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风起兮(上)
843500000040

第40章

图大业,君臣齐用命;

收三王,刘季始出关。

就在刘邦重占关中之时,张良非常及时地于韩地致书项羽:“汉王只需得关中,以践怀王之约,绝无东进之心。”

项羽此时正在犹豫,是该西进呢,还是该北击齐地呢?

项羽正在徘徊不定的时候,恰巧接到了张良的书信,张良的书信成就了项羽的决心。项羽立即决定,放弃了西进的计划,北定齐乱。

项羽还是有自己的考虑的,项羽觉得,西击与汉王决战,恐非一时半会就能够速决的,如果久拖难决,自己就会西邻强敌,北受齐乱,那自己的处境就危险了。

项羽觉得齐乱与汉王相比,相对较弱一些,先平定了齐地,再与汉王对决,才是上策。

此时,项羽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也有一心难二用的缘故。

项羽的这一选择,恰恰成就了汉王刘季。

刘季得知项羽放弃了西进的计划,而北定齐地去了,刘季笑了,笑得很开心,刘季自己在心里说:“项羽呀,每临大事,你都要犯点错,你不趁本王还未成气候来扼杀之,却一定要等到本王发展壮大了,可以与你抗衡了,你再来挑战么?这或许不是你项羽的错,这就是天意罢!”

那丞相萧何,自从秉承汉王之托,就全心全意地署理起关中的政事来了。

治理一方国土,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让百姓丰衣足食;粮食充足了,百姓穿得暖和了,百姓就安定了;百姓安定了,其他的事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了;只有人口繁盛,百业兴旺了,你才可以有兵员,才有可能强兵;富国了,强兵了,你才能够与项羽、与天下的诸侯抗衡,你才有可能无敌于天下。

萧何就把解决衣食温饱的事作为头等大事来做。

萧何下令,所有的郡县长官,都要振作精神,励精图治,相府设置官吏考评制度,陟罚臧否,

此制度一出台,各郡县的长吏,都勤于政事,效率很高。

其次,对百姓要有很好的管理。

萧何让相府的官吏们,先将关中的百姓都登记在册,再划分给各个郡县,各个郡县先将田地划分后,再按在册的户籍将田地分给百姓耕种。这样,做到了册有其人,人有其田,互不相侵,百姓生活安然。

相府还下令,开放秦时的苑、囿、园、池,让百姓们入住、耕种,扩大生产。于是,关中又是一派祥和之貌。村舍俨然,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妇孺熙熙。田间地头,人种牛耕,甚是繁忙。

相府下令有司,赦免赘婿牢狱之人。这些人可以耕田种地,也可以从军,如若从军,则以军功免其罪,家人则免一年的赋税。

郡县的长吏们又在基层建立乡、亭、什、伍的机构。

吏治机构的层层建立,让巴蜀、汉中、关中俨然成了一个汉国,

吏治架构的设置和运作起来后,百姓安居乐业了,治安好了,国家的雏形也具备了,生产也发展起来了,兵员也渐渐充足起来了。

经过一番整治,关中的生产恢复了,老百姓的生活又好起来了,前线的兵源也保证起来了。

春暖花开之时,黄河两岸,草长莺飞,杏树飞雪,桃树生霞,风送麦香,一片勃勃的生机。

刘季傲然立于黄河边,和风吹动着刘季的衣襟,汉王的马嘶嘶长鸣,不安地刨动着蹄子。

汉王刘季率军从平阴津南渡黄河,准备开始图谋洛阳城。

临行前,回到关中作短暂停留的汉王刘季,执着萧何的手说:“本王将要东征,巴蜀关中之地全仰仗丞相镇之,望丞相事必躬亲。如有大事,丞相可自行决断,不必言于本王,切记!切记!”

萧何送行汉王直至郊外,对汉王说:“关中之事,臣定不负大王之托!望大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刘季别了萧何,回到了军中,忙他的大事去了。

萧何送走了汉王,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连几天,萧何都是吃不好,睡不香。他在思虑着怎么发展生产,怎么让百姓安居乐业,怎么富汉强兵的事。

萧何在汉中时,他就开始查阅在秦宫中带回来的那些图书。

萧何要让这些图书在治理汉国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些图书真是好东西!萧何觉得这些书中有无尽的宝藏。

萧何在图书中查得:川、蜀之地,良田千顷,作物丰富,一年几熟;巴蜀之地,谷粟作物最多,产量居华夏之首,小麦、玉米、红薯、豆物等作物也很多,这些作物都分布盆地。还有青稞,青稞产自高原。

查得这些资料后,萧何很兴奋,地大物博,物产富饶,只要发展得好,不仅百姓吃得饱,更重要的是,军粮就有保证了。

还有更让萧何高兴的东西。

要发展生产,就要地便水利,这是萧何担心的东西。萧何从图书中查知,川、蜀之地自李冰父子率众修筑了都江堰后,那是旱涝保收哇!没有想到巴蜀之地竟有这么好的水利条件,萧何真是太高兴了!

