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779900000001

第1章 导言:基督教《新约》与耶稣其人 (1)

耶稣的生平事迹记载于基督教的《新约》之中。所以,欲了解耶稣,必须对《新约》有所认识。下面试从《新约》记载的初期基督教历史落笔,简要介绍《新约》的构成、其神学观念和文学特征,以及福音书所描述的耶稣生平概貌。

从《新约》透视初期基督教简史

《新约》纪事的历史序幕可追溯到公元前334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幼年时以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入侵东方后热心传播希腊文化,给整个被占领区域带来巨大影响,使之进入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希腊化”时期。

随着“希腊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在外来文化和本族传统撞击交融的浪潮中,相对统一的古代犹太教发生严重分化,信徒因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和宗教观念的差异分成许多派别,其中较重要的是撒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人和艾赛尼派,以及公元二三十年代异军突起的初期基督教。

初期基督教传由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创建。耶稣自幼熟悉犹太教经典,精通其教义神学,充满探讨神学精义的激情。耶稣约于三十岁时在加利利和巴勒斯坦其他地区传道,宣讲不同于犹太传统的新教义。他召选十二个人为门徒,包括四个渔民和一个奋锐党人。他的改革派学说极大地触犯了犹太教当权者的既得利益,以致他们认定,犹太教和耶稣不共戴天。他们以卑劣手段拿获耶稣,把他押送官府,最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罗马”罪名钉上十字架,极其残酷地将其处死。

公元1世纪30至40年代,耶稣的门徒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起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共有、互为兄弟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的礼仪和规章,参加耶路撒冷圣殿的礼拜活动。教会的主要常务会领导人是耶稣的首选使徒彼得和耶稣之弟雅各,他们恪信耶稣就是古代先知预言的弥赛亚,亦即犹太人世代盼望的救主(在希腊文中读作“基督”),他虽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却已经复活、升天,不久后还会再临世间。

使徒们的传道遭到正统派犹太教徒的责难和迫害,被初期教会委任的七位执事之一司提反甚至被迫害至死[迫害致死]。此后,耶稣的门徒分散于巴勒斯坦其他地区避难并传讲福音,再后陆续进入北非、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北部岛屿、希腊和罗马等地,发展信徒,建立教会。

30年代后期,曾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一次异常的宗教体验后皈依基督教。保罗是耶稣之后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传教士,40至50年代相继三次长途旅行传道,足迹遍及小亚细亚、希腊和罗马,其间写出许多封书信,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教义。

40年代末期教会在耶路撒冷召开会议,以保罗为代表的世界主义者坚决反对教内一批犹太裔信徒的保守观念,力主破除以入教受割礼为标志的束缚教会发展的陈规旧俗。他们的主张被最终接受,自此基督教沿着开放型路线不断扩展。

初期基督教兴起后不但被犹太人所敌视,而且遭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较早的两次迫害发生于罗马皇帝尼禄和图密善在位时(分别是公元64至68年、90至95年),基督教运动因此一度陷入低潮,但不久又继续深入发展。

公元70年,犹太大起义失败后耶路撒冷圣殿再度被毁,初期基督教进一步脱离其犹太母体。135年“星之子”巴尔·科赫巴牺牲后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初期基督教则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广大地区遍地生根。至此,基督教已形成独立的组织制度、礼仪节期和崇拜仪式,与犹太教完全脱离。

上述耶稣传道、受难的历史见于四部福音书,初期教会成长和布道的历史主要记载于《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之中,信徒惨遭罗马帝国迫害的历史则投射于《启示录》的奇异想象之中。

《新约》的构成

《新约》用希腊文写成,共二十七卷,一般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福音书。指《新约》开头的四卷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中心内容是宣告上帝借其圣子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上帝已派遣耶稣道成肉身、降生于世,在世上生活、传道、行施神迹、治病祛灾、救赎罪人,为世人受过、献身,又从死里复活并升天。

