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8岁前,你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好性格
827300000016

第16章 引导家中的“忌妒王” (2)

现在的父母多溺爱孩子,家中好吃、好玩的都留给孩子,时间长了,就让他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独占”意识相当强。如果有人分享,孩子就会忌妒,杰米就是如此。他早已觉得这些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别人不能分享。一旦被妹妹分享,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2)缺乏安全感。

孩子认知能力有限,当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占据之后,内心就会隐隐约约产生了一种不安。如本文中的杰米,父母原来是他一个人的,可自从有了妹妹之后就不是了,这种变化让他不安。妈妈对妹妹这么好,以后还会喜欢我吗?还会给自己买零食、带自己去游乐园玩吗?当然,杰米还小,不会通过求证来解除心里的不安全感,就只好通过捣乱、哭闹来表达了。

(3)不当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我的关注意识开始萌芽,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以大人的评价为标准。现代一些父母经常以赞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如果表扬过分,就会使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而当他人说别人好,没说他好时,他就接受不了,于是产生了忌妒心。

心理学家支招

如果你家又多了个小宝宝,大孩子经常吃小妹妹、小弟弟的醋,那就是大孩子有忌妒心理了。这种忌妒属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忌妒,在5岁以下的孩子中表现得最为强烈。

如果家中有个爱忌妒的孩子,父母们肯定会觉得麻烦。可孩子的忌妒心强,与父母有很大关系,如父母经常吵架、爱忌妒邻居或同事、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等。

因而,当发现孩子爱吃醋、爱忌妒时,父母们一定要好好反省,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然后对症下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法:

(1)“爱抚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肢体上的接触能够减少人内心的不安全感,特别是对孩子,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在孩子“吃醋”时,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在身边,用手抚摸孩子的脑袋、后背、手臂,甚至可以用脸颊去蹭孩子的脸部、耳根,让孩子快速安静下来。

(2)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如果家又多了个孩子,父母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合理需求。如大孩子要衣服,小孩子要玩具,父母尽量都要满足。可以趁一些节假日、周末时间陪孩子去逛逛超市、书店、玩具店等。

(3)告诉孩子,我们依然爱你。

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醋时会说“我们都喜欢小妹妹,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却不知这非但无法减轻孩子的“吃醋”心理,反而会加剧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绪对抗。在孩子情绪相对平稳的时候,父母要告诉他:“虽然有了小弟弟小妹妹,爸爸妈妈还是很爱你的。”找个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聊天、讲故事,这样就会避免孩子吃醋。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董欣

妈妈职业:销售员

儿子姓名:童童,4岁

我儿子童童已经四周岁了,平时他很乖,也很听话。可自从他奶奶生病之后,我就觉得他好像性情大变,经常无缘无故地和我们吵架、怄气,脾气暴躁时还会摔东西、扔玩具,想要玩的时候又找我们拿,拿不到又是一顿哭闹……

那时他奶奶生病在家疗养,我和他爸爸每天都要上班,晚上才能回家照顾老人,根本没时间答理他。他要是哭闹,爸爸就会揍他。可是“揍”并未解决问题,他的行为却越来越“过分”,有一次竟然用棍子把熬药的沙锅敲得稀烂。

我意识到问题很严重了,童童似乎很不满我们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奶奶身上,他在吃醋。

晚上他要睡觉的时候,我特地从婆婆的房间走出来,给他讲睡前的故事,并告诉他:“现在奶奶生病了,需要爸爸妈妈的照顾,所以照顾你的时间可能会少一点,但并不表示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知道吗?等奶奶病好了,我们三个大人就会一起来照顾你,好不好?”

听了我的话,童童竟然两眼一红说:“妈妈,我错了,我不应该把奶奶的药打掉的,不然她病重了会很难受。”

“是啊,你看,爸爸刚才又得出去买沙锅,现在还在帮奶奶熬药,爸爸也很累了呀!”

“妈妈,你快去帮爸爸吧,我一个人睡觉,明天我也来帮你照顾奶奶,好不好?”童童侧着脑袋问我。

“好,我家童童最乖了!”我并没有走出房间,而是抱着童童,直到他睡着。

果然,从那天之后,童童开始帮助我们照顾奶奶。虽然只是端茶递水的小事,却让我们感动不已。

3.谁也不能吃我的好吃的

——引导自私型忌妒宝宝

3岁的明明从小就是个忌妒心强的孩子,刚开始家人以为他仅仅针对小朋友,因为他总是因为身边的小朋友有更好吃的零食、更好玩的玩具而不跟他们玩。

妈妈觉得孩子还小,有点忌妒心没什么,也就没怎么管他。可让妈妈想不到的是,明明竟然连奶奶也忌妒。

那天是奶奶的六十大寿。按照当地的习俗,应该是寿星吃第一口蛋糕。可明明却不干了,开始大哭,到了第二天气还没消。更让妈妈想不到的是,他看见奶奶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又是一顿哭闹,非要妈妈也给他买新的,不然就不去幼儿园。

一天吃早餐时,见奶奶碗里有荷包蛋,明明就要抢过来吃。自己碗里的不吃,也不允许奶奶吃,爸爸妈妈还不能把自己的荷包蛋给奶奶。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案例深度解析

明明是典型的“自私型”忌妒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总是不喜欢听家人说别人好、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甚至还想着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孩子为什么如此呢?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较强,行事多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溺爱更会让孩子凡事老想着自己的感受,不想别人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私型”忌妒是孩子心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他们总怕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把自己“比下去”。

当然,孩子“自私型”忌妒心理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现具体分析如下: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心理呢?