秦府的图书中显示,川蜀之中,丘陵遍布,梯田层层,农产富饶。巴中山多,蜀中水多,巴山蜀水,农业生产,四季适宜。‘天府之国’,不虚其名。

光是查阅书籍还不行,萧何花了很长的时间,跋山涉水,穿山越岭,穿林海,涉险滩,亲赴实地考察。

萧何通过实地察看,又有了惊喜的发现。

萧何通过细致的考察,发现巴蜀东部的盆地多是红壤,整个大盆地有北高南低之势,盆地中,七成平原,三成丘陵。平原多谷物,丘陵多杂粮、木材、牲畜。

萧何还发现巴蜀、汉中之地的经济作物很丰富。这些地区盛产蚕桑、桐油、萱麻、樟脑、白蜡、茶叶、银耳、毛竹、五味子、川芎、当归、虫草、川连、贝母等物。

盆地多雾,气候湿润,是优质柑橘的优良产地,所以,这里的广柑、红橘颇负盛名。

还有更有惊人的发现。在那崇山峻岭之中,有很多的矿藏,山中采矿业很发达,尤其是铜、金、铁采冶业很盛行,很多的采矿冶炼作坊就隐藏在深山密林中。

采矿业的发达,不仅可以为汉国带来财富,更能够解决兵器制造的许多问题。

考察归来,萧何大喜,心中想:此乃是天助汉王呀!萧何要让这巴山蜀水,天府之国,成为汉王一统天下的基地。

萧何立即吩咐官吏,好生引导百姓生产,实行多种经营。做到地尽所出,物尽其用,利国利民。

现在,萧何又受汉王重托,治理国家,支援前线。

萧何就在大后方积极发展生产,筹粮采矿,积极备战,这一连串的措施对汉王刘季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援。

萧何承担着大任,不敢有半点疏忽,他又吸取治理蜀中的经验,决定首先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粮草粮草,粮为先嘛,军中无粮自乱,百姓无粮不安呢。

这关中之地在黄河的中游,北接黄土高原,关中一带,春秋时是秦的封地,故关中又称为‘秦’。关中乃是三秦大地,关中平川谓之秦川。

关中之地的北面是黄土高原,中部是渭水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北部的黄土高原经水流切割流失后,形成了塬、梁、峁、沟等诸多地貌,地形蔚为壮观。

虽然水土流失严重,但是在洛川一带,塬面保存却是完好的,河谷川地,土质肥沃,是有名的“米粮川”。

萧何要在米粮川重点发展生产。

萧何不辞劳苦,每每亲临此地,调集所有的人力物力,广收广种,多出粮,出好粮,以资军民之用。

南部的秦巴山地,是由秦岭和大巴山组成的,中间是汉水谷地。长江在此转向南流,黄河于此转向北流。此地亦是华夏南北的分界线。

萧何亲临秦巴山地,细心察看,经过多方考察调查,萧何了解到,秦巴山地不仅风景如画,可贵之处更在于山中适宜种植,作物丰富,动物品种也多。但是,秦巴山中却是物多人少。

面对这种现状,萧何有的是办法。

萧何下令,迁徙关中的刑徒和自愿入山的百姓来此开发生产。

政府下令,对秦巴山中的居民,当年免收租税,但收其余粮、山兽、药物以备军用。

萧何又沿着太白山、华山前行,来到了任河边上。

在任河边上,萧何又有了新发现。萧何发现,在米仓山和大巴山之间是许多的小型平坝,在汉水谷地之中是许多小盆地。

这里就形成了一片山水奇观:峡谷、平坝、盆地相间。平坝、盆地、山谷之间皆有良田。

萧何不由得想起了图籍上标注的汉中大盆地就在此不远,便欣然前行。

当萧何走出山谷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光明,汉中盆地就在眼前。汉中盆地自勉县至洋县,长约二千里,空旷平坦,浩瀚无边。

萧何疾行于盆地间,心中无比的高兴,自语道:“这里就是陕南粮仓了!”

萧何又在此设置县治,叫官吏们指导百姓生产,筹粮募兵,补给前线。

萧何再回到汉中平原,重设县、乡,安排吏事,选三老教化乡民,设县丞处理县务政事,设县尉募兵整训。

萧何下令:

凡十二岁以上至五十岁以下男子,白天耕田种地,协助治安,早晚军训练兵。为的是向前方补充兵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