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自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还不能换位思考,也无法做到体谅、理解他人。但是3岁以后,孩子还是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一旦别人不能满足或者配合自己,就哭闹、生气甚至摔打东西,父母就应该检讨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太娇惯了。
2.对孩子要求过严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溺爱孩子。为了让孩子实现上大学及上名牌大学的梦想,许多父母对孩子管教很严格,连睡觉吃饭都要按时按点,孩子如果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父母甚至不惜对孩子动粗。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孩子情感压抑、心理失衡,造成情绪的紧张与焦躁。情绪紧张与焦躁的孩子,遇事不能冷静思考,往往采取过激行为。比如,以大哭大闹、砸东西等形式发泄。
3.情感“饥饿”
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孩子在一到两岁时自我意识逐渐开始形成。此时,他们十分需要家人尤其是妈妈的关注,而一旦其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就可能出现波动。比如,情绪焦躁、郁郁寡欢,进而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家人的注意力。
4.自控能力差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成为家中所有大人的注目中心,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意识,不能接受打击、拒绝,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太差,一旦遭受挫折就焦躁、紧张、大喊大叫、大哭大闹。
心理学家支招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孩子的盛怒只是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有益处的。但是动不动就发火,甚至采取暴力破坏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更加健康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之道。
1.远离发怒环境
孩子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和孩子辩论谁对谁错,而是先表示理解孩子的生气、发怒等情绪,并且把孩子带离这个环境,或者远离“惹”孩子发怒的人,让孩子平静下来。
很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自己话的时候,往往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听话。殊不知,在气头上,孩子是听不进去任何建议的。此时,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对是错,先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给孩子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当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了机会疏解时,就不会有暴力爆发的行为了。
2.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孩子一生下来就拥有了同成人一样的情绪系统,所以,孩子也会有焦躁、沮丧、难过等负面情绪。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细心观察。如果发现孩子有负面情绪出现,家长要通过温柔的语言、充分的接纳以及拥抱等身体接触来帮助孩子改善负面情绪。
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比如感到沮丧的时候,不妨哭出来,一旦将负面情绪抒发出来,就会感觉好很多;感到急躁、莫名其妙地想发火的时候,不妨告诉家长自己感觉不开心,并且告诉家长自己需要单独待一会儿——独处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可以教孩子在感到生气、难过的时候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摔东西。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在别人的一些做法或者语言令你感到生气的时候,不要再和对方辩论,而要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生气了”——然后安静地走开,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等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去解决和对方的分歧。
4.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但不能因此对孩子要求过严,要知道孩子也是人,需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因而,在生活中,特别是孩子上小学之后,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去玩耍、游戏。这样,孩子就会很快乐,就能避免其不良情绪的产生了。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吴丽丽
职业:医生
女儿姓名:娇娇,3岁半
我的女儿娇娇非常可爱,很像日本的小明星“阿拉蕾”。见过娇娇的人都夸她是小天使,又漂亮又懂事,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可是一年前她却是个出了名的“刺头”,最难管的孩子!因为她的脾气太坏了,连我都受不了她的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以及稍有不顺就表现出的焦躁、暴力。
我反思,孩子这样,与爷爷奶奶的过分照顾有关。我是医生,工作很忙,娇娇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娇娇两岁前,体质非常差,三天两头生病。一生病,爷爷奶奶不但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得更加精心,还常以“孩子不舒服,要什么尽量满足她”为由,娇纵她。她想吃什么,爷爷奶奶马上给做什么;想要什么玩具,立马给她买什么。时间长了,她就成了家里的老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娇娇两岁多时,体质增强了,不常生病了,可是一不如意就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的毛病却已经养成了。特别是她的需求被我和她爸爸拒绝时,她的反应更是强烈,动辄撒泼打滚,甚至摔打东西。
这孩子的脾气怎么这么坏?经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她的坏脾气一般只朝我和她爸爸发,在爷爷奶奶面前还是挺听话的。我意识到,这是因为我们对娇娇的关心不够,她在用这种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
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心一下就被揪疼了,这么个小人儿,多么可怜,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竟然想出了这样的办法。于是,我和她爸爸长谈了一次,决定每天必须尽可能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女儿,不管有多忙都必须保证和女儿共处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从第二天开始,我和同事协商好,尽可能不值夜班,下班就回家陪女儿。爸爸也尽可能推掉晚上的应酬,早早回家。
从那以后,每天吃完晚饭后,我们都会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走走。在公园里,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了解孩子一天做了什么事,遇到什么烦恼。开始时,娇娇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什么,随着时间的增长,她已经能够说出“下午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这样的话了。
也是在饭后散步的时候,我们发现娇娇不能等待。比如娇娇想玩公园里的秋千,可是已经有小朋友在玩了。这时,她就想要把对方拉下来。此时,我会陪在她旁边,告诉她:“你也想玩秋千是不是?可是有小朋友在玩了。咱们站在这里排队,好不好?”她听到这些就会安静地等待。开始的时候,等待几分钟,她又开始急不可耐了,我就和爸爸给她贴奖章,奖励她能够安静等待5分钟。娇娇得到奖章很开心,又安静下来等待了。
随着与孩子共处时间的增多,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及时纠正,娇娇的焦躁问题也越来越少了。同时,她也学会了耐心等待,脾气也没有原来急躁了。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了解爷爷奶奶的辛苦,让孩子能够主动关心家人,同时体谅家人的不容易。这些都使娇娇越来越懂事了。
我们和娇娇的爷爷奶奶达成协议,如果娇娇做错了事情,不要对她大喊大叫,只要平静地指出孩子错误的行为就可以了,不要加上“不乖、不听话”等标签。同时,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后,给孩子一个反思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待一会儿,再给她好的建议。
一年以后,娇娇3岁半,暴躁的脾气已经不见了。即使是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用语言表达:“我好烦,怎么办?”