第二类:历史纪事。指《使徒行传》,记述耶稣升天后三十年间(公元一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初期基督教的成长过程:使徒们如何在耶路撒冷创建教会,并以极大的热情向外邦传教,使基督教运动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第三类:使徒书信。共二十一卷,包括“保罗书信”十三卷:《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无名氏的神学论文《希伯来书》,以及“公普书信”七卷:《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犹大书》。它们是初期使徒在传教过程中彼此往来的信件,反映了各地教会的情况,表达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希望和要求,尤其探讨并阐述了基督教的信条和教义,实质上是一批“教义著作”。

第四类:启示书。指《新约》末尾的《启示录》。以幻想和象征笔法描写末世的善恶之战,表达初期基督教对新天新地必将降临,耶稣基督必定再来的坚定信念。

《新约》的神学意念

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女儿宗教,公元一世纪从其母体中娩出时承袭了犹太教的基本信条和教义,并以其为基础建起自身的神学体系。这使《新约》的神学与《旧约》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十分显著的区别。现将其上帝观、基督观、信仰观和伦理观择要介绍如下: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一神论的上帝观,但称一神又分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耶稣从两个重要方面改变了犹太上帝的形象:第一,使其身份从一个民族神转变成全人类的共同天[共同提案]父;第二,使其性情从令人敬畏变得仁慈可亲。耶稣教诲门徒说,上帝不仅是以色列人的父,也不仅是基督徒的父,还是普世万民的在天之父。他的慈爱和怜悯恩及万众,其中包括犯过罪的恶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关于上帝圣子,《新约》示意读者,圣子即“人子”,实际上指的就是拿撒勒人耶稣,耶稣本是以色列人世代盼望的弥赛亚,在希腊文中读为“基督”。保罗在一系列书信中极大地发展了福音书的基督观。他不甚关注耶稣生平的具体言论和行为,而注重阐述耶稣降世使命的理论意义,揭示耶稣事迹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从而创造出一种关于耶稣生平意蕴及其对后世普遍意义的神学理论。

在保罗的书信中,“基督”已成为耶稣的名字,而不是一种称号。保罗将“基督”升华为一个形而上的对象,说他高于一切,是宇宙生命的生命,世间万有的根源,也是维系万有的本元。他还是教会生命的来源,是教会的“元首”或“头”,而信徒则是“肢体”。保罗声称,上帝的旨意就是让一切都在基督里合而为一,人与上帝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也充分和谐。

《新约》讨论信仰的基本思想是保罗书信中的“因信称义”,“义”指人与上帝的正当关系。早期基督徒深受犹太传统的影响,不少人相信称义的前提是遵守摩西律法。“因信称义”是针对“因遵守律法称义”提出的新观点,主张能否得救,能否保持与上帝的正当关系,不在于是否恪守了律法条文,而在于是否真正信仰了上帝或耶稣基督。

稍迟于保罗书信的《雅各书》试图对“因信称义”加以补充,极力强调善良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

如果说《旧约》伦理观的核心概念是公义和圣洁,那么可以认为,《新约》伦理观的关键词就是“爱”或“博爱”。针对一种“爱亲友、恨仇敌”的犹太观念,耶稣告诫门徒:“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们的邻居,恨你们的仇敌’,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在另一处,耶稣劝人“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此语反对任何形式的报复,表达出一种彻底的博爱观念。

耶稣将犹太诫命归纳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他认为,这两条是统一的,爱上帝通过爱世人表现出来,爱世人则体现为爱上帝,因为上帝对世人的根本要求就是彼此相爱:“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新约》的文学特质

《新约》卷首的四福音书是一种综合性传记文学,基本构成单位是流行于初期教会中的有关耶稣生平的片断传说。这些传说可分为耶稣的事迹和耶稣的讲演两大类,事迹有的富于神话色彩,异象迭出,奇观纷呈,有的用写实手法书就,平铺直叙,质朴无华。

讲演可分为宣示型、比喻型、直陈型和象征型几种情况,有的采用诗体,有的采用散文,有的借喻言志、循循善诱,有的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它们经福音书作者精心筛选、整理和编排,形成一种独特的记传文体,寓有多重美学内涵,以神秘、崇高为主导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