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朝与职官(和谐教育丛书)
623600000001

第1章

俗传中国史朝代起讫年匡谬

西汉起始年目前多采用公元前206年的说法。前206年是刘邦始建汉王国之年,当时的汉王国只是项羽主命所分封十八王国之一,西楚霸王项羽才是当时的天下最高统治者。所以汉王元年,不等于是西汉的起始年,刘邦击败项羽即位称帝是在公元前202年,这一年才是西汉的起始年。

西汉终止年一些辞书或谓西汉终于王莽败亡之年即公元23年,或谓东汉起自公元25年光武建武元年,故西汉终年当指同年更始帝刘玄败亡时。此二说显然都是错误的,王莽废西汉末帝孺子婴自立为天子,建国号新,新朝当然不应包括在西汉朝之内。刘玄称帝在王莽末一年及其后二年,当然更不应列入西汉时代。西汉的终年,自当指孺子婴被废之年,即公元8年。

东汉起始年一般说法为公元25年即光武元年。这种算法也有问题。王莽所建新朝介于两汉之间。刘玄与刘秀一样,都是新莽以后的汉,当然都应列入后汉纪年之内。所以后汉即东汉的起始年应为刘玄的更始六年即公元23年。那种或把刘玄作为前汉的末帝,或把刘玄另列于前后二汉之外的办法都是说不通的。

南宋终止年现在,一般是把1279年即至元十六年二月宋残军最后覆亡于厓山一役作为南宋的终止年,实在极为荒唐。宋恭帝是在1276年元朝兵临临安城东北时正式奉传国玺与降表举国附降了的。厓山一役在《元史》中只字未提,而对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受宋降入临安城事记述较详,称此役为“平宋”,称宋朝为“亡宋”。实际上至1276年平宋,此后二三年内,宋朝残余势力所有的人民土地顶多不过元朝的百分之三五而已,怎么能把这一段时间还算作宋朝时代?

明朝终止年一般认为明朝亡于1644年,这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明朝终止于1661年,那是由于把“南明”也算作了明朝,其实“南明”只是明亡后几股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的挣扎图存作为,既不能算一个朝代,也不能算是明朝的延续部分。

清朝终止年清朝是被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所推翻的,因此说清朝终止于1911年,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实际不然。因为旧历辛亥年即清纪宣统三年,这一年的起讫日期,并不等同于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在旧历辛亥8月19日,即公历1911年10月10日,清帝退位则在辛亥12月25日,此日的公历已是1912年2月12日。所以记述清朝终止的,只能说是宣统3年,即辛亥年,却不能说是公元1911年。实际上清朝在1912年还存在了1个月又11天,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辞书、年表、专著对这一点都没有予以认真对待。

中国帝王龙脉探索

中国历史的源头自盘古开天鸿蒙初始,集天地之精华,摄亘古之悠远,煌煌之势,宛如一条巨龙君临东方大地。

盘古开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地始成,三皇五帝方出。伏羲、神农,三皇随日月而出东方;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载厚德而治天下,中国历史的长河自此奔腾而下,千年万载,在浩渺的时空中吟唱东方的传奇。

中国上古时代遍布传说的神迹,而延传后世的历史也就浪漫地附于神迹之上。三皇五帝之后,治理九州大洪水的大禹秉承先祖之德,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而夏禹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

追根溯源,大禹的家族可直接追溯至号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黄帝的父亲叫少典,是当时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世称其国为有熊国。少典娶了有蟜氏的两个女儿做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女登之子名为榆冈,也就是炎帝;附宝之子为姬云,也就是黄帝。

炎帝榆冈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首领,以“牛”为图腾。炎帝率其部族沿现在的渭水、黄河东迁,还到过现在的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

黄帝姬云长大以后,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因黄帝出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市西北),故名轩辕;长于姬水,所以为姬姓;他以黄色的土地作为部落的祥瑞,故名轩辕黄帝。《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以为名,又以为号。”史载的轩辕之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新郑一地也成为后世万千“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上古时的轩辕之丘有两大地貌特征: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北魏时,大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确切地指出:大隗即是具茨山。当年的具茨山群山层峦,宛若星拱,岗阜蜿蜒,云烟岚光,气象万千;既有华山之险,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黄山之秀。

