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搞定难搞的孩子
826700000007

第7章 3岁宝宝 (6)

(4)孩子大哭时,不要说“宝宝真可怜”之类的同情语,因为这样他会哭得更凶。可以对他说“来,妈妈抱一抱”,就会使他“雨转晴”,因为这种肢体安慰能增加他的安全感,有利于波动的情绪稳定下来。

(5)对于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多陪伴孩子以外,还要尽可能帮助孩子适应陌生的环境。比如带上孩子熟悉的枕巾、玩偶等去幼儿园,就可能使孩子感到熟悉,弱化心中的不安和紧张。

【误区警示】

对于动辄哭闹的孩子,家长注意不要这样做:

☆因不耐烦而批评。即使孩子为小事而哭,家长也不要不耐烦。从成长和发展的角度讲,哭泣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所以,即使孩子动辄哭闹,家长也不要不耐烦而批评他。接受他的消极情绪,并帮助他掌握更加合理的宣泄渠道才是关键。

☆恐吓孩子。有些家长在孩子哭时,对孩子说 “再哭我就打你”或者“警察叔叔专抓爱哭的孩子”,这种方法很不可取。一方面会令孩子惧怕和自卑,从而形成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对警察叔叔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如果你再教他安全知识——在公共场合走丢了可以向警察叔叔、保安叔叔求助时,孩子往往会因为对警察叔叔的负面印象而拒绝执行。这种恐吓虽然可能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其实又制造了新的问题。

哼唧

【释义】

哼唧是指一些孩子在与人相处时,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发出的一种似哭非哭的声音,或者吞吞吐吐、含混不清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令家长非常恼火,在3岁宝宝身上非常常见。

【典型表现】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家长又非常强硬时,孩子往往会通过发出吞吞吐吐、含混不清的声音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类似于大人常发出的低声抱怨。

在面对特别宠爱自己的人时,孩子往往通过哼唧来软磨硬泡,希望以此来打动对方,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多发情形】

在孩子特别想要某个玩具,或特别想做某件感兴趣的事情时,这种情形更为多发。如孩子向家长要某个玩具,但家长不想给他,或忙于其他事情,没时间拿给他。这个孩子就会跟在家长屁股后面,哼哼唧唧。家长若是不耐烦,马上满足他,他马上就眉开眼笑了;但如果不满足他,他就会大哭大闹。

【错误成因】

孩子爱哼唧,一般有以下原因:

(1)父母经常武断否决孩子的需求。

3岁宝宝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于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往往会“固执”地坚持。如果父母经常武断否决孩子的需求,并且不说明原因,孩子就会哼哼唧唧央求父母同意。

(2)父母过于强硬,孩子会通过哼唧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1)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过于严格,态度过于强硬,对于孩子的想法不重视、不尊重。孩子意见被驳斥时,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只好哼哼唧唧地抱怨。

【解决方案】

孩子若总是哼哼唧唧,家长可以这样做:

(1)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孩子宽松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孩子就会变得开朗起来。

(2)对孩子说,有不同意见要正面、大声地说出来,不要用哼唧的方式。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渠道提出反对意见。

(3)和孩子说话,要尽可能一句话只说一遍,不要啰唆,并且告诉孩子,想说“不”的时候,直接说“不”就行了,不要哼唧着抱怨。

【误区警示】

对孩子的哼唧,家长要避免以下做法:

☆冷处理。孩子的哼唧行为不要冷处理。冷处理会延长孩子哼唧的时间,有些孩子甚至不达目的就不停止。所以,对于孩子的哼唧行为要马上制止,告诉孩子有不同意见要说出来,而不是哼哼唧唧。

说脏话

【释义】

说脏话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说出一些令人感到冒犯或者侮辱的字眼的行为。3岁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一般是因为觉得好玩,但有些孩子已经表现出用说脏话的行为泄愤的意识。比如,在与同伴争抢时,往往因为抢不过而骂对方以泄愤。

【典型表现】

孩子在感觉脏话很好玩时,往往非常高兴地说出,并乐于看到父母为此震惊。家长的震惊行为,更加强了孩子的好玩心理,也就更加强化了说脏话的行为。

一些孩子在感到生气时,往往会因为要平复自己的怒气而说脏话。如被爸爸妈妈批评时,他可能会说爸爸妈妈是“大傻瓜”。

【多发情形】

如果孩子身边的人爱说脏话,孩子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学会说脏话。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经常从幼儿园学回脏话,到家之后进行练习,还以此为乐。

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有些孩子会借讲脏、粗话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在受到家长的批评,或者感到受到冷落时,有些孩子也会借助说脏话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错误成因】

孩子脏话连篇,一般有如下原因:

(1)3岁宝宝正处于口语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语言非常敏感,尤其大人严令禁止的脏话、粗鲁话,往往会令孩子感到新奇,于是往往对脏话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孩子身边的人,甚至邻居、路人、幼儿园的同伴,爱说脏话,孩子都会受到影响。

(2)3岁宝宝有时说脏话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是父母因为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孩子时,孩子往往感到无聊,这时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孩子就会说脏话、怪话。另外,孩子还会为了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有本领而说脏话。

(3)3岁宝宝还不知怎样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往往会在受了委屈,感到挫折时,说脏话骂人,以平衡自己的心理。

【解决方案】

对脏话宝宝,父母可采用以下小妙招:

(1)冷处理。如果孩子因为好玩、新奇而说脏话,家长只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就能让孩子淡忘掉。因为不管是家长生气、批评还是觉得孩子可笑,都会令孩子对此兴致勃勃。只有不做反应,当做一般的话对待,孩子就会感到无趣,进而忘掉。

(2)在孩子用说脏话的方式平息自己的怒气时,家长可引导孩子用其他更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3)幽默的反驳往往更有效。当孩子说脏话时,妈妈说:“宝宝你一说脏话,妈妈的耳朵就听不见了!”孩子往往会因此而记住说这样的语言不好听,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4)看动画片的时候,可借用孩子喜欢的人物来帮助教育。比如,“喜羊羊从来不说粗话啊!”

