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万箭千刀一夜杀
660500000030

第30章 阿富汗战争(2)

战役进程

1979年12月初,苏联以帮助阿明镇压反政府武装为由,将一支特种部队空运到阿富汗。但这支部队并没有开赴前线,而是分头占据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周围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和另外几个战略要地。此次苏联的特意挑选了有中亚血统的士兵,他们的长相跟阿富汗人十分相似,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

12月24日至27日,苏联又打着军事援助的旗号,开始了紧急空运。一架架巨大的运输机降落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和喀布尔机场,不仅运来了武器装备,也运来了大批全副武装的苏军士兵。机场上摆满了坦克、装甲车、大炮和弹药。

同时,在苏联的精心策划下,驻守首都的阿富汗四个师“奉命”调往外地,留守的部队也接到了“清点弹药”的命令,纷纷上缴弹药,失去了作战能力。同时,苏联的顾问和专家以保养武器为名,把阿军的坦克、大炮拆得七零八落,根本无法使用。喀布尔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12月27日夜晚,苏军发动了进攻,集结在机场的苏军士兵登上“援助”阿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直冲喀布尔。这时,喀布尔方向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原来早已埋伏城内的苏联特种部队炸毁了电信大楼,切断了首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紧接着,市区里响起了坦克的轰鸣声以及各种轻重武器的射击声。政府机关、电视台、广播电台、桥梁、交通要道的控制权不久便落入了苏军手中。

与此同时,一支特种部队包围了阿明的住所——达鲁拉曼宫。经过短暂的交火,阿明的卫队被击溃了,突击队员攻入了达鲁拉曼宫,一阵枪声之后,阿明和他的四个妻子、二十四个子女以及一些政府官员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苏军仅用了三个多小时就控制了整个喀布尔。一时间,喀布尔街头全是手持武器、头戴皮帽的苏军士兵,路口停满了苏军坦克。

早已集结在苏阿边境上的苏联十万大军,在两千辆坦克、一千辆步兵战车、三千辆装甲输送车、几千门火炮、数百架飞机的支援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控制了阿富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城市。

短短七天,阿富汗便告沦陷。不久,卡尔迈勒粉墨登场,在苏联扶植之下成为了傀儡政权。可是阿富汗人没有被冰冷的武器所征服,随后风起云涌的抵抗斗争使苏联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之中。

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抵抗力量游击队展开全面扫荡。但游击队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无法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被迫停止扫荡。

全面清洗失败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对游击队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企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歼灭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八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一个师约2万余人,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潘杰希尔游击队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一度占领该谷地。苏军和阿政府军的重点“清剿”遭到游击队顽强抵抗,最终虽占领游击队一些根据地但伤亡惨重,但未能重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结束后,游击队又回到根据地。经几年战斗,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明显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喀布尔政府军兵力为7万人,游击队则发展到10万人。在此期间,苏联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被迫于1982年6月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日内瓦间接会谈。至1985年底,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

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重重压力下。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不得不改变对阿政策。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加紧武装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阿政府军,苏军主要负责防守城市和交通线。阿游击队为了把苏军赶出国土,推翻喀布尔政权,对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发动攻势,先后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起多次进攻。其中对喀布尔的进攻曾出动兵力5万人,时间长达几个月,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造成严重威胁。但由于游击队内部政见不一,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武器装备落后,进攻屡屡受挫。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乡村、双方均不可能取胜的僵持状态。在此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11.5万人。至此,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结束。

战役影响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双方主将

索科洛夫

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索科洛夫(1911—),2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3枚列宁勋章,2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伟大卫国战争一级勋章,2枚红星勋章,1枚“苏联武装力量为祖国服务”三级勋章,18枚奖章(其中包括保卫极圈地区奖章),以及35枚国外奖章勋章。1995年俄罗斯总统颁发给他1枚俄罗斯朱可夫勋章,1992年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索科洛夫解职后被授予荣誉武器手枪1把。克里木半岛立有他的半身铜像。

苏联军事家,1937年加入苏共,1932年加入苏军。战后毕业于装甲坦克兵学校和总参军事学院。

1930年开始在共青团工作,任工业联合企业组织书记。后参加坦克学校的培训,然后在坦克部队服役,担任从排长到营长的职位。

1938年在远东参加了哈桑湖作战,时年27岁,1941年6-9月在西方面军担任坦克团参谋长,1941年10月起任卡累利阿方面军装甲坦克部某处第一副处长、处长、参谋长。

1943年1月起任卡累利阿方面军装甲坦克部参谋长,1944年3月任该方面军32集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司令,参加了保卫和解放苏联北极地区的作战,表现勇敢,并在指挥坦克部队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才干,深得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赏识。

战后历任坦克师参谋长、师长等职位。1960-1964任莫斯科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1964年7月起任列宁格勒军区副司令,1965年10月任司令,大将军衔。

1967年4月起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开始在苏联军事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军事知识,为提高苏军的作战水平、研制致命武器、完善各军兵种,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78年升为苏联元帅。1979年起授命在阿富汗指挥苏军作战,勇敢坚决,给阿富汗早期恐怖分子以沉重打击。由于个人无私忘我的工作,在卫国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和平时期完美的工作表现,对完善和扩大苏联武装力量立下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1984年接替逝世的乌斯季诺夫担任国防部长的崇高职位。

1987年戈尔巴乔夫对主战派元帅索科洛夫表示不满,利用西德不速之客闯入红场事件给军方施加压力,索科洛夫元帅被迫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1987年成为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92年9月成为俄罗斯国防部长特别顾问。辞去国防部长之后担当了一些无兵权的虚职,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军方以特别顾问的身份来看待这位民族的功勋人物。

2011年,年近100岁的谢尔盖·索科洛夫元帅参加了俄罗斯的胜利大阅兵。

阿明

哈菲佐拉·阿明(1929—1979),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职教育部。1967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分裂,他领导的人民派独树一帜。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1978年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政府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79年3月任政府总理,7月起兼国防部长。9月16日发动军事政变,杀死塔拉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革命委员会主席兼保卫祖国最高委员会主席。1979年12月27日,苏联出兵阿富汗,阿明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