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由梦说健康
820900000002

第2章 来自我们身体的秘密 (2)

其实,疾病和罪恶无关,疾病只是肉体、情绪、心智、灵性的某一方面出了问题而已,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配合医生的治疗,就可以战胜疾病。

疾病虽然让我们痛苦,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就像白色之于黑色,由于白色的存在,才使黑色有了“黑”的用处;就像恶者之于善者,如果不是恶者的“反衬”,便无法体现善者的价值……同样,疾病相对于健康,假若没有疾病的“坏处”,那么健康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任何相对存在的事物的对立双方都是具有意义的,包括疾病也不例外,何况其存在的意义还远不止仅相对于健康而言。

在另一个角度,疾病是身体已经被折磨得不堪重负的“抗争”,它强迫我们从现在的状态停止下来,让我们关心自己的身体,当全身心放松下来,重视疾病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疾病陪伴的同时,我们享受着另一种人生,眼睛能看见阳光,开始感恩和珍惜自己的生命。

感受疾病带来的种种不舒服,然后加倍珍惜健康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上不来气(缺氧)的时候,才能发觉顺畅呼吸是多么难得;心房纤颤,才感觉心静若水是多么美好。也许开始的时候会有不平和愤懑,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释然,纠缠其中,是对生命的亵渎,自我的摧残,所以必须感谢疾病,让我们有了充分的休息时间,有机会看穿世事,产生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庄子说得最好:“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4. 日有所病,夜有所梦

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可以引发病梦,中医学称之为七情致梦。

《黄帝内经》和梦>>>

“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来到一个什么地方,这个地方荒凉漆黑,你害怕得浑身发抖,试探着一步步往前走,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群嗜血蝙蝠把你包围,好多红色的眼睛贪婪地望着你,它们一拥而上,争抢着吸干你的血液,你的身体,被啄食得鲜血淋漓,整个人倒在了地上……”

这个时候,你突然醒了……

这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噩梦而已,你可以长长地舒口气,继续睡觉。不过做了噩梦,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反复呈现的噩梦,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以病探梦在三千多年前就早有研究,《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从梦象中寻找到疾病预示征象的活动和对梦实质的不断探索的医书,它深刻地阐述了梦的本质和特征。

《黄帝内经》认为,梦发生在睡眠的过程中。在《灵枢?淫邪发梦》中“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和《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的论述,肯定了睡眠是做梦的先决条件。

《灵枢?口问》篇从阴阳学说出发,认为睡眠和觉醒的交替发生,是阴阳交错的结果。做梦发生于阳尽阴盛之时,为静中之动,阴中之阳,属于睡眠之中发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梦还是睡眠中的心神活动。《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意思是说:从外面来的邪气飘飘洒洒,和自己身体里的邪气结合,生了病,扰乱魂魄,所以才会做梦,它深刻地揭示发梦之由在于魂魄飞扬。魂魄属于心神之范畴,因此梦是心神活动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而病梦则是疾病过程中心神不安在梦中的反映。

《黄帝内经》还精辟地从外因、内因和精神因素辨证梦和病的关系:

《内经》认识到邪气侵袭是引发梦证的重要原因,并把引发梦证外邪统称为“淫邪”、“正邪”。泛指一切致梦之外邪。外邪入侵机体,导致心神活动异常而发梦证。所谓的外邪,就是睡觉的环境或冷或热,还有病菌侵扰。

《内经》论及所引发梦证的内邪,包括人自身阴阳气血失调和脏腑病变的影响,以及各种病理产物和寄生虫等的刺激。《素问?方盛衰论》曰:“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

少气之厥,即因气虚而逆。厥气,即逆气。少气则神失其守,阳不守阴,发为梦证。不但少气之厥可以致梦,阴阳、气血、上下偏盛偏衰,失却动态平衡,均可致梦。五脏藏神,若脏腑功能偏盛偏衰,均可引起藏神功能失常而发梦。

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可以引发病梦,中医学称之为七情致梦。《灵枢?淫邪发梦》指出正邪侵袭而致梦,正邪既包括四时气候的影响,也包括过度的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化。张景岳《类经?梦寐》认为:“凡阴阳劳逸之感于外,声色嗜欲之动于内,但有干于身心者,皆谓之正邪。”揭示了《内经》致梦之正邪也包含精神情志变化的原旨。这就符合老人的观点:“睡前不要生气,否则容易得大病。”

疾病和梦>>>

近代以来,国外医学家也开始通过对梦的分析来预报人体某些疾病及发生的部位。经过研究得出,疾病所致人体组织内生化的改变,可以破坏体内血清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疾病初起的微弱信息,在睡眠中却能反映出来,因此,重复出现的噩梦,往往是疾病的征兆。

这种同一个情景反复出现的梦,称为“预兆梦”。如冠心病及心脏病患者,往往梦见被火追赶,心中恐惧,呼喊不出而突然惊醒。碰到这类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相应的疾病,并可以使噩梦不会再现。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重视自己的“梦”,让它成为你身体健康的“警报器”。

5. 辨证施治的奥妙

在治病过程中,中医突出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讲究辨证的望闻问切,同一个病,不同的药方。

谁不相信中医,板砖伺候>>>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人的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阴平阳秘,则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字的真正含义。

现在有很多人崇尚西医,对于中医不屑一顾,认为那些汤汤水水根本没有什么用,对于这类人,直接板砖伺候。

还是那个比喻,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器,对于病,西医精确到“细胞”,也就是机器的零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在不行,就换个零件,换个零件就能以策万全?借用《非诚勿扰》的经典台词来说:奔驰的车配个宝马的零件,效果肯定不如原装的好。

而中医讲究的是整体的效果,“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有病的人”。这不仅从本质上说明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而且更真切地揭示了中医的内涵。作为整体的“人”,在中医理论中备受关注。《黄帝内经》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莫贵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