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行为在天气比较寒冷的季节,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的情形下,更加多发。如,晚上时,妈妈做的饭菜放盐多了,孩子不停地喝水,结果,晚上孩子就易尿床。也有的孩子在睡前习惯喝奶或饮料,或吃了西瓜、哈密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而父母睡得太沉,又不知叫孩子起床撒尿,结果孩子总是尿床。通常,孩子尿床是有规律的,如有的孩子经常在上半夜尿床,有的孩子可一夜尿多次床。
【错误成因】
孩子爱尿床,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精神因素。如,睡前孩子曾受了惊吓,或是因怕受到责骂而害怕尿床等,导致精神十分紧张,结果越紧张越想撒尿。
(2)遗传因素。如果你家的孩子是男孩子,又经常尿床,那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父亲小时候也往往尿床,因为这种原因导致的尿床,有时要到青春期才自愈。
(3)父母教养不当。如,父母如果从小没有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或让孩子穿太紧的内裤、内裤局部尿渍没有清洗干净等,都会导致孩子遗尿。
(4)一些父母为了省事,从小不给孩子把尿,而是靠尿不湿,这会导致孩子经常在梦中尿尿,从而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排尿反射。
【解决方案】
孩子爱尿床,父母可这样引导:
(1)如果孩子爱尿床,父母一定要注意,晚饭时,要让孩子少喝汤或粥,少吃过咸食物,提醒孩子“不要喝太多的水”,因为这样就能防止孩子因喝水或吃含水的水果太多而遗尿。
(2)如果孩子因内裤太紧而尿床,父母一定要注意给孩子买一些宽松的内裤,同时要保持清洁。
(3)每天晚上睡觉时,父母可定个闹钟,定时叫醒孩子起床排尿。这样坚持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排尿反射,就会改变遗尿的不良行为了。
(4)为防止孩子遗尿,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训练其蹲尿盆排尿。因为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排尿反射,到时孩子就会起床排尿。
(5)睡前,父母可给孩子按摩背部或让孩子听舒缓的音乐。因为这样就可减少孩子因精神紧张而导致的遗尿行为。
(6)如果孩子原来不尿床,近期突然有尿床的毛病,或者遗尿次数比以前明显增多,父母可带孩子去做尿常规检查,因为这样就可排除尿路感染而引发的遗尿问题发生。
【误区警示】
孩子有遗尿的毛病,父母不能这样做:
☆对孩子说“这么大了还尿床,我怎么生了你!”因为这样只能使孩子精神更加紧张而加重尿床现象。
☆认为小孩子尿床正常,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尿床习惯。
“宅童”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个性或沉溺电脑、电视等因素而引发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老爱待在家中不出门。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既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其社会交往能力降低,不愿意融入社会,又会导致孩子求知欲降低。而近年来,“宅童”的数量日益增多,且有低龄化趋势,而在6岁左右的孩子中间,“宅童”并不少见。
【典型表现】
每天从幼儿园或从学校回家后,孩子就写作业,再看会儿电视,然后就得睡觉了。而到了周末,他依然喜欢不厌其烦地宅在家里,不是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就是在电脑前玩游戏……这些都玩腻了,就一本接一本地看漫画书。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父母工作忙,或不爱带孩子出门,很少有机会出门的孩子身上。孩子习惯了在电脑或电视前,或用漫画打发时光。有些孩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父母偶尔想带他出去玩,他不会表现得太兴奋。但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长此宅下去,会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拙于语言表达、个性孤僻、自信不足等。
【错误成因】
孩子为何成为“宅童”呢?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个性原因。如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这类孩子多不爱与外界接触,因而,喜欢在家待着,看看电视或玩玩电脑。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怕孩子在外受欺负,而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玩,时间长了,孩子就不爱出去,喜欢待在家里了!
