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779900000002

第2章 导言:基督教《新约》与耶稣其人 (2)

《新约》的第五卷《使徒行传》是初期基督教纪事文学的代表作,以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记述了初期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约于公元49年召开的耶路撒冷会议。同时亦刻画某些重要人物,如司提反、彼得、保罗等,他们的生平事迹大都兼为教会史上的大事,比如保罗三次长途旅行传道等。这部著作中既有栩栩如生的现实描写,亦不乏神奇奥秘的浪漫想象。

以保罗书信为代表的二十一卷使徒书信皆用书信文体写成,最初都是使徒们相互往来的信件,行文大都符合希腊罗马信件一般格式:开头是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紧接着是问安语、对神的感谢和祈求,然后进入正文;最后,结尾处又有问安和祝颂的语词。这批信件气势恢弘,论证雄辩,语词有力,是古代论说文学的典范。

《新约》的压卷之作《启示录》是古犹太启示文学的代表作。为了勉励备受迫害的信徒持守信仰,作者以浓烈的色彩和奇幻的场景绘出即将到来的末日大灾难和善恶大决战,表明一切罪恶势力必定失败,基督教信仰终将胜利。

概观之,初期基督教的新约文学以崇尚精神、信仰、理想和情感的特质而激动人心。正是这种崇高的品质,使基督徒从形单影只的传道者逐渐遍及整个罗马世界,在二百多年中赤手空拳地战胜拥有强大武器的罗马军团;使罗马皇帝于焦头烂额中威风扫地,使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告别昨日辉煌而成为历史遗产;也使扫荡了罗马国土的日耳曼诸蛮族甘愿向耶稣基督叩首长揖,心悦诚服地接受其教化,大步迈向由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欧洲中世纪。

福音书概览

被称为“福音书”的四部传记著作是基督教文化的基石。其中心议题是:耶稣是谁?他做了哪些事?有什么主张?对实际生活有何影响?……现代读者未必接受初期基督徒的信仰,但仍须了解他们对拿撒勒人耶稣的信念。若否,福音书中的许多材料就会显得难以理解,或者至多是一些古代传说的连缀和汇编。

福音书中的耶稣故事最初是由其门徒在公开布道时讲述的,那些门徒在耶稣生前的短暂生涯中一直追随他布道,又于耶稣受难后联系其生前的各种事件对他加以解释,向众人施教;同时,他们也在每周一次的“掰饼”(the Breaking of Bread)聚会上或“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上宣讲,以便使信徒明白,他们为什么聚会,正在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四福音书就是这类耶稣故事的汇编,围绕着一整套信念写成,按照编年体的叙述框架编纂起来。

最初的基督徒相信,耶稣以其生平、受难和复活将一部神人交往史带进一个新阶段;耶稣作为宇宙之主,目前正在上帝的右边施行统治;他已派遣圣灵降临,圣灵乃是他统治权能和荣耀的标志;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其高潮乃是耶稣再临,届时,他将由上帝授权审判所有活人和死者;只要信奉耶稣,忏悔祷告,接受洗礼,所有人都能分享这个新时代的福乐,领受圣灵,使其罪过得以赦免。

教会解经家认为,《旧约》中早已存在不少喻指耶稣的弥赛亚预言,它们能够有力地支持上述信念。其中包括上帝的多次应许,最初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后来向出埃及之后的所有以色列人讲论,示意耶稣就是新的大卫王,他将要像大卫一样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古代先知以赛亚预言过“受苦的仆人”,他以一己苦难换来神对罪人的宽赦。基督徒相信,这预言所指的便是耶稣。而且,耶稣还是神秘的“人子”,必将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协同圣父进行最后的审判。

早期信徒一遍遍地讲述着诸如此类的耶稣故事,传播着他的教诲,用以支持自己的信念。只是在稍晚的时候,那些片断传说和训言才汇聚起来,成为传世的四部巨著:《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多数学者同意,第一部福音书大约形成于耶稣辞世三十年以后,而四部福音书最终编成,已是耶稣受难七十年以后之事。

依据文本研究,四部福音书似乎是为满足不同基督教社团的需要分别编纂的:《马太福音》由巴勒斯坦的犹太裔基督徒编纂,《马可福音》由罗马城的基督徒编纂,《路加福音》由地中海东部地区讲希腊语的非犹太裔基督徒编纂,《约翰福音》由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裔基督徒编纂。这些信徒都急需认识耶稣,以便坚固其信仰,抵御当地流行的各种异教传说和异端邪说。