【误区警示】

对孩子说脏话的行为,父母要避免这样做:

☆破口大骂,或打孩子嘴。这样做不利于孩子改正骂人的行为,反而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和感情。

☆觉得好玩,哈哈大笑。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大人喜欢他的行为,会在无意中强化他的不良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

【释义】

注意力不集中指孩子很难专心做一件事情,不管做什么都三心二意。

通常,注意力有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之分,前者是有目的的、特意的注意,后者则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注意。

3岁宝宝因为其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注意力常难以持续超过3分钟。

【典型表现】

孩子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这件事还没做好,就要做另一件事。

还有些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往往三心二意。比如看书时想玩玩具,吃饭时要看电视等。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如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坐不住,而且注意力分散,对任何玩具都只有三分钟的兴趣,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

也有些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常常半途而废。要求妈妈讲故事,故事还没听完又想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又去做别的事情了。

【错误成因】

孩子为何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呢?这是由于以下原因:

(1)从儿童的成长特点来看,3岁宝宝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为主导的。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如一个好听的声音,一个新玩具,等等。

(2)性格原因。很多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性格安静的孩子,往往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稍长一点。

(3)父母的引导。有些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经常打断孩子的探索行为,为了让孩子安静吃饭就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三心二意。

(4)疲劳或过于兴奋。3岁孩子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如长时间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解决方案】

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父母可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专心做一件事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看电视,这样做不利于孩子集中精力做事。让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并尽可能完成,再做新的事。比如孩子想做手工,那就把手工作品完成,然后收好玩具之后,再做别的事。这样有助于孩子好习惯的培养。

(2)孩子要玩某个玩具时,可让孩子多等一会儿,不要他要什么马上就给什么。因为过度的宠爱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让孩子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做什么,没有忍耐、克制情绪,自然做事不能坚持,不能善始善终。

(3)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在讲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随着故事的情节思考,比如让孩子学一学故事主人公的表情,或者让孩子说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

(4)给孩子一些必须动脑筋才能玩的玩具或者游戏。比如让孩子玩积木、拼图、串珠、钓鱼等,这些都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去玩才能玩好,对于延长孩子的耐力,增进专注度很有好处。

【误区警示】

发现孩子注集力不集中,很多父母经常这样做:

☆强逼孩子集中注意力。这样做只能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认为无所谓。3岁正是对规则敏感的时候,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培养孩子专注做事的习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恋物

【释义】

恋物是指孩子因离开了某一样陪伴物而引发的一种忐忑不安的行为。

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分析,3岁宝宝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因为3岁宝宝正从婴幼儿时期的“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在这个过渡时期,孩子往往会感到不安全,进而必须依靠某种能够带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才能重新获得安全感。

孩子的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明显,在3岁孩子身上依然比较多见。

【典型表现】

去上幼儿园时一定要带上自己的玩具、书本或者被子、枕头等。如果不带就会感到不安,进而拒绝去上幼儿园。

妈妈不在时,会抱着妈妈的枕头睡觉。不给拿就大哭不止。

【多发情形】

刚刚去幼儿园的小朋友,往往因为换了一个环境,而感到不安,进而恋物。

和爸爸妈妈分房睡的孩子,往往比与爸爸妈妈共用卧室的宝宝更容易恋物。有时这些孩子甚至会留恋安抚奶嘴、奶瓶等。

【错误成因】

孩子为什么会恋物呢?主要是缺少安全感,具体分析如下:

(1)心理学家认为,“恋物瘾”源于缺乏安全感,如孩子小时候经常独处,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孤独的孩子就会寻求某样物体作为精神上的慰藉,以寻求安全。

(2)父母过早地与孩子分房而睡,孩子畏惧噩梦和黑暗,亦会紧紧抱着某个物品,以慰藉自己。这是一些孩子在入睡前染上“恋物瘾”的原因。

(3)3岁宝宝已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已经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这种认识会令孩子感到恐怖,所以3岁宝宝几乎都处在安全感缺失的状态下。再加上3岁孩子大多要进入幼儿园,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于3岁宝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加剧了孩子的不安全感。所以很多原本很有安全感的孩子,到了3岁也会出现恋物等问题。

【解决方案】

发现孩子恋物,父母可以这样做:

(1)如果孩子只是上幼儿园需要带上自己的物品,那就尽可以给孩子带上。等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孩子就会感到安心,进而会主动放弃恋物行为。

(2)父母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和沟通,这才是消除孩子不安全感的最根本办法。多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如,经常性地拥抱,这样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妈妈很爱我,我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