【解决方案】
孩子爱在家宅着,父母可积极引导:
(1)父母可为孩子多安排户外活动,只要有时间,就带孩子去游泳、打球、轮滑、骑自行车、远足等,因为这样就让孩子慢慢变得爱户外活动了。
(2)合理地安排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最好制订一个计划,如每周做哪项活动,每次活动不超过1个小时等,因为这样可防止孩子因太累而放弃。
(3)让孩子多做他擅长的活动,或感兴趣的活动,如,孩子喜欢玩滑梯,父母就不能要求他去荡秋千。因为只有孩子喜欢的活动,他才可能坚持长久。
【误区警示】
孩子爱在家宅着,父母最好不要这样做:
☆听之任之,孩子不想出去玩就不出去。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就影响孩子的社会交际发展能力。
☆给孩子买很多漫画书,让孩子一本接一本地看漫画书。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更不爱出门,从而减少孩子与外面接触的机会。
探究性器官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好奇心强或有性意识而引发的一些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孩子对身体感兴趣是身心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更换触摸区域。目的不在于触摸的器官,而在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寻找乐趣。这种行为在6岁男孩子身上比较多发。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如,孩子有事没事地摆弄自己的性器官。通常,男孩子喜欢将小手伸进裤子里摆弄自己的“小雀雀”。父母以为孩子这种行为可能是因局部瘙痒所引发的,可涂了些药膏仍未见效。女孩呢,通常爱摸弄自己的小乳头或每晚睡觉的时候摸自己的下体。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更加多发。如,男孩子老动手去摆弄自己的“小雀雀”,女孩有事没事地将小手伸进裤子里摸自己的下体。也有孩子在洗澡时,爱动手摸自己的性器官。这让父母十分纠结:“孩子这是怎么了?”事实上,随着好奇心的满足,以及活动、玩伴的日益增多,这种行为会逐渐消失。
【错误成因】
孩子之所以爱摆弄自己的身体或对性器官好奇,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好奇心强。孩子在6岁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是性器官好奇,往往对自己身体上的各种器官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就想看个明白,如,我为何能撒尿、“小雀雀”为何能起来等。
(2)无聊。父母陪孩子时间少,家里的玩具又少,想玩玩具又没什么可玩的玩具时,孩子就会感觉无聊,此时,孩子就会动手摆弄自己的性器官,以满足自己触摸的欲望。
(3)负面模仿。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如果孩子的玩伴爱摸生殖器官,其他的孩子就可能有样学样,跟着照样做。
(4)孩子小时候,很多父母或家中长辈爱对孩子开玩笑,如,看“小雀雀”飞了吗?此时孩子就会看看或摸摸,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5)寄生虫感染。如果孩子受到寄生虫感染,孩子就会感觉特别痒,特别是女孩子,就会不断地抓摸阴部,或以桌角摩擦阴部。
【解决方案】
孩子爱摆弄自己的身体,父母不妨尝试以下方法进行引导:
(1)父母发现孩子对性器官好奇时,可给孩子打开电视,或拿出他喜欢玩的玩具,因为这样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如孩子经常摆弄性器官,父母可带孩子去公园或人多的地方,鼓励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滑梯、荡秋千等。因为当孩子被兴趣盎然的游戏迷住时,他自然而然就会淡忘那个习惯的。
(3)孩子爱摆弄性器官,特别是家中有女孩爱摆弄性器官,父母可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看孩子是否受到寄生虫感染。平时,一定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洗澡,保持性器官的清洁。
【误区警示】
孩子爱摆弄自己的身体,父母最好不要这样误导孩子:
☆不厌其烦地呵斥“快放下手”。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让孩子我行我素。
☆不管孩子,认为孩子大些就好了。因为这样做易使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甚至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夜间惊恐
【释义】
