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胆小与否,不仅仅和他自身的个性有关,而且也和周围给予他们的刺激有关。这些刺激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与良好个性的形成。
心理学家支招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每个人在受到刺激后都有紧张害怕的反应,不仅孩子,就是大人,也会在受到某种刺激后变得胆小。因而,父母在孩子受到“刺激”后,一定要正确对待。但很多父母在孩子看到某些事物而胆小时,会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千哄万哄,还为他拿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父母认为这样能平抚孩子的害怕心理,其实却反而刺激了孩子。如果孩子比较敏感,这样做只会让他们更害怕。此外,也有父母在孩子胆小时,嘲笑孩子“真是个胆小鬼”,结果让孩子更胆小,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如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乱、心律不齐等。
由此可见,对于“惊吓、刺激”型胆小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易形成固定的模式,让孩子真的变得胆小怕事。所以,父母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
如何对待一受“刺激”就胆小的孩子呢?
父母可采取一些小妙方,来帮孩子远离“刺激型”胆小的心理。
(1)给孩子打心理预防针。
孩子之所以会在某些时候受到惊吓,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想减少孩子突然受到惊吓的可能性,父母就应该提前告诉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比如,孩子害怕大的声音,走在铁路旁,你就要先告诉孩子:“一会儿可能要来一辆大火车,如果你不想听汽笛声,先把耳朵捂上。”当然,不是对孩子说:“快捂上耳朵,火车来了,汽笛声该吓着咱们了。”
(2)巧用鼓励效应。
当孩子因为某些事情而产生恐惧时,家长应该让孩子积极地面对这些事情,并且要多加鼓励,不能因为孩子害怕什么而去刻意回避什么。如孩子怕狗,一见狗就躲藏或绕开走,就要告诉孩子“狗不可怕,你可以大方地走过去”。同时还要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敢去卫生间,你不妨告诉他:“帮妈妈把那个蓝色的盆拿过来,就是那个小一点的、蓝色的。快点,妈妈要用。”你这么说,他的注意力就会从“害怕”转移到让他做的事上,“拿几个”、“拿什么颜色的”,他就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黑”、“怎么可怕”了。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陈培
职业:销售主管
女儿姓名:悠悠,3岁
我是一家外贸公司的销售主管,平日工作非常忙,一个星期也就周末有时间陪我的女儿悠悠,平常都是请保姆来帮忙的。
周末的晚上,我的同事带着儿子来我家做客。我让悠悠去阳台拿玩具给小朋友玩,悠悠却哭闹着不去拿。我很尴尬,不知怎么向同事的小儿子解释,最后还是他自己去阳台拿了喜欢的玩具。
等客人走了,我问悠悠:“为什么不给小朋友拿玩具?”悠悠哭着说:“阳台上有大灰狼,到晚上就要进来吃悠悠。”女儿哭着鼻子说道。
“这是谁告诉你的?”我问女儿。
女儿的手一指:“是阿姨!”
我问了保姆之后才知道,原来每天她在房间里做晚饭时,悠悠总是想到阳台上去玩。保姆怕孩子出事,出于安全起见,就总吓唬悠悠说阳台上有大灰狼。悠悠倒是听话了,可此后她再也不敢去阳台了。
为了不让悠悠再感觉害怕,我就对着她说:“妈妈陪你去阳台,看看有没有大灰狼,抓住了一定惩罚它,谁叫大灰狼老是吓唬我们呢?”
悠悠跟在我后面,每次去阳台,也没见到大灰狼。我又耐心地告诉她:“阿姨是不想让你一个人在阳台上玩,怕出危险。阳台上根本没有大灰狼。大灰狼是在很远的山上的。”
在我的引导下,悠悠慢慢打消了对“大灰狼”的恐惧感。
4.马桶会把自己抽走吗?
