第四,勇于承认错误,永远不会太晚。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条,向自己敬仰的学习。1998年5月,当时67岁的巴菲特在华盛顿商学院发表演讲:“成功就是获得你想要的,而所谓的幸福则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追求你所想要的,当你们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建议你们去为自己敬仰的人工作一段时候,这对你们的成功和幸福都有极大的帮助。”这段话无疑概括了巴菲特早年师从格雷厄姆的所获的益处。巴菲特大学时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他认为自己见到了上帝,投资界的上帝,当时巴菲特决定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向格雷厄姆亲自讨教。

大学毕业后命运眷顾了巴菲特,虽然当时他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但是却来到了自己一直仰慕的格雷厄姆身边,此时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教,巴菲特成了门生,按照此后的发展来看应该是最得意的门生,连格雷厄姆的妻子在后来的日子里都连连称赞这位徒弟,甚至还主动帮徒弟介绍客户。格雷厄姆保护本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巴菲特,他要巴菲特记住投资第一条原则是保护本金,第二条原则就是记住第一条原则。格雷厄姆的本金保护原则是通过“安全空间”和“分散投资”来达成的。巴菲特牢记了格雷厄姆的教诲,在以后的投资中,巴菲特精彩地演绎了“安全空间”原则,严格而言,价值投资的核心就是“安全空间”,与此相对的则是技术投资的核心:“顺势而为”。

巴菲特自称有两位师父,除了格雷厄姆,还有菲利普·费雪。格雷厄姆的分析以对财务的数字分析见长,他着重于静态的价值分析,而费雪的分析以对公司的定性分析见长,他着重于动态的价值分析。费雪主张关注投资于那些成长性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为了找到这样的公司应该着重从公司的管理和销售,以及无形资产出发进行考察,有形资产是无法看出成长性的。不要只坐在办公室对着数字琢磨,要去做实地调查,与公司管理层交谈。这些费雪的精华让巴菲特如沐春风,他在实地调查方面确实超越了格雷厄姆,而林奇在这点上走得更远,甚至提出了生活中做投资的理念,认为业余投资者具有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息优势”,因为专业投资者大多是办公室中作投资分析,远离了真正的企业经营和销售状况,而普通投资者则可以利用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接触直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