孩子在晚上睡觉时,因白天过度劳累或兴奋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如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慌失措。孩子突然惊醒的目的不在于起床,而是因为白天受过什么刺激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的,而导致精神紧张。这种行为在5~7岁的孩子身上最为常见,并时有发生。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孩子睡着后,通常多发于入睡后两小时内,如,已经睡着后的孩子先是大喊大叫,之后突然坐起,或站起,也有的孩子会哭闹。往往父母或家人哄劝一会儿后,孩子又会躺下睡着。通常,第二天如果父母问孩子昨天晚上怎么了,孩子都回忆不起来自己做什么了。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白天过度劳累或受过什么刺激后,更加多发。如,白天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活动量太大,孩子太累了,或孩子在睡觉前,被父母责骂过。晚上入睡后,孩子易惊醒,并且在床上乱窜,就如在逃避别人追打似的。一般几分钟后,孩子就会恢复平静。
【错误成因】
孩子夜间爱惊恐,无不与以下因素有关:
(1)孩子在白天或睡前受到了不良刺激,如看了一些有恐怖镜头或情节的电视或故事书;因调皮受到了成人的责备和打骂等原因。
(2)身体不适,如,肺部有病,孩子睡着后就会梦到负重运行、胸部受压、被人扼住脖子而感到窒息等,并因此而出现做噩梦或大喊大叫的情形。
(3)孩子如果穿太多衣服睡觉或盖太厚重的被子,也会导致孩子因身体不适而惊恐、睡不好等现象或行为发生。
【解决方案】
孩子夜间爱惊恐,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一些事宜:
(1)在孩子睡觉前,让孩子保持平和、乐观的情绪,如不要给他讲惊险恐怖的故事或让他看此类的电视节目。要让孩子听轻松的音乐或给孩子做下按摩。因为这样就会避免孩子因精神紧张而在入睡后受惊恐。
(2)如果孩子白天玩得太累,父母要帮孩子泡个温水澡,或让孩子用热水泡脚。这样就可让白天玩得太累的孩子放松,不至于因太疲劳而出现夜间惊恐。
(3)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按时睡觉,同时,在睡觉时,不要让孩子穿太紧身或太多的衣服,最好让孩子裸睡或换上睡衣睡。因为良好的睡眠习惯,能让孩子休息好。
【误区警示】
明知孩子夜间爱惊恐,一些父母还是采取以下错误的做法:
☆一到晚上就因孩子调皮而吓唬他:“狼来了”“老虎要吃掉你”。因为这样做易让孩子精神紧张,从而引发夜间惊恐。
☆晚上吃饭时,不控制孩子食量,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孩子睡前吃得太饱,或喝太多的水,也易导致身体不适而引发惊恐。
抽动症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精神紧张或有不良习惯而引发的身体局部或部分无意识抽动的行为。
除了身体原因外,这种病症多是由于精神因素所导致,如激动、兴奋、疲劳。这种病症根据抽动部位可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根据复杂程度又有简单抽动和复杂抽动之分。此病症常见并多发于5~8岁的儿童身上,在6岁孩子身上更是常见,而且是男孩多于女孩。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孩子有不良情绪或精神紧张时,如父母打骂孩子,孩子感到委屈,而不敢发作,很多孩子就会挤眼睛或抽动鼻子。也有孩子在特别高兴时也爱挤眼睛或抽动鼻子。除此之外,这种病症还会有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不良行为出现。
【多发情形】
这种病症在孩子身体不适时,更加多发,如,有的孩子会在身体不适,如感冒时会不停地抽动鼻子;在感冒轻些时,孩子就会抽动得少一些。有些孩子在精神紧张,如去陌生的场合或见到陌生人时,总是频繁挤眼睛或抽动鼻子。当孩子看电视看得高兴时,也爱挤眼睛。通常,当孩子注意力集中时这些抽动症状会减少,睡眠时抽动消失。
【错误成因】
孩子爱挤眼或抽动鼻子,多与以下原因有关:
(1)负面模仿。如与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中,有爱挤眼睛或抽动鼻子,或挤眉、皱额、咂嘴的。孩子就易负面模仿,从而导致不良行为,如挤眼睛或抽动鼻子的形成。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孩子一犯错误就打骂。这易让孩子因精神紧张压抑而患抽动症,如不停地挤眼睛或抽动鼻子。
(3)强化效应。孩子偶尔挤眼睛或抽动鼻子,父母为此大惊小怪,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形成一种不良习惯。
【解决方案】
孩子爱挤眼或抽动鼻子,父母一定要多关心孩子,并用以下方法帮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