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万箭千刀一夜杀
660500000029

第29章 阿富汗战争(1)

阿富汗战争

战役简述

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阿富汗战争,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年,是指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001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盖达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在战争初期,苏美两国都希望以速胜告终,但最终都事与愿违。

第一次阿富汗战争

战前形势

据说在沙俄时期,彼得大帝曾经将一份秘密遗嘱保存在保险柜中,直到他死后50年,即1775年才公布于世。据说彼得大帝在这份遗嘱中说,不论谁继承他的王位,都应该向南推进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因为在他看来,“不管谁在那里统治,谁就将统治世界。”他甚至说:“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彼得为他的后代设想了俄国南下的三条路线:一条是从黑海经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地中海;第二条是从南高加索经伊朗到波斯湾;第三条是从中亚经阿富汗到阿拉伯海。翻开地图就可以发现,在这三条路线中,经阿富汗这条通道为最近。彼得大帝的后继者们没有辜负先皇的希望,他们拼命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为争夺阿富汗险些爆发大战。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着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两国战火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趁机打击亲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苏联的怀抱。由此可见,俄国人对于阿富汗的渴望由来已久。

到70年代末,苏阿关系闹到了要刀兵相见的地步。70年代,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苏联继承彼得大帝南下战略的衣钵,企图以阿富汗为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捣印度洋,接近中东产油区并迂回包围欧洲,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阿富汗是苏联全球战略的关键所在。

1978年4月28日,阿富汗国内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在苏联的策动下发动了政变。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在克格勃的支持下,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他担任主席兼总理,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这就是阿富汗历史上所谓的1978年“四月革命”。1978年12月,苏阿又签署了重要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双方开始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合作,从而使阿富汗近一步“苏化”。

1979年3月在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兵变,政府军一个师反戈一击,成千上万的市民也参加了战斗,6月份,在哈扎拉地区还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起义。执政的人民民主党有两个派系,一个叫“人民派”,另一个叫“旗帜派”,两派之间的争斗一直很激烈。后来“旗帜派”被清洗,但人民派内部矛盾又随之爆发,最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明争暗斗中取胜。苏联对于阿富汗的精心规划宣告失败,无奈木已成舟,只好硬着头皮对阿明表示“祝贺”,称阿明是“苏联的一个忠实朋友”。阿明知道苏联的真实意图,所以他不但不买苏联的帐,还坚持要苏联召回大使,因为苏联大使曾经同塔拉基一道密谋策划迫害他。

阿明还不允许苏联操纵阿富汗的情报机关和秘密警察,不让苏联控制其军队。这大大影响了苏联在阿富汗地区的利益。苏联和阿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友好关系,实际上已是同床异梦。苏联几次“邀请”阿明访问莫斯科,全部被阿明拒绝。凡此种种,苏联感到既恼怒又惶恐,因为阿富汗是一块重要的战略要地,控制不了阿明就等于失去阿富汗。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就这样开始悄悄地准备起来。

双方兵力分析

苏联

苏军在苏阿边境地区建立了相当军一级的指挥机构,由国防部副部长索科洛夫元帅担任总指挥。为了加大入侵行动的突然性,苏军采用了就地动员、就地扩编、迅速展开、快速推进的办法。除空降部队外,苏军主要使用了中亚军区和土库曼军区靠近阿富汗边境的6个师。12月14—15日,苏军还以远程空运演习为名,将白俄罗斯军区第103空降师和南高加索军区第104空降师调至中亚,同时,将中亚军区第105空降师秘密推进至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

到12月24日为止,入侵阿富汗的军事准备已基本完成。侵阿苏军共有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队和2个运输直升机团,共12.5万人;装备有坦克2000余辆、步兵战车1000辆、各种火炮2000门、汽车2.5万辆、各种固定翼飞机200架、直升机150架。作为策应,苏军总参谋部还命令在西线的苏军和东欧国家军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命令在蒙古的驻军进入全面戒备状态。

与此同时,一支苏联特种部队以“协助剿匪”为名,在贝洛诺夫上校的率领下,秘密进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阿富汗

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