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语言分辨能力差而无意说谎。比如孩子想向家人描述自己看见了一个大猫时,可能会说大猫像恐龙一样大。或者家人问孩子你在幼儿园表现好不好?孩子很可能不管真实情况怎样一律回答“好”。
孩子为了获取奖赏或者逃避惩罚而说谎。比如家长说只有把玩具收好的小朋友才能获得奖励。孩子往往说谎说自己已经收好了,但其实根本没收。
孩子也会为了使自己在小伙伴中更有优越感而说谎。比如孩子可能会向同伴说自己有非常非常多的玩具,比商场里的还多。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为避免惩罚或得到父母的赞赏时更加多发,特别是为了逃避惩罚,很多孩子会向父母编造谎言。这种谎言,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错误,父母惩罚得越严厉,孩子说谎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对孩子错误的批评适可而止,孩子可能会更加坦诚。
【错误成因】
3岁宝宝的说谎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想象和现实分不开。
3岁宝宝想象力丰富,有时无法分辨出自己说的是真实的,还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比如孩子家里本来没有汽车,却告诉同伴自己家有汽车。其实不是孩子虚荣,而是看到别人家有汽车,就想象自己家也有。
(2)家长的错误引导。
有些家长经常用物质利诱宝宝,让宝宝做各种事情。但有时家长又不检查,就奖励了孩子,几次之后孩子就会说谎,说自己完成了而要奖励。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之后,往往雷霆万钧,孩子再做错事情就以说谎来蒙骗,以逃避惩罚。
【解决方案】
(1)不管孩子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的,都不要给孩子贴上“谎话大王”的标签。这种负面标签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更不利于撒谎行为的纠正。
(2)孩子犯错后,不要揪着孩子的错不放,大发雷霆,甚至体罚孩子。可平静指出孩子的错误,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孩子知道不会因为犯错而挨罚,就不会再撒谎了。
(3)孩子为了给自己“挣面子”,向同伴说谎说自己有最新型的玩具等时,不要当面揭穿孩子的谎言。可在孩子回到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说谎是不对的。甚至家长可以“逼迫”孩子主动承认自己说谎,比如问他把你最新型的玩具拿来给我看看好不好。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谎话是会令人感到难堪的,自己就会主动杜绝说谎。
(4)不要利诱孩子。不管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不要利诱孩子。如果你希望孩子自己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可以告诉他玩具都找不到家了,快帮玩具找到家。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误区警示】
对孩子撒谎家长切记不能这样做:
☆当众拆穿孩子的谎言。这是最愚蠢的做法,会令孩子感到非常难堪。
☆打骂惩罚孩子。这是一种负强化,会更加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喜爱重复
【释义】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因某种目的或用意不断重复同一行为或动作。如,重复看同一集动画片、听同一个故事,重复开门或关门。这种行为在3岁宝宝身上非常多见。
【典型表现】
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时,就会经常重复。比如给孩子讲一个新故事,孩子可能就会要求你连续多次重复这个故事。有时孩子已经能够自己讲出来了,还会要求你讲,甚至你讲错了,他也能够指出来。
孩子对某个事物好奇时,重复的情况也非常常见。比如开灯关灯的动作可能会使得灯亮或者熄灭。孩子为了弄懂这之间存在的联系,就会重复这个动作。
【多发情形】
孩子想吸引家长的注意时,常常会重复。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比如孩子总拿同一本书让你读,可能就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力。其实孩子此时不是想要你重复动作,而是想从亲子共读中感受到爱。
在孩子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时往往更易出现重复。比如孩子刚刚学习走平衡木,为了练习,孩子就会要求重复去走。婴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重复,细心的父母常常发现,孩子在重复某个行为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学习上的一大飞跃。比如经常缠着妈妈讲同一个故事的孩子,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唱出故事里面的整首歌,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很快。
【错误成因】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喜爱重复”,是一种“坏”习惯,这个“坏”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孩子“喜爱重复”多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心理紧张。如说话重复,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要求过严过急,或是周围的人对其说话方式经常嘲笑所致。
(2)想引起父母关注。如,晚上睡觉前,孩子总喜欢让父母读同一个故事。只要父母读给他听,他不在乎书中的故事是否听过,而是觉得只要父母陪自己就可以了。
(3)用这种方式学习。如,重复地读一些儿歌,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解决方案】
孩子重复某一动作或行为,你又感觉很累时,可以这样做:
(1)当孩子要求你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时,你可以将书交给孩子,请孩子讲给自己听。同样是亲子共读,但被重复的对象成了孩子,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厌倦了。
(2)孩子的重复行为如果是为了学习,家长尽可让他去重复,等他弄懂了或掌握了这个问题,自然就不会重复了。
(3)转移注意力。孩子的重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时,家长可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
【误区警示】
对待爱重复的孩子,家长不要这样做:
☆敷衍孩子。当孩子的重复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时,父母的这种敷衍态度,必然会令孩子更加感到不被重视。
☆说孩子笨。孩子总学不会一项新技能时,父母千万不要说孩子笨,那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加剧紧张心理,不利于学习。
小气
【释义】
小气,指孩子吝啬、气量小。比如看到自己的玩具、食物被别人享用时,表现出的拒绝、发脾气、哭闹等行为。这种行为令家长感到尴尬,但从成长心理学角度来看,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
【典型表现】