黄帝就是在具茨山上拜见了雄才大略的谋士大隗,史载黄帝听说大隗有非凡的治世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问路于路边的牧马童子。小小牧童竟为黄帝指点治国大道:“治理天下与牧马同理,惟去其害马者而已!”黄帝急忙拜谢牧马童子,按照他的指点,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来大隗便成了黄帝身边的重臣。

黄帝访罢大隗归来,忽然梦见一人手执千钧之努,驱赶上万群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手执千钧之弓者,大力也;驱赶数万群羊,善牧也,莫非那牧马童子是上天的一种暗示?”黄帝想起去具茨山途中遇见过的牧马童子,小小年纪却很有见识,将来一定是雄才大略之人。黄帝于是派人寻到牧童,晋以为将,这个牧童就是为黄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力牧。

司马迁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黄帝在这些重臣的辅助下,利用姬河两岸天然的地理优势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纷纷归顺,一个原始的部族在迅速走向成熟。

黄帝一生共娶了4位贤淑的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元妃是西陵氏之女,为螺祖,她带领妇女植桑养蚕,缝制衣服,在当时的部族中非常有威望。她生有昌意、玄嚣、龙苗三个儿子。

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就是颛顼帝。颛顼把自己的支庶都分封在了蜀地。他的儿子鲧被封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鲧娶有莘氏之女女嬉为妻,女嬉之子便是大禹。

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名称由来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代表一个新的王朝从此诞生。国号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隋朝建唐朝。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中国历代帝王之最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汤至纣,共历30帝。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东魏,均仅历1帝。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

历代王朝中,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长的是清朝,自公元1644年统治全中国至公元1911年灭亡,历267年,传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短促的是北辽,自公元1122年3月立国至公元1123年灭亡,仅历19个月,传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个月。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

历代帝王中,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是武则天,时年已67岁,其次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时年已65岁。

历代帝王中,即位时年龄最小的是东汉殇帝刘隆,出生仅百余日。

历代帝王中,在位最长的是清朝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享位61年。

历代帝王中,在位最短促的是金朝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日。

历代王朝中,帝王结局最惨的是十六国时期的西燕、南朝的梁、隋朝。西燕的7个帝王、梁朝的8个帝王,隋朝的5个帝王,全部被杀,无一善终。

历代王朝中,帝王结局最幸运的要算南朝的陈朝,5个帝王全部病死,无一横死。

历代帝王中,经历最奇特的是南宋的恭帝,他幼时在临安(今杭州市)为南宋的帝王,青年被元军俘往大都(今北京),降为元朝的臣子,又被迁居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中老年被遣入西藏为僧,成为佛门高僧和翻译家,最后因文字狱被冤杀。

历代帝王中,结局最荒唐的是东晋武帝司马曜,因酒后一句戏言,为爱妃命婢女将他闷死。

历代帝王中,对文艺最有贡献的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对戏剧、歌舞、音乐都深有研究,创建过戏剧活动中心——梨园,被历来的戏曲艺人尊为梨园祖师。

历代帝王中,最能赋诗的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他赋诗甚多,后人收编成《魏文帝集》,其诗语言通俗,描写细致。

历代帝王中,最有文采,善于作文填词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词多以白描手法和贴切的比喻,前朝之作多写宫廷靡华生活,后期之作多反映亡国之君的衰痛,留传至今有《南唐二主词》。

历代帝王中,最精于书画的是北宋微宗赵佶,他的书法自成一派,称瘦金书,绘画擅长花鸟,作品流传至今。

历代帝王中,最善于木工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

历代帝王中,最爱旅游的是西周穆王,据出土的《穆天子传》记载他最远西游到大旷原(今中亚细亚的吉尔吉斯草原)。

历代帝王中,最热衷于科学的皇帝是新朝王莽,他曾命医生进行过最早的人体解剖,也支持过最早的飞行实验,他还是最早的人工食品的研究者,进行过人造乳酪的实验。

历代帝王中,最好色的当数后梁朱温,他酷爱女色,淫乱如禽兽,连儿媳们都不放过。

历代帝王中,最无耻的是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能当皇帝,竟称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国家屏障燕云十六州献于契丹。

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此君在位48年间,竟有28年不上朝听政。

历代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于公元690年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为帝16年。