——消除孩子的想象型惧怕心理
豆豆4岁那年,他奶奶在散步的时候不慎摔了一跤,腿部骨折。从医院回来之后,双腿经常会疼痛,特别是下雨天。走路不便暂且不说,上厕所也成了大问题。以前家里的卫生间都是便槽的,对于奶奶来说,已是比较困难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豆豆爸便把便槽换成了抽水马桶。
奶奶上厕所方便了,但却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豆豆不敢去上厕所了。
问他为什么害怕,怕什么?他竟然神情非常紧张地说:“妈妈,我怕抽水马桶把我抽走。”
豆豆为什么怕抽水马桶把自己抽走呢?这种恐惧源于一次“事故”。那天,他在上厕所时手里还拿着舅舅给买的“美国大兵”。就在他冲水的时候,“美国大兵”不小心掉到了马桶里,被水冲走了。这下豆豆可不干了,整整哭了一个下午。
刚开始,我觉得他是因为丢了玩具不开心,就安慰他,还答应再给买一套。可豆豆并没有因此停止哭闹,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豆豆到底怎么了?
我觉得蹊跷,便问他:“豆豆,你为什么哭?妈妈不是答应你……”
还没等我问完,豆豆便一下子扑到我的怀里,抽噎着说:“妈妈,我害怕。”
“你怕什么?你看到什么了?”
“妈妈,马桶,它把我的大兵冲走了,会不会把我也冲走啊?我不要在那里便便……”豆豆说完,又哭起来。
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4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由一个小玩具被冲走而想到自己也被冲走呢?难道是由于想象力太丰富,太爱胡思乱想,才让自己产生了恐惧心理?
案例深度解析
孩子幼儿时期想象力十分丰富,但有时无法将想象的东西与现实分清或夸大想象,就会“说瞎话”,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变得十分胆小退缩。这种胆小,属于“想象型”胆小。豆豆便是如此。
“想象型”的胆小在3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比较多见。这种孩子会怕很多东西,甚至一些原本很平常的事物在他们的想象之下也会变得恐怖。比如,发出怪声的吸尘器,常被孩子想象成吃垃圾的怪兽;转动的洗衣机里的水波,会被孩子想象成丑陋的巫婆……
也有孩子因为想象太丰富不敢一个人在黑暗的地方待着。许多孩子晚上黏人,不敢一个人睡,便是如此。他们一到晚上就离不开妈妈,妈妈走到哪儿,他也走到哪儿;妈妈去洗手间,他就会哭;睡觉总要抱着妈妈,有时还会探出头来东张西望,找那个吓唬自己的东西。
孩子有这么多害怕的东西,不是因为这些东西真的会伤害到孩子,而是孩子在脑子中把这些东西想象成了可怕的东西。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想象型”的惧怕心理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1)负面环境的效应。
现在孩子从小就看电视,认字前就开始看电视或图书。但电视或图书都会有一些恐怖内容,如将鬼和黑搭配在一起。孩子第一次见,就会有较强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刺激,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孩子在独处时就会通过想象夸大恐怖内容。比如,听到雷声,就认为是怪物使的招数。
(2)想象太丰富。
孩子的思维能力正处在发育期,联想能力非常丰富。原本一个小小的事物,孩子会想象成很害怕的东西,如看到窗台上窗帘的黑影,就会想到大灰狼;看到远处信号塔上的灯光,就会想到外星人的眼睛……当联想到可怕的东西时,孩子内心的恐惧也就接踵而至,于是就变成了“想象型”胆小的孩子。
(3)分辨能力差。
抽油烟机、吸尘器对于成人来说,再平常不过,可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危险的。因为分辨能力差,孩子有时根本不会分辨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全。只要自己想象有危险,自然就会害怕。而一接触到想象中害怕的事物,自然就会胆小。
心理学家支招
温驯的动物、夜里的惊雷、陌生的叔叔阿姨,都可能让3岁左右的孩子害怕,甚至因此大哭。为此,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太胆小,甚至非常担心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胆小鬼”。
其实,家长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胆小既非个性原因,也非心理问题,而是由于孩子想象力丰富,总是夸大了事实,从而将想象的事物与现实混在了一起。
家有“想象型”的胆小宝宝,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呢?方法当然很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故事法。孩子最喜欢听故事,如果发现孩子怕什么,就多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大胆、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采取以下一些小对策。
(1)多让孩子了解害怕的事物。
孩子怕什么,就要让孩子多了解它们。如孩子怕房间有鬼,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个世上没有鬼。还可以让孩子触摸一些害怕的事物,如孩子怕马桶,可让孩子坐在马桶上摸开关,这样,孩子的恐惧心理就会减弱。
(2)带孩子一起如厕,给孩子安全感。
如果孩子害怕被马桶冲走,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如厕,并告诉孩子:“马桶的洞很小,只会把脏东西冲走,不会把人冲走,因为人太大了,根本冲不进去。再说,你都没有掉下去,又怎么会被冲走呢?”