福音书记载的耶稣生平

四部福音书对耶稣的记载虽然各有侧重,耶稣的基本面貌依然清晰明确。概观之,他是上帝的儿子,是由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取肉身降世成人的救世主。

历史上对耶稣记载不详,曾有人怀疑是否实有其人。公元一世纪的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在《犹太古代史》中曾称,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雅各是“那被称为基督的耶稣的兄弟”;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在《编年史》中写道:“那个使他们有基督徒称号的人,基督,已在提庇留时期,为巡抚彼拉多所杀。”这些资料间接说明,历史上确曾有过耶稣其人。

有关耶稣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新约》尤其在四部福音书中。福音书称,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圣灵怀孕,并得知她要生的儿子就是人们素常盼望的弥赛亚。当时正值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即罗马第一位皇帝屋大维,公元前27至公元14年在位)下令犹太人报名上册之际,马利亚便随着丈夫木匠约瑟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到犹太的伯利恒去注册登记,耶稣降生在伯利恒客店的马棚里。降生八天后,他就按犹太人的规矩行了割礼,取名“耶稣”,意谓“主是拯救”。

后世把耶稣的诞生年定为公历的纪元(据圣经学者推论,耶稣降生当在公元前6至前4年之间,因为据考证希律王死于公元前4年),而耶稣的诞辰日今称“圣诞节”。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幼年聪明好学,“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成年后他到施洗者约翰那里受洗,真切感到自己是“上帝的爱子”。接着,他在旷野四十天,经受撒旦的试探,拒绝了各种诱惑而选择完成上帝赋予的“救赎世人”的使命。

此后耶稣开始宣传天国(即上帝之国)的福音,先在犹太地区南部,又在巴勒斯坦北方的加利利地区传道。他宣讲上帝的国近了,劝人们悔改,相信福音。他传道时召选了十二个门徒,最初的也是比较亲近的是彼得、雅各、约翰。他们多数是渔民。除十二门徒外,耶稣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人一行地去各地宣传福音。

耶稣的言论与行动触犯了犹太教中占统治地位的大祭司、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利益,以致与上层当权者发生严重冲突。耶稣不同意法利赛人关于恪守安息日的烦琐教条,斥责上层社会的民族偏见和等级歧视,主张上帝是爱,人们应该彼此相爱。他将犹太教的律法归结为“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条,认为这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犹太教当权者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对耶稣极端仇视,千方百计置他于死地。逾越节前夕,耶稣被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出卖,继而被犹太教大祭司的差役拘捕,交给罗马帝国派驻犹太地区的巡抚彼拉多,并迫使他同意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又有“人子耶稣”之称。“人子”(Son of Man)在《旧约》中出现过若干次,在《新约》中出现了四十多次。一般来说,“人子”就是“人”,但后来渐渐用以特称由天而降的救主“弥赛亚”。

耶稣经常自称为人子,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是人,例如在《马可福音》第十章第四十五节中,他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做多]人的赎价。”二是说明自己就是在末日审判时出现的“弥赛亚”,如称“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可福音》14:62)。

耶稣的生平事迹激发西方历代美术家产生无穷无尽的灵感,绘制出一幅幅长久流传的美术佳作。纵观一部“耶稣生平绘画史”,可以发现,许多画家都曾以古喻今,借鉴福音书中的人物和事件,用画笔说出他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理解和主张。他们不但再现了耶稣当年的事迹,有时也将自己内心的至高典范、理想化的同时代人的形象和自身形象勾勒出来,以致其作品成为特定年代历史风云的艺术象征。这一事实表明,以耶稣为题材的绘画能够超越纪元前后的巴勒斯坦社会,在相去甚远的时代、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揭示耶稣生平的实际意义和永恒价值。这本书便在讲述耶稣故事之际,伴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耶稣事迹绘画名作数百幅。

这本书中的耶稣故事系据《中文和合译本》、《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等多种圣经中文译本编译而成,解读文字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诸多研究成果,谨向原著译者深致谢忱。书中肤浅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各路方家不吝赐教。

##第一编 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

基督教的传说始于一个神奇的人物耶稣,耶稣的传说始于他的神奇诞生。

传福音者约翰说,耶稣本是太初即与上帝同体的“道”,他的诞生乃是“道成肉身”:“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道成了肉身,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道”如何成了“肉身”?传福音者马太和路加以形象化的笔触做出生动的描绘:处女马利亚感受圣灵怀孕,在伯利恒的马棚里生下耶稣;耶稣初生之际就遭遇希律王迫害,被父母带到埃及避难,直到希律王死后才回到加利利的拿撒勒;耶稣自幼就聪慧过人,深得上帝和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