在别人想要分享孩子的物品时,孩子往往会因为缺乏分享意识而拒绝,甚至抗拒。即使是自己最爱的爸爸妈妈想要分享自己的东西,也有可能遭到拒绝。
【多发情形】
当孩子特别喜欢某个物品时,一旦其他人想与孩子分享,孩子往往会拒绝。而如果要求分享孩子不怎么喜欢的物品时,小气行为往往少发。
如果被要求分享的食物特别少时,小气行为更加多发。尤其在外出游玩时,家长往往只带有限的食物,如果这些食物是孩子最喜欢吃的,孩子就会拒绝与同伴甚至父母分享。
【错误成因】
3岁孩子小气,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3岁宝宝自我意识强,凡是看到的、喜欢的,就都是自己的。没有分享意识,也意识不到别人也需要这些物品,所以连爸爸妈妈的分享要求也会拒绝。
(2)孩子的父母比较小气,不喜欢别人来借自己的东西,如,邻居来借自行车,父母怕被弄坏,就说自行车没气了。如父母老是这样做,时间长了,易让孩子“负面模仿”,不愿与别人分享。
(3)孩子向同伴要某种玩具玩,对方不给,当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时,他也会拒绝其他小朋友的要求。再加上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这样做是对的,就会让孩子的小气行为愈发严重。
【解决方案】
3岁孩子小气,可采取以下方法纠正:
(1)约一些小朋友来家玩,让孩子尽地主之谊“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拿玩具请客人玩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但要注意,要提前与孩子商量,要拿哪些东西来招待小朋友,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他不愿意分享的,把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收起来。同时,要告诉其他孩子,来时带一两个他自己的玩具,因为孩子能玩小客人的玩具,他就可能对小客人更大方。
(2)吃饭时,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分饭,要告诉孩子顺序,先给家中长辈,最后才是他自己。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分享,又能培养其善待老人的品德。同时,父母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如,经常买水果回来,洗好,一个个地分给家人。
(3)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当然,不要忘记多带玩具或食物,并鼓励孩子将这些玩具或食物与新结识的小朋友分享。时间长了,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4)经常带孩子去孤儿院,每次去之前,可鼓励孩子把旧的物品(玩具、衣物等)赠给那里的小朋友。
【误区警示】
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小气,千万不能这样做:
☆说孩子自私。这样只会强化孩子不懂分享的行为。
☆认为孩子做得对。这会让孩子真的变成一个自私的孩子。
☆逼着孩子与他人分享。这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更加抵触分享。
动辄哭闹
【释义】
动辄哭闹是指孩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哭哭啼啼,比如,和同伴争抢不过就哭、受到批评而哭、自己做不好事情就哭、想要某个玩具而哭,等等。这种哭闹原因较多,在3岁孩子身上比较多发。
【典型表现】
孩子经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闹。如在遇到解决不了问题时、有不良情绪需要发泄时、表示疼痛与不适时、不知如何与人交往时、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不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哭闹的方式。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更加多发。如父母带孩子去商店,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但妈妈不给买,他就会很生气,或坐在地上哭闹不止。
有些孩子不懂如何发泄不良情绪,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所以在受到批评、被同伴拒绝等情况下也更加多发。
有时,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往往使用这种方式,所以在感到无聊、沮丧、孤独等情况下,也会出现哭闹的情形。
【错误成因】
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哭呢?一般来说,原因有以下几个:
(1)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些3岁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同伴交流时,或者与父母沟通时,因为着急而表达不清,结果被对方拒绝,孩子就会哭闹。有些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就通过哭闹等肢体语言表达。
(2)对语言表达效果不信任。有些孩子感到用语言表达拒绝、反对的效果差,就通过哭闹的形式来加强自己“不”的态度。尤其有些家长对孩子说“不”时不尊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比如,家长让孩子把一碗饭都吃完,孩子在表达了自己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之后,家长还是坚持强迫孩子吃,孩子就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反抗,强化自己的拒绝态度。
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感觉到语言表达效果有限,只有用肢体语言来反抗才能取得效果。
(3)要挟父母。有些家长心疼孩子,孩子一哭,什么要求都答应。长期如此,孩子就会记住:有什么需求时,只要哭闹就行了。比如刚刚开始上幼儿园时,很多孩子为了试探父母,仅仅做出哭的样子来反抗上学。一旦家长表现出动摇,他们就会更加大声地哭,直闹到家长放弃让他们上学为止。
(4)缺少安全感。孩子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就会缺乏安全感。在与同伴交往时,或者感到受挫时,就会通过哭闹的行为来排解不安。
即使平时很少哭闹的孩子,在突然到了陌生环境时,也会表现出哭闹。比如上幼儿园,由于老师、同伴和环境与家庭完全不同,孩子就会感到不安,而表现出哭闹等行为。
【解决方案】
(1)孩子如果是因委屈或疼痛而哭闹时,可以抱着他让他哭一会儿,这样不但能帮助孩子发泄不良情绪,还让他感受到爱。当孩子哭声越来越小时,可鼓励他把委屈或疼痛说出来。让孩子去表达自己受到的委屈或者疼痛,可以帮助他进一步宣泄不良情绪,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孩子老为小事而哭时,父母一方面要鼓励他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告诉他,感到难过、着急,或者想要得到帮助时,要忍住几秒钟不哭,并想办法解决。
(3)如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表达机会。通过常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聊天等方式,可以使孩子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表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