通过教育娇娇,我觉得如果发现孩子脾气大,情绪焦躁,不能一味地抱怨,而是要想办法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使用科学的办法,并且坚持下去,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坏毛病一定有所改正。
5.我就不,我就不
——如何面对孩子的倔犟心理
周六休息,王芳想把家里收拾一下,一个星期没有打扫卫生了,家里又脏又乱。可是3岁的女儿果果却不肯放过纠缠妈妈的任何机会。
“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好吗?”果果抱着王芳的腿。
“果果,没看见妈妈在打扫卫生吗?妈妈上午收拾完,下午带你去,好吗?”
“不要收拾了,现在就带我去公园!我要现在出去玩啦!”
“听话,果果最乖了,不要闹了!”
“不管,不管,我要出去玩!”
“你非现在去公园,等到下午就不行吗?”
“我就不,我就不,就现在!”
“听话,下午去,妈妈说到做到!你想想妈妈什么时候说话不算话过?”
“不啊……不啊,我就要出去,就要去公园……啊……啊……”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我今天还就不带你去公园了,下午也不带你去!”
见妈妈这样说,果果更生气了,“啊,啊”的尖叫声更大了。
“唉,我哪是养了女儿,简直是养了个祖宗!”
面对孩子的吵闹与尖叫,王芳怕影响了邻居休息,只好妥协。
“好,去公园,现在去,别叫了行吧!我服了你了,咋这么固执!”
无奈之下,不想妥协的王芳,还是妥协了,不得不放下家务活儿,带果果去公园了。
一路上果果兴高采烈,王芳却心事重重。因为她发现女儿的固执倔犟已经到了必须纠正的地步:这小家伙儿每次都会因为不如意而哭闹或尖叫,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案例深度解析
不达目的就哭闹或尖叫不止,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孩子身上非常常见。面对孩子的固执和任性,家长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然而,面对倔犟的宝宝,父母难道只能妥协吗?当然不能,过分的纵容只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面对倔宝宝,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固执、倔犟的原因,弄清楚孩子的心理,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分析孩子固执、倔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我意识强
倔犟的“高发”人群是两岁左右的宝宝,在家庭教育领域,被称为“难缠的两岁”。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改1岁时的乖巧、听话,而变得固执、倔犟呢?
因为两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并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这时,身体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听话、顺从、唯唯诺诺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孩子的“犟”实际上是孩子坚持自我的表现。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种坚持、勇气和韧性是难能可贵的。
2.父母管得太死
以前一对夫妻可能同时要照看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而现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甚至10个人照看一个孩子。10双眼睛盯着孩子的一双小手,孩子刚想摸摸土,就被奶奶批评:太脏了!孩子刚想摸摸水,就被妈妈批评:会着凉的!孩子刚想观察观察蚂蚁,就被爷爷拉起来:小心蚂蚁爬到身上咬你!孩子刚想玩玩地上的石头、树枝,就被爸爸打扰:吃好吃的去!
在这么多的爱中,孩子被绑得死死的,没有一点儿自由。长期被批评(虽然都是善意的),会增长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以固执、倔犟将之表现出来。
3.受父母个性影响
孩子固执、倔犟,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很多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表现得很偏执,孩子学习了父母偏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在被拒绝、被批评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采用同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表现得固执、倔犟。
4.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所致
孩子犯倔,不听话,有可能是个性特征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这种个性在新生儿身上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同样是尿湿了尿布,有的孩子的包容性更好一些,而另一些孩子则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
孩子的先天气质,再加上后天的教育,最终形成了孩子的性格。在3岁前,孩子性格的80%已经形成。所以,一个3岁的孩子的性格与成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正如有的成年人脾气倔,有的则比较宽容一样,孩子的性格也有这样的区别。这样一来,天性犯倔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产生倔犟的行为。
心理学家支招
孩子的“犟”令家长头痛,但实际上,“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如果恰当地进行引导,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自信自强的气质。
切不可以犟制犟,非要把孩子的“棱角”磨平不可,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个性的成长与发展,更有可能影响亲子关系。0~6岁是培养亲子关系最重要且关键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家长不能给孩子“可信任、可依赖”的印象,到了孩子的少年期、青春期,就更难以进行亲子沟通了。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倔宝宝呢?
1.要接纳孩子的倔犟
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犯犟时,家长不要再试图给他讲道理,要先用温柔的语言以及肢体接触来接纳孩子,不管孩子的需求是不是无理的。
很多家长想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以后再不要提不合理的要求”而拒绝拥抱沮丧、失落、犯犟的孩子。这实际上大可不必。孩子不会关注我们拒绝之后的后续行为,而只会关注拒绝本身。也就是说,你的拒绝已经给了孩子“教训”了。
从情感宣泄的角度来讲,孩子遭受拒绝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感到沮丧和气愤,这个时候父母的温柔安慰和肢体的充分接纳,能够给孩子安心的感觉,同时也有利于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而一个情绪平静的孩子是不会大哭、尖叫的。
2.给孩子自由
0~6岁的宝宝是好奇的,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靠触摸。所以,家长不要因为怕脏、怕孩子着凉等而拒绝孩子正常的需求,要给孩子不被打扰的探索世界的机会。
对于两岁以后,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的孩子,不妨给他做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家长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即使孩子的尝试必然是失败的,也让孩子体验一下失败的过程,这样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