(3)放一个马桶冲不走的东西在里面。
比如在马桶里放一个废弃的洋娃娃,或大衣、盆子之类的,让孩子看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马桶都能吸走,只要大一点、重一点就不行。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你比洋娃娃还大,比大衣、脸盆还重,又怎么会被吸走呢?
(4)多给孩子讲一些安全常识。
平时,父母要多给孩子讲一些安全常识,比如,马桶、洗衣机、冰箱发出的声音是正常的,不要害怕。再比如,孩子怕打雷,父母可告诉孩子楼房虽高,但都有避雷装置,没有危险,不要害怕。相信孩子听了之后,恐惧程度也就减少了。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李琼
职业:卖场经理
女儿姓名:嘟嘟,3岁
我们家嘟嘟原来胆子挺大的,敢去抓小动物,也敢去隔壁的叔叔阿姨家串门,虽然她走路跌跌撞撞,却像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小勇士。
可最近,嘟嘟却成了“胆小鬼”,因为害怕吸尘器。早上,我会在她起床前把地毯用吸尘器清理一遍。以前她只是听到声音,并不害怕,可那天她起来上厕所,亲眼见到我用吸尘器把花生米吸走,突然就大哭起来。
“嘟嘟,你怎么了?”我连忙拿着吸尘器走过去。没想到她哭得越来越厉害,还一个劲儿往房里躲。
“这孩子怎么了?”我问旁边的嘟嘟爸。
“会不会是怕吸尘器?我刚才看她盯着它看了一会儿。”嘟嘟爸说道。
听他这么说,我关了吸尘器,然后去敲嘟嘟的房门。好说歹说之下,嘟嘟开了门,见我手里没有东西才放我进去。
“嘟嘟,你怎么了?怎么突然就哭了?”我蹲下来耐心地问。
“妈妈,我怕,那个东西会咬人。”说完,嘟嘟小心地跑到门口,瞥了一眼放在边上的吸尘器。
果真如此,嘟嘟害怕吸尘器。
“嘟嘟不怕,那个东西不会咬人,不信你让爸爸把它拆了给你看,它没有牙。”好说歹说之下,嘟嘟总算答应远距离观看。等她爸爸把吸尘器打开,看到里面的垃圾之后,嘟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她这一关算是过了。
果然,以后嘟嘟再也没怕过吸尘器,有时候还安慰小朋友:“不要怕,它没有牙齿,不会咬人的。”
5.一紧张就吃手
——消除孩子的不安感
儿子小刚快4岁了。每次看到儿子的照片,王小丽都有种愧疚的感觉,因为自从孩子1岁起,就放在小区内一家退休的大妈家寄养。
“唉,谁让自己工作忙,经常要加班啊!”
后来,王小丽与老公在北京买了房子,就把自己的婆婆接了过来,帮自己带孩子。再加上最近工作不忙,这样,自己就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了。
可最近发现孩子有一个毛病——爱吃手指头,再就是老说“我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