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819500000024

第24章 老子智慧24

圣人生存在世间,无生存之虞就已知足,不求看着好看;因而抛弃外在的追逐,只取内在的满足。

老子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丧失自我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现象,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他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对生存的条件并不苛刻,他们没有过多的贪欲,只追逐内心的满足。

像老子这样对人与社会认识透彻的人,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不会过于激进的。他们知道人事的微妙和社会的错综复杂,如履薄冰是他们真实的感觉,很少有放松的时候。烦恼都是因事而起,而好事也绝非那么的单纯。其实,人们眼中的美事儿有许多都是虚幻的,它们能让人逐步堕落,过分地追逐物欲只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乐,而引发的祸患却是长久的。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带领残兵逃到会稽山上,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派人向吴王夫差请降,夫差不答应,勾践几乎绝望了。

这个时候,勾践的谋臣文仲、范蠡为他出主意说:“吴国大臣伯噽十分贪财,他现在正受夫差宠信,如果用重礼向他行贿,他一定会为我们说好话。”

勾践于是让文仲带上大量金银财宝,又选了八位美女,前去求见伯噽。

伯噽偷偷接见了文仲,他一见重金和美人,心中就高兴起来。文仲对他说:“我奉命来见你,是不想让好事给别人占去啊。财宝和美人都在这,只要你肯替我家大王美言几句,让吴王退兵,这些就都是你的了。”

伯噽说:“越国灭亡了,越国的东西都会归吴国所有,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是骗不了我的。”

文仲早有准备,他马上说:“如果是这样,越国的一切也是都归吴王所有,你是得不到半点好处的。何况只要越国不亡,我们定会时时记得你的恩德,进献永远不会停止。这是天大的好事,聪明人是不会拒绝的。”

伯噽觉得文仲说得在理,于是收下美人和财宝,答应替越国求情。

伯噽的一位心腹看出了问题,他对伯噽说:“越国送钱送人,看是好事,实际上这是陷你于不义啊!他们现在有求于你,才会这样,哪里是他们的真心呢?收下礼物,以后的麻烦就大了。”

伯噽不听规劝,从此百般在吴王面前说勾践的好话,越国终于保存下来。

勾践在吴国做人质期间,文仲给伯噽送礼无数,从未间断。伯噽不停地为勾践进言,帮助他回到了越国。

勾践灭掉吴国后,伯噽自以为有功,欢天喜地拜见勾践。勾践对他说:“你贪财好色,出卖自己的国家,还有脸见我吗?”

勾践杀了伯噽,他的家人也一个不留。

伯噽让主动上门的好事迷住了双眼,不厌其多,结果搭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还断送了吴国。他不问青红皂白,见好事就要,这是他贪婪幼稚的表现,注定要有那样的下场。

古人因为贪欲而丢权丧命的不在少数,而现代人却依然没有感悟老子的这方面智慧。现代人常常认为,“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大问题”,这种自谅心态使有些人忽视了贪欲之害。

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贪官落马的惨痛教训,使有些人对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大“红包”不得不心存畏惧。但他们对“喝个小酒、收个小礼、受个小贿”等“小诱惑”,往往毫无畏惧之心,统统照单笑纳。在他们看来,收大礼受大贿风险大,一旦暴露将受到严惩;而收点小礼违纪不犯法,警察管不着,法官判不着,处分够不着。殊不知,“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贪欲之口一开,就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很难在诱惑面前止步,最终会滑入贪欲的泥潭难以自拔。

不要过分去追逐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空幻物,各种贪欲就不会成为扼杀我们美好人生的隐形杀手。换句话说,人生少一分贪念,便会多一分快乐、多一分幸福。5当于静处品人生【原典】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释义】

达到心灵虚寂的极点,保持清静的心情。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讲的就是要我们以一种虚空的心态,去守静与去守笃。“守静”就是守住安静的心情;“守笃”就是守住实在。

外表看似安静的人,实则他的内心不一定平静;真正的安静是实在的、踏实的,所以很舒服,而不是一静下来,心里就空得慌。

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要那么紧张?能不能不紧张呢?今天的生活太紧张,把自己逼迫得太厉害,疯狂地赚钱、工作,结果得不偿失,所得到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弥补失去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何不学学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智慧,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品味生活的乐趣呢?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虽然赚了几百万美元,但他似乎从来不曾轻松过。

他下班回到家里,踏入餐厅中。餐厅中的家具都是胡桃木做的,十分华丽,有一张大餐桌和六张椅子,但他根本没去注意它们。

他在餐桌前坐下来,但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他又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面,差点被椅子绊倒。

他的妻子这时候走了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说声你好,一面用手敲桌面,直到一个仆人把晚餐端上来为止。

他很快地把东西一一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口中。

吃完晚餐后,他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去。起居室装饰得富丽堂皇,意大利真皮大沙发,地板铺着土耳其的手织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拿起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瞄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他一口咬掉雪茄的头部,点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去。

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机。等到画面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

他这样子已有好几百次了。他在事业上虽然十分成功,但却一直未学会如何放松自己。他是位紧张的生意人,并且把他职业上的紧张气氛从办公室里带回家里。

这个商人没有经济上的问题,他的家是室内设计师的梦想,他拥有四部汽车。可以说,这个商人已经拥有了一切所需,然而他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这些生活、享受这些快乐。因此他是不快乐的。

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变得如同这个商人一般焦躁不安、迷失了快乐。唯一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便是保持心灵的宁静,在静处细心体味生活的点滴,让生活重归宁静。

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他以卖栓狗的链子为生。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人们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5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60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5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没卖壶,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5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有点想不通。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它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也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30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今年他已经101岁了。

能在一切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人,都具有高贵的品格修养。每个人都应努力培养自己心理上的抗干扰能力,才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人生如茶。惟有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它,才能品尝出茶中的芬芳。如果如牛饮一般开怀畅饮,尝到的只有苦涩或无味。6以仁爱换人爱【原典】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释义】

有宽容之心,用以打仗就能胜利,用于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拯救谁,就会用宽容之心来护卫谁。

不论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人们对奉行仁义的人都充满了敬仰和爱戴。因此,在古代就出现了什么“仁义大侠”、“仁义之师”之类的称呼。老子对待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后来,孟子对老子的这句话进行了进一步地解释:“爱仁者人人爱之,敬仁者人人敬之。”

汉朝著名学者董仲舒也很支持老子的这一观点。他在其著《仁义法》中讲道:“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而不在正人。”意思就是首先是要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讲正义首先从自己做起而不是对别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