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821400000003

第3章 关闭孩子的暴力门 (3)

妈妈生气了:“你出门前不是答应妈妈不乱买东西的吗?怎么现在还是见什么买什么!不行!”

“妈妈,我要枪!”

“不行!家里已经有十多把枪了,你要这么多枪做什么!”

“哇……我要枪……哇……就要买!”童童开始撒泼打滚。

看着执拗的儿子,妈妈在心底叹气:“唉,这孩子,见什么买什么,让人愁死了!”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是最考验家长的智慧和耐心的时候。

因为是在公共场合,孩子的耍赖、哭闹会引来众人的关注,这会令家长很没面子。此时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大动干戈,还有一些家长会因为周围人的侧目而对孩子妥协,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殊不知,这两种态度都会从负面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

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比较单一。所以,对孩子哭闹的行为,家长要学会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不要武断地怒斥了之。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一般有以下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

较之于多子女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差的自我控制能力。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对孩子的爱倾注得更多,对于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也会尽量给予满足。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养成了孩子随心所欲的习惯,想怎样就怎样,不能接受家长的拒绝。一旦拒绝,孩子就会感到备受打击,进而采用哭闹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尤其在商场、超市等场合,因为玩具、食品等的吸引,孩子必然会见什么要什么。

除了不能接受拒绝以外,孩子还不能接受等待。一旦要什么,家长必须马上满足他,不能延迟,一旦延迟必会招来孩子的大哭大闹。

因为家长的少拒绝、少延迟,所以导致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制力。

2.家长不遵守规则

很多孩子屡屡在公共场合下哭闹,实际上源自于家长的妥协。

很多时候,在去商场或者超市前,家长都和孩子约定好,不许乱买东西。可是,孩子因为自制力差,见到自己心仪的玩具、零食等,必然会想要。这时如果家长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哭闹而妥协的话,就会给孩子留下“虽然制定了规则,但是也可以不遵守”的印象。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了生活一个界限。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合理的需求时,他才会感到平静而快乐。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打破规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喧闹的环境

通常,商场或超市人多,环境喧闹。成人在喧闹的环境中待时间长了,心里也会烦躁,更不要说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了。而且在逛商场或超市的过程中,孩子比成人更容易疲惫,或者是饿了、渴了。

如果孩子累了、饿了、渴了,不仅会表现出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还会情绪急躁。如果此时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父母的满足,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上升到极端,从而会大哭大闹。这时,他的哭闹并不是因为遭到拒绝,而只是找个借口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罢了。

心理学家支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1岁前后就会开始发脾气,到两、三岁时会达到一个高峰。因为此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初步形成,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于自己的需求与想法,不能很好地表达。一旦有负面情绪,孩子往往表现出哭闹等行为。

而且,当孩子两三岁时,家长还会因为孩子“大了”,即将要开始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开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如果从出生时家长就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地满足,到家长对其行为进行规范时,孩子就会感到受挫。所以,家长会觉得孩子在两三岁时最容易出现大哭大闹的行为,尤其是在商场、超市等公共场合,表现尤其明显。

针对孩子在公共场合无理哭闹的行为,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延迟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在生活中,父母一定要设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坚决拒绝;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延迟满足。这种对自制力的培养要从1岁就开始。这样,到两三岁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时,孩子就不会感觉突然了。

对于已经三四岁的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长更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拒绝和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免以后改变更加困难。不过这种拒绝和改变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来,不要让孩子感觉“昨天还事事都顺着我,今天就处处和我作对”。可以先从小事开始,比如孩子今天想吃鱼,你可以告诉他等周日再买鱼,请爷爷奶奶一起吃。等孩子逐渐习惯之后,再扩大到买玩具、外出游玩等方面,循序渐进可以使孩子不会感觉太受挫。

