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嫉妒或竞争意识等原因而引发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爱争强好胜,是抗打击能力、抗挫折能力弱的表现之一。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5岁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同时,又有攀比心理,因而就爱争强好胜,而爱争强好胜的孩子多过分敏感,容易嫉妒他人。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孩子与小朋友相处时。通常,爱争强好胜的孩子,做事总喜欢和别人做比较,如果别人比自己强,就难以接受。爱争强好胜的孩子,在做事时,也不易接受他人的批评,往往一说就哭闹。如果父母此时夸奖他几句,他会停止哭闹。争强好胜的孩子总爱让同伴服从自己,玩游戏时喜欢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争强好胜的孩子,总是别人有的东西他都要,玩什么游戏非要争第一名。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孩子受到批评或遇到某次挫折时,更加多发。如,父母说他不如邻居的孩子好,他会很不开心。而在幼儿园,老师教孩子唱歌,当老师夸他学唱歌学得快时,他会表现得很开心,但是如果老师说茜茜唱得最好时,他就会变得很沮丧,就会不开心、哭闹。
【错误成因】
孩子爱争强好胜,多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父母溺爱孩子,感觉孩子做什么都是好的,这很容易滋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孩子,则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如果感觉什么方面不如他人,孩子就会心理失衡。
(2)很多父母本身爱争强好胜,如果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就会情绪低落,如,不高兴,打不起精神来。这易让孩子负面模仿,让孩子越来越好胜。
【解决方案】
孩子爱争强好胜,父母可用以下方法引导:
(1)孩子爱争强好胜,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游戏,如,一家人在一起玩成语接龙或讲故事。如果孩子输了,要鼓励他接着玩。如果父母输了,父母一定要拿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并大声说:“这回输了,只要我努力,下回一定能赢你。”因为这样说易让孩子积极模仿,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明白,做事有输有赢是很正常的。再输就不会有不良情绪了。
(2)当孩子为自己做的事情骄傲时,如,孩子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时,父母可以说:“宝宝,学会做一件事情时感觉好吗?如果你喜欢这种成就感,就多多努力吧。”因为这样做是引导孩子平和地接受胜利带给他的愉悦,既能鼓励孩子进步,又不会让他生出得意忘形的心理。
(3)平时可给孩子多讲一些故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他做了多少次实验,失败几十回、几百回,最后才成功发明电灯。因为讲这样的故事,就可让孩子明白,要想比他人强,就要多努力,多付出。
【误区警示】
孩子爱争强好胜,父母不可这样做:
☆要求孩子必须得第一。因为这对孩子期望太高,会加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
☆当孩子在比赛中失败时,骂孩子笨。因为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总说“你不如××”,因为这种不当地比较,会在无形中造成孩子过分争强好胜的心理。
孤僻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缺少交际经验或居住环境封闭等原因而引发的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是自我封闭的一种形式,封闭的目的不在于不想与他人交往,而在于保护自己,如,不让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或打骂。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性格孤僻不合群,实质上是孩子依赖性强和缺乏独立性的表现。这种情形在5岁孩子身上非常多发。
【典型表现】
性格孤僻多表现在与他人交往时,神情、言语以及举止方面的异常,如,在幼儿园,不爱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常常一个人独自待在角落里,不让别人接近他。小朋友叫他他也不爱理睬人家;自幼儿园回家后,就待在屋里看电视、玩耍。性格孤僻的孩子多不开朗、爱钻牛角尖,喜欢安静的游戏和没有竞争的游戏,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多发情形】
性格孤僻在人多的场合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在公园中,很多小朋友都去玩滑梯、荡秋千。但性格孤僻的孩子,则不爱与这些小朋友一起玩耍,而是跑到一边自己去玩。也有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有“两面的表现”,如在家中言行大胆活泼,在外面却非常胆怯、拘谨,甚至害羞。性格孤僻的孩子,也不爱关心别人。通常,性格孤僻的孩子会对高压锅、排气扇、抽油烟机、液化灶、空调外机、下水道等感兴趣。
【错误成因】
孩子性格孤僻是一种交往障碍,不同成长背景的孩子其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也不同,现具体分析如下:
(1)居住环境封闭。现代的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如由老人或保姆代养,而老人或保姆又不爱出门活动的话,孩子也会因此缺少与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接触,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因接触人少,变得性格孤僻。此外,孩子由他人代养,缺少母爱,缺少安全感,也会性格孤僻。
(2)受体质因素的影响。如果孩子体质弱,就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这就会导致孩子与小朋友玩耍时,如追逐、嬉闹、游戏、比赛时易落后,从而被小朋友奚落。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就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性格孤僻。
(3)孩子生性怯懦,难于融入伙伴群体之中;或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与同伴相处时有过不成功的经历,也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
【解决方案】
孩子性格孤僻,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1)父母可先从帮孩子增强体质做起,如,每周带孩子去登山、游泳等,因为这样做就可以锻炼身体,避免孩子因体力差,受小朋友奚落而导致的性格孤僻情形出现。