(1)独占效应。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喜欢让孩子一个人吃;超市里看到好玩的,总是不计代价地给孩子买……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意识,只要自己想要,那些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别人不能碰或者拥有,这种霸占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当有人破坏这种习惯时,哭闹自然在所难免。

(2)虚荣心过强所致。

有“自私型”忌妒心理的孩子普遍虚荣心都比较强,他们都希望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这样就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内心的愉悦感就会增加。事实上,正是对这种心理愉悦感的依赖,使得孩子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好。

(3)错误竞争理念所致。

如果父母没有给予他们良好的竞争理念,孩子就会产生不良的竞争意识:他比我强老师就一定喜欢他、他有了大红花我就没有了、我没有考第一父母就不喜欢我了、他背书背得好就是聪明孩子而我就是笨孩子……这些不正确的竞争理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并导致孩子产生忌妒心理。

心理学家支招

忌妒与生俱来,而之所以忌妒,是由于对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能力怀有“本应属于我”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就是自我意识太强,没有正确的物权观念。因而,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物权观念,平时多告诉孩子,这是妈妈的鞋子,这是奶奶的眼镜,这是爸爸用的电脑,这是这宝宝的裙子。

同时,父母应该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变化,当发现孩子老吃手指、脆弱易怒、爱发脾气甚至咬人时,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有忌妒心理了。

通常,自私和忌妒是孩子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但是如果这种情绪过多过强,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孩子养成不好的性格。所以,父母发现孩子忌妒时,不能放任不管,而是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何引导孩子呢?如果你没有好的方法的话,可尝试以下这些小妙方:

(1)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父母应该从小让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当然,刚开始可能需要“强制”进行。比如买了水果之后,强制进行分配,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爷爷奶奶的。只要让孩子习惯这种分享,忌妒心理就能得到缓解。

(2)引导孩子正确地竞争。

孩子有竞争意识并不是一件坏事,但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让孩子看淡竞争的结果,帮助孩子度过“竞争失利期”。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不要埋怨孩子,可以告诉孩子:“只要你尽力就可以了。”“只要你比上次考得好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对那些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产生忌妒心理。

(3)丰富孩子的生活。

父母应该想办法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有时间多陪孩子去公园玩滑梯、碰碰车,或带孩子去动物园。平时在家,多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画画或下棋,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孩子活动多了,爱好多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去忌妒别人了。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欧阳童丽

职业:物流公司理货员

孩子姓名:鲁鲁,3岁半

由于工作忙,我没时间照顾儿子鲁鲁,就把他放在我妹妹家。正好我妹妹家也有一个男孩,叫小刚,比鲁鲁大一岁。原本想让两个孩子有个玩伴,却没想到因为鲁鲁忌妒心太强,经常哭闹。

一天,我妹妹从菜市场买了两个小西瓜回来,让他们两个人各自挑一个。

可等切开的时候,鲁鲁发现自己的这个小西瓜没有小哥哥的好,便嚷嚷着要和小哥哥换。小哥哥不愿意,我妹妹也对他说:“这是你自己挑的,怪不得别人。”

听到妹妹的话,鲁鲁一下子哭了起来,趁小哥哥不注意,竟把他的西瓜扔在了地上。

事后,我妹妹跟我说:“不是我说你家鲁鲁的不好,他的忌妒心实在太强了,这样下去可不行啊。”

“我也知道,可是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忧心忡忡地说。

“我家小刚以前忌妒心也特别强。后来我开始培养他的兴趣,教他画画、下棋,休息时带他去公园玩……孩子一高兴,慢慢地就不爱忌妒别人了。”

听了妹妹的话,我半信半疑。但又没有其他好办法。只好尝试妹妹的方法。

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我发现鲁鲁的忌妒心有了很大的改善。

4.见不得别人好的超超

——带领孩子走出酸葡萄心理

超超和鑫鑫是邻居,也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的家也住得很近,从小在一个幼儿园,上一年级又在同一个班。一直对外宣称对方是自己的铁哥们儿,整天形影不离。

可是,这种和谐最近被打破了,超超妈妈忽然间发现,儿子对鑫鑫有些反感,不再愿意和鑫鑫一同写作业。即便鑫鑫主动过来找他玩,超超也是不理不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