即使在公共场合也要坚决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比如,当孩子在玩具柜台前踢腿、打滚时,可以进行冷处理,走开到别的地方,任由孩子哭闹;或者将孩子扛上肩,远离使他产生不合理要求的环境。这样做可能会招来很多人的围观,但不要觉得没面子。要知道,孩子的将来比你的面子更重要。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要求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满足,他再面对一些诱惑时,就会慢慢学会克制自己。

2.给孩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要求

很多父母说,在家已经约定好“不乱买东西”,可是孩子到了商场还是见什么要什么。家长觉得这是孩子违规,实际上不是。对于0~8岁的孩子来说,“乱买”是个难以理解的词。孩子会觉得我提出的买玩具、买零食都是我自己需要的,是有用途的,是能给我带来快乐的,怎么是“乱买”呢?孩子的“乱买”和家长的“乱买”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时怎么能期待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呢!所以,和孩子的事先约定要明确,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于孩子不能理解的要求不要提。

这种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心智成熟程度来提出。比如,对于两三岁的宝宝,你可以和他约定只能买一件玩具(或者零食),他就明白这次他只能选择一件玩具;对于四五岁的宝宝,已经能够理解数字的大小、东西的贵贱,这时可以约定只能买一件不超过50元的玩具;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已经明白玩具只要够玩就可以,尤其是同一个种类的玩具,你们可以事先约定,不要再买枪或者汽车,可以选择一件不超过50元的其他玩具。对这样的要求,孩子就非常明确了。到孩子耍赖时,只要提醒他我们事先约定好了的,孩子就会停止不合理的要求。

此外,家长提出的要求还要孩子能够做得到。比如要求一个两三岁的宝宝去商场什么都不给买,孩子肯定做不到。这时可以约定,先陪妈妈买东西,然后妈妈再给宝宝买一块蛋糕或者一件玩具作为奖励。这样孩子才能做到。

3.父母要说话算数

有了孩子能够理解的明确的约定,家长和孩子都要按照事先的约定去做。即使在孩子哭闹时,父母也要坚持之前的约定,千万不能因为心软,或心疼哭闹的孩子,而答应孩子的无理请求。凡是说好不允许的事,就要坚持到底,不能时紧时松。父母说到做到,才能以此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慢慢学会自我控制。

此外,在逛商场时,父母应该多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确实累了,可以找个椅子休息一下。或者给孩子买点儿吃的、喝的,补充体力。

4.阳性强化法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守规矩,商场内没有乱买东西,也没有无理取闹。那么,你不妨买一个他喜欢的小玩具或零食奖赏他。

在心理学上,这叫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认为在一种行为之后马上给予奖赏强化,这种行为就会增强。所以,当你的孩子守规矩、守约定时,你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认同他良好的表现,多赞扬他,让他体验守规矩的快乐。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会学会守规矩了。

5.避免负面环境的效应

商场人多,环境喧闹,有的商场通风效果差,在这种环境待长了,孩子有可能会变得心烦意乱。所以,父母带孩子购物时,应该缩短购物时间,不要长时间在商场内逛来逛去,最好是尽早结束购物活动,带孩子离开人多嘈杂的商场。特别是当孩子百无聊赖,已显疲惫时,一定要避免负面环境的影响。

6.出发前可以给孩子带上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

一个避免孩子在商场哭闹的好办法就是在出发前给孩子带上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这样家长在挑选货品时,孩子可以玩自己的玩具,不会觉得百无聊赖。零食也可以缓解孩子的无聊感。所以带上玩具或者零食去商场,孩子的哭闹行为就会明显减少。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胡静

职业:公务员

儿子姓名:阳阳,5岁

生阳阳那一年我32岁,他爸爸38岁。因为孩子来得晚,所以家人爱惜如宝。可能正是因为平时太溺爱了,导致阳阳的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差,没有耐心,而且也不能接受别人的合理批评。

以前孩子小,一哭闹起来,家人也就容忍、妥协了。于是,当他在商场的玩具柜台前不走的时候,奶奶给买了小汽车——尽管家里已经有整整一箱子小汽车了;当他在超市食品区坐在地上打滚的时候,爸爸给他买了巧克力和糖果——尽管两岁多的他已经有龋齿了。