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事君唯谨的臣子称呼皇上,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时有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到了晋代仍然沿袭这种称呼,如《晋书·陶侃传》云:“国家年小,不出胸怀。”这里的“国家”即指晋成帝司马衍。

东汉蔡邕《独断》载:“亲近侍从称(皇帝)曰大家,百官小吏称曰天家。……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也。”唐代尊称皇帝为“圣人”,如王建《宫词》云:“殿头传语金阶远,只进词来谢圣人。”李白诗中称皇帝为“六龙”。宫中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其“宅家”。

宋时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神宗为神祖,称仁宗为仁庙。

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县官、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衮、衮职等等。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予。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外,其尊号竟有20余字之多。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14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万岁”的起源与演变

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曰:“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确实,在我国西周以前的古代文献中,“万岁”一词未曾出现过,而其他与该词相关的词语的意义也不是我们后来所理解的那样。如人们一般认为,金文中的“眉寿无疆”、“万年无疆”等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是铸造青铜鼎的人都可用,而《诗经》中《豳风·七月》、《小雅·南山有台》所出现的“万寿无疆”,也只是人们的欢庆祝福之语,没有政治意义。

自战国开始,“万岁”一词屡屡出现于文献和人们的口中,这时的“万岁”是一种怎样的称呼呢?宋代张淏的《云谷杂记》和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均有专条论述。《云谷杂记》载:“《吕氏春秋》‘宋康王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悉应’。《战国策》‘冯谖烧债务,民称万岁’。‘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大喜,左右皆呼万岁’。”人们通常认为,自战国到汉初“万岁”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即如上述的表示庆贺欢呼时所用,其二则是代表死的讳称。

那么,“万岁”一词何时才被赋予神圣的尊严,成为帝王的代称呢?有人认为:汉以后,臣民们才开始直呼皇帝为“万岁”。它始于汉高祖刘邦。如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并在此时由叔孙通草创了一套与之相辅的礼仪,使刘邦因此感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另有人认为,“万岁”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始于汉武帝刘彻,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政治谎言产物,即所谓“山呼万岁”。这是因为武帝独尊儒家,而儒家则将“万岁”定于皇帝一人,若他人使用,则成了僭越。据《后汉书·韩棱传》载:大将军窦先奉诏回长安,“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说明此时称“万岁”之制已经确立了。

对于“万岁”的起源问题,还有些其他意见。宋人吴鲁认为,《诗经·大雅》中的“虎拜稽首,天子万寿”,当是人们奉上为“万岁”的起源。《事物纪原》说:“燕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此中隐约可见“万岁”滥觞于战国燕之时。《陔余丛考》据《汉书·宣帝纪》“单于来朝,蛮夷君长王侯数万人夹道,上登渭桥,咸称万岁”一事推断,此时“万岁”“似已属君上之称。”

“万岁”一词由上下通称而演化为皇帝专称,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我国语言文字中独特的政治性专有名词。自汉以后,“万岁”一词的使用对象和场合日趋严格,但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汉代之后,“万岁”只限用于皇帝,其他人概不能用。其实,汉至唐对其他尊长也可以称万岁,如东汉的名将马援因功封新息侯,“吏士皆伏称万岁”。又如唐代宗时,回纥兵围困泾阳,郭子仪单骑往见回纥大帅,与之会盟,“执酒为誓,子仪酹地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不但对尊长可称万岁,甚至以万岁为人名。如东汉和帝有一个弟弟的名字就叫刘万岁,隋朝有一个善骑射、大破突厥的大将史万岁,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下有一个名叫刁万岁的将领。

“万岁”为皇帝垄断专用,别人称了“万岁”就犯欺君叛逆之罪,那是从宋朝才开始的事。被封建帝王垄断专用达千年之久的“万岁”,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开始获得解放。近代民主革命战士邹容在他写的《革命军》中首先呼出了“中华共和国万岁”和“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的人民的心声。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万岁”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又成为群众常用的欢呼祝颂之词了。

皇帝八玺

秦汉皇帝有六玺,隋以后确立八玺制度。玺由门下省符宝郎保管。宋代严格用玺制度,“应合用宝,外符宝郎具奏,请内符宝郎御前请宝,印讫,付外符宝郎承受”,这样可以使内外相互牵制。隋、唐、宋八玺的名称和用途异同对照如下:

