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819500000018

第18章 老子智慧18

梁士彦的阴谋被他的外甥裴通察觉,裴通为他痛心。一次,裴通侧面规劝他说:“—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他就会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来,这岂不是很可怕吗?所以说凡事要量力而行,否则就是可笑可悲了。”梁士彦听不出裴通的弦外之音,仍自我吹嘘说:“我当年统帅千军万马,什么事情我做不到呢?可惜皇上不重用我了,这便是皇上的大错了!”裴通试探几次,见劝他无望,于是向朝廷告发了梁士彦的谋反阴谋。

杨坚始终派人监视着梁士彦的—举—动,为了不背上滥杀功臣的罪名,他决定先稳住梁士彦,一待他反形毕露时,再行诛杀。

不久,梁士彦突然被任命为晋州刺史,杨坚还让他重掌兵权。梁士彦不知这是杨坚的计谋,于是更加紧了谋反的步伐。他对同党刘昉说:“皇上不敢不安抚我啊,只可惜皇上醒悟得太晚了。似我这等大才之人,又岂能长久甘居人下呢?”梁士彦野心疯长,于是上书杨坚,请求批准同党薛摩儿做自己的长史。他在奏章中辩解说:“薛摩儿才气过人,有他相助,我可以给陛下建更大的功劳。从前我没有辜负陛下的厚爱,今后我更要给陛下—个惊喜。”杨坚看罢梁士彦的奏章,轻蔑一笑说:“无知狂徒,你这是自寻死路啊!”

杨坚批准了梁士彦的请求,梁士彦更加自信。他暗中命薛摩儿四处联络,只等时机成熟便公开起事。

梁士彦的二儿子梁刚劝父亲不要谋反,他哭着说:“皇上对父亲纵是千般不对,父亲也不该不忠。何况父亲人单势孤,又怎会成功呢?父亲不为自己着想,也应为家人着想啊!”梁士彦的三儿子梁叔楷和梁士彦一样热衷权势,他对父亲说:“父亲能征善战,无人能敌,何必委身侍人?做猛虎必须称王,难到皇上都是天生的贵人吗?”

梁士彦反迹日显,杨坚这才决定收网。一次,趁百官朝见之机,杨坚命人将梁士彦、宇文忻、刘日方等人一举抓获。至此,梁士彦方知自己被杨坚玩弄于股掌,但已是追悔莫及。梁士彦和他的同党美梦不成,反倒葬送了丧命。

有理想固然是值得褒扬的,但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有理想的蚂蚁,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蚂蚁;一个有理想的狮子,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狮子。蚂蚁想变成狮子,那便是好高骛远、痴心妄想了。

在生活中,也许有人会劝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有人会劝你不要白日做梦实在一点。你对此或许根本不屑一顾,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你或许曾以为自己是鸿鹄、大鹏,展翅便能冲上云霄;你或许曾经以为自己是盖世奇才,业绩一定远胜比尔?盖茨、洛克菲勒、李嘉诚……然而,如果不能联系实际情况而定位自己的话,那么这心比天高的理想,更多的会是好高骛远,故而早已注定了一事无成的结局。4要“慎”也要“重”【原典】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释义】

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都不离开载着粮秣的辎重。

老子对于人们的行为有过这样的告诫:“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轻”指的是轻浮,而“躁”是浮躁的意思。很明显,老子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多的是建议人们要谦虚、稳重。

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大都具备虚怀若谷、异常谦卑的态度,很少有骄傲自负、狂妄自大或目空一切的习惯。也惟有如此,他们才能不断地继续努力,不停地探讨钻研,发掘创造,永远不以已有的成就自满。俗语说:满招损,谦受益。惟有谦逊卑下的态度才能使人变得更有成就。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几乎莫不如此。

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向世人表示,他并非一般人所称赞颂扬的科学奇才。他说:“我常觉得自己不过是像一个无知的小孩,在海滨上游玩,偶然发现一些发亮的贝壳,由于好奇心的作祟,加以观察一番而己。事实上,整个宇宙的奥秘,就像那浩瀚的海洋一样,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但历史上也不乏有一些人自身有一定的天分,却因为他们的狂妄、轻浮而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西汉成帝时,著名大儒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他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以为无所不知了,浑身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聪明好学,深得父亲厚爱。他提出疑问说:“父亲学问精深,人所敬仰,难道非要做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抑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说:“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

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就会有更高的官职,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在别人的恭贺声中,刘向提醒儿子说:“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大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才不敢张狂啊。”

整理图书之中,—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二人发生了争论。刘向说服儿子道:“古时典籍固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说:“是好是坏,相信人们—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

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他召来刘歆,假作诚恳说:“先生聪明过人,从前主张推行古籍,这实是远见之举啊。我的心意和先生相同,先生的大志可伸了。”

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到了王莽的怀抱。有人提醒他说:“如果事关个人前途、国家命运,那么一切就必须慎重。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满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

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他信誓旦旦地说:“在我看来,世事的变化已被古人全然掌握了,现在只要大胆实行便是。治理天下虽不是易事,但只要多读一些古书,也就了然于胸,化难为易。我看古籍所述完全可行,称得上尽善尽美了。”

刘韵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可以,对治国之术就生疏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怎敢涉足呢?”

刘歆暴跳如雷,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议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民变。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了。

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发人深省的一段话:“一个人如果骄矜,即使是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是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由此可见,谦卑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通向成功和伟大的一个途径。

人和自然社会相比,始终是渺小的。在无穷奥妙的宇宙面前,人应该保持一种谦卑态度。实际上,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他所知的也很有限,这就决定了人不能自恃聪明,傲视一切。总有人处处显露精明,玩弄手段,他们自以为这是聪明人的表现,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真正的聪明人是勇于承认自己无知的。5做人要“厚道”【原典】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释义】

大丈夫立身敦厚,远离虚假;立身实在,远离浮华。所以,应该去除浇薄浮华,只取敦厚实在。

不知什么时候“做人要厚道”这句话开始流行起来了。翻阅老子的智慧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句体现这一思想的话:“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由此看来,先哲老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很推崇这种“做人要厚道”的思想了。

有人可能会这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越是善于玩弄手段的人越能赚到钱、越能“逍遥”。我们不应将眼光放得如此短浅。只要稍微向远看,就不难发现这些善于玩弄手段的人,不是妻离子散就是家破人亡,最终都没有好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机关算尽”者的共同命运通常为: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庞涓与孙膑同窗学兵法。学业有成后,庞涓投奔了魏国,得到惠王的重用,被提拔为将军。而孙膑投靠了齐国,也被封为了将军。

庞涓深知自己的能力远不如辅佐齐国的老同学孙膑,感到他是个威胁,便想方设法将孙膑“挖”到了魏国。

如果说庞涓挖同学孙膑到魏国去,是为了共御外侮、携手并肩效力魏国也无可非议。然而庞涓并不是这样。当他暗中派人把孙膑接到魏国以后,又怕孙膑超过自己,便不顾同学之情,盗用法令,罗织罪名,残忍地砍掉了孙膑的两只脚。至此,庞涓还是放心不下,又刑上加刑,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想让他从此永世不得重见天日,企图达到从肉体到精神全面摧毁孙膑的目的,以剪除竞争者。但是妒贤忌能、玩弄权术、自以为聪明的庞涓,万万没有料到,他这样做却激励了孙膑更加发奋。“孙子膑足,而论兵法”,终于在齐、魏马陵一战中,被孙膑打得“智穷兵败”,无颜见世人而“自刎”。这就是“机关算尽”,到头丢了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