(2)如果家中有性格孤僻的孩子,父母可以鼓励他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跳舞、打球等。因为这些活动既能让孩子增强体质,又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快乐,从而变得个性活泼或活跃,有利于改变孤僻、不合群现象。
(3)父母可以帮孩子邀请亲戚家的孩子到家里来做客,一开始先邀请一个孩子,而且最好是性格开朗的、热情好客的、好说好动的孩子。因为与这样的小朋友交往,就可让他积极模仿,从而锻炼交往能力,而等他体会到友情的快乐时,再多请几个孩子与他一起玩,循序渐进,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与多个小朋友一起玩了。
(4)教孩子一些交流技巧。家中亲戚打来电话时,可以让孩子先去接电话,接电话前告诉孩子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您是××”,“您好,请问您找谁”等。因为这样就让孩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交流技巧,孩子熟悉了这些技巧后,就不会怕别人笑话自己做不好,从而会大胆与人交往了。
(5)平时父母可多与孩子聊天,如,经常问他:你今天高兴吗?今天与哪些小朋友玩了?有什么有趣的事?因为这也是一种锻炼他的沟通、交谈能力的方式。
(6)如果父母采取很多方法,但孩子还是性格孤僻,那么父母就要“逼”着孩子去与人交流。如带他去旅游,到了陌生的地方,父母可以佯装不知如何走了,此时,可让孩子去向陌生人问路。
【误区警示】
孩子性格孤僻,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
☆从幼儿园把孩子接回来,就给孩子打开电视。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孩子性格更孤僻。
☆怕孩子受欺负,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因为这样就会让孩子缺少与其他孩子交际的机会,从而变得性格孤僻。
缄默
【释义】
孩子与人相处时,已经具有语言能力的他因个性胆小内向或情绪不良等原因而导致的一种不良行为。如,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说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其实这是一种交往障碍,即心理学上的选择性缄默。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是由于孩子社会认知能力差,是因为缺乏实践机会的一种表现,而且在5岁女孩身上比较多见。
【典型表现】
这种不良行为多发生于一些对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的场合,如,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或面对陌生的人时,比较沉默,不爱说话,甚至会长时间沉默不语,一语不发。但在熟悉的场合,比如,在家中与家人相处时,这些孩子多爱说话。也有一些孩子是在家时不爱说,但到了幼儿园就爱说一些。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很少去过的场合,更加多发。如父母带孩子去参加朋友的婚宴,平时基本能与人交流的孩子,在婚宴上就表现得特别拘束,如,吃饭时,父母问他要吃什么东西时,他就会用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
【错误成因】
孩子不爱说话,甚至总是选择性缄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个性原因。通常个性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强的孩子,在特定的场合,如人多或陌生的场合,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从而就显得不爱说话。
(2)语言发育成熟延迟。有些孩子语言发育成熟延迟,虽然孩子已经5岁了,但说话还不是很流利,爱重复一些语句,甚至一着急就会口吃。这样的孩子到了特定的场合,就不敢说话。
(3)与情感创伤的经历有关。通常,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分居离异,或父母经常把对方的一些怨恨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如,打骂孩子,就会让孩子因情绪紧张或恐惧而选择性缄默。
(4)如果孩子认知能力差,不擅长和外面的人打交道,孩子也会怯生而选择性缄默。
【解决方案】
孩子选择性缄默,父母不妨这样引导孩子变得爱说、能说:
(1)父母可多带着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玩,鼓励他和陌生的小朋友去说话、接触,让孩子慢慢习惯。因为等孩子习惯与生人说话了,那么,就不会选择性缄默了。
(2)如果孩子语言能力差,父母平时要和孩子多说话,每天必须抽出至少半个小时和孩子聊天,并教给孩子一些技巧,如,孩子想喝奶,可这样让孩子说:“妈妈,我要喝奶,帮我拿一个酸奶好吗?”如果孩子只说简单的词,可让孩子多说几个词,因为多说话,就可以让孩子变得爱说、能说。
(3)平时,父母可带孩子去小区健身区或公园做游戏,如,一起踢毽子、打球等,因为这样就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分散其紧张情绪,让孩子不因情绪而不爱说话。
(4)父母以及家人要多陪孩子。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读故事、背唐诗等。因为这样既能减少孩子单独静坐独处的机会,又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
【误区警示】
孩子选择性缄默,父母不能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当孩子沉默不语时,强迫他和人打招呼。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的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因为这会给孩子不良刺激,让孩子变得更不爱说话,特别是不爱在父母面前说话。
推卸责任
【释义】
在孩子犯错时,孩子因为逃避惩罚或缺少责任心而引发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不在于故意推卸责任,而在于逃避惩罚,如怕爸妈打骂,怕幼儿园老师批评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推卸责任,实质上是孩子自卫的一种心理。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5岁的孩子属于半被动半理解的责任阶段,开始明白“担当自己的责任”,但没有真正地理解什么是责任,责任的寓意等。因而,5岁的孩子多爱推卸责任。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与父母相处时,孩子总爱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损坏或弄丢东西、偷吃食物或打哭别的孩子等错误行为被发现后,比如,把玩具玩坏了,妈妈责怪他,他就会说是邻居家的小刚玩坏了。也有的孩子会在不想做事时,推卸责任,如,玩完玩具,妈妈让他收拾,他说:“爸爸说他吃完饭后会收拾的。”过了一会儿,妈妈再让他收拾,他就说:“我累了,妈妈帮我收拾吧。”
【多发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