玺名(宋代称为宝)用途隋唐宋神玺(宋为镇国宝)宝而不用以镇中国藏而不行不常用受命玺(宝)封神用以封神礼神封神用皇帝行玺(宝)封命诸侯及三师、三公用以报王公书防御札则用皇帝行玺(宝)封命诸侯及三师、三公用书以劳王公答邻国书皇帝行玺(宝)征发国内兵以及王公赐邻国书及物天子行玺(宝)封命蕃国君以报四夷书封册用天子行玺(宝)赐蕃国君书以劳四夷答外国书用天子行玺(宝)征蕃国兵以召兵四夷举大兵用

八玺主要用于大政,如系常行诏敕,在隋代用内史门下印,唐代用中书门下印,唐后期至宋,按不同政务分别用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敕要经过辅政部门稽核驳正,以防止行文失误。

皇帝与“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

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五是一至九数列的中数,古人讲究中庸之道,所以对这个中数有所偏爱。故皇宫要设置五门,称人博学为学富五车,对人表示感谢说铭感五内,把人与人的关系称为五伦等。古人把九五说成是“飞龙在天”,符合“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皇帝也就“德备天下”了。

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

魏晋时的门阀制度,朝廷命官设“九品中正”。

京师置九门。明永乐时北京城之九门为:丽正、文明、顺城、齐化、东直、平则、西直、安定、德胜。正统中,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城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城,余四门仍旧。清仍明制,且设步军统领,俗呼为九门提督。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余间。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九间。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用“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共81钉。

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谓之九白之贡。其余贡品,亦多以“九”数计算。如康熙十三年题准:每年节,科尔沁等旗,共进十二“九”,计羊108只,乳酒108瓶;鄂尔多斯等旗,共进九“九”,计羊81只,乳酒81瓶;余25旗,共进三“九”,计羊27只,乳酒27瓶。

敕建寺庙,金佛斤数,亦以九数铸成,或81斤或72斤不等;铸佛数量,亦以九计,如乾隆四十五年为庆祝皇帝70寿辰,共造佛2299个“九”,合计当为20691尊。

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等,共计九十九品。

清代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的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共九“九”即81种节目,名曰“九九大庆会”。《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阙如陵,如川之才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为祝寿之辞,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因诗名“天保”,连用九个“如”字,因以“天保九如”为祝寿之语。所以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九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

皇家为何爱用“紫”

北京故宫称“紫禁城”,帝王住的宫廷称“紫庭”、“紫闼”、“紫阙”、“紫宫”、“紫极”、“紫霄”等,帝都的道路称“紫陌”,皇帝的诏书称“紫诰”、“紫泥诏”、“紫书”,皇帝的车辇称“紫驮”,皇帝的衣称“紫衣”。皇家为何爱用“紫”字呢?

原来“紫”字指的是紫微星垣。天上恒星中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位居中央,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设两旁。古时候,人们认为天皇住在天宫里,天宫当然应该在中央,所以紫微星垣以它居于中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宫之所在,因此,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称“天子”,“太平天子当中生,清慎官员四海分”,于是人们就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了。这样一来,皇帝与“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紫禁城是皇帝、皇后和皇族居住的内城。“紫”之所指已明,“禁”乃严禁黎民百姓靠近之义。唐代开元年间右丞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诗中曾说:“芙蓉阙下令千宫,紫禁朱樱出上阑。”可见唐代已把皇宫称为“紫禁”了。

皇帝日常统治活动

古代皇帝的日常统治活动,基本上是通过各级上报的奏章来了解全国政务,并有一个特定集团协助处理,这一特定集团,秦汉时是丞相及其僚属,秦汉以后是三省长官,明清则是内阁和军机处。处理方式一般是朝会和与丞相等议政。

皇帝朝会有两种:一种是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称为大朝,多是礼节性的。一是早朝,即皇帝每天或间隔数天早晨会见主要政府官员,处理一些日常性事务。但实际上皇帝日常事务是交给成系统的各级官员处理的,皇帝只进行定期检查就够了。对于重大非日常事务,如战争、天灾,皇帝则往往要和主要官员商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