但是,阳阳今年已经5岁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在商场或超市里大哭大闹。看着自私、任性的孩子,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任由他任性下去,非把孩子毁了不可。

怎么办呢?我分析,阳阳的主要问题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差,于是决定先从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就要延迟满足他的合理要求,拒绝他的无理要求。

一个周末,是阳阳的生日。他要吃排骨,我买了排骨、茄子、鸡肉,又订了蛋糕,并且打电话邀请邻居的孩子小海来做客。

排骨做好时,阳阳特别想吃,但我告诉他“等小海来了一起吃”,他接受了我的建议。为了抵制排骨的诱惑,我建议他去门外等。阳阳听了我的话,就到门外去等小海。

等了一会儿,小海还没来,而厨房内排骨的香味又勾起了阳阳肚子里的馋虫:“妈妈,我能不能只吃一小块?”

“阳阳,还是等小海来一起吃吧!客人没来,主人先吃,是很没礼貌的!阳阳想做有礼貌的好孩子,是吧?”

“嗯!”

“你可以先去玩积木,一边玩一边等小海。”

“好!”

阳阳去他的房间玩起积木来。玩了一会儿,小海来了。阳阳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吃排骨了。我更开心,因为阳阳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控制之旅的第一步——延迟满足。

之后,阳阳的延迟满足的范围逐渐扩大,现在他的自制力已经很好了。同时,孩子的耐心、对家人的体谅等也逐渐增强了,在商场里哭闹的行为再也没有出现过。

4.不让看就砸电视

——如何疏导孩子的焦躁

张女士的女儿欣欣上小学四年级了,别看是一个女孩,却让张女士头痛不已。因为这孩子脾气特别大,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

昨天,女儿刚从学校回到家就想看电视,张女士想让她写完作业再看,结果却招来欣欣的大喊大叫。

“不行,不行!我就看!现在就看!不让我看就砸电视机!”

见欣欣这样大喊大叫,张女士一气之下关掉了电视。

“我就要看电视!不看电视,我就不写作业!”欣欣一边大喊,一边用书本砸电视。

听着母女俩争执,欣欣的奶奶赶紧出来调停。奶奶一来,张女士就没辙了。因为欣欣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特别宠爱她,什么都顺着她。

果不其然,奶奶看到哭得泪人一样的孙女,一面心疼地哄她,一面埋怨张女士:“孩子想看电视没什么错,有话好好和孩子说,看把孩子气的。”

张女士无语地站在一旁,在孩子奶奶面前她是百口莫辩。但是张女士想到已经快10岁的欣欣,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动辄摔打东西的行为就觉得不管不行了——家里的电话机已经让她砸坏了3个,自己的手机也被她摔坏了2个了!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哭闹是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的一种形式,但是如果有如案例中欣欣表现出的摔打东西的行为,家长就要注意了。因为孩子摔东西与打人一样,都属于攻击性行为,而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比如,孩子3岁时爱摔东西、打架,5岁时仍然爱摔东西、打架,6~10岁时如果还如此,那么,这意味着10~14岁时,他还会有与同伴争斗、打架等暴力倾向。

对于孩子的盛怒,家长需要重视,但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孩子在发泄不良情绪时,使用摔打东西这样的暴力行为,并没有示威的意愿,只是因为心中的怒气已经到达顶点,必须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来发泄而已。家长需要首先找到孩子盛怒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表现出盛怒的情绪,才能有效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盛怒往往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娇惯

孩子的盛怒往往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很多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在面对拒绝时更容易出现哭闹,甚至摔打东西等行为,这和爷爷奶奶从小对他们的娇惯、纵容是分不开的。

现代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照顾孩子的人可能达到五六个,孩子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而相对父母两人需要照顾两三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的需求并不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父母的回应,所以现代的孩子更多表现出脾气大、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