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管理口才学:实现成功管理的宝典
845800000012

第12章 一举一动 尽善尽美 (3)

“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

口语表达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音节的整齐美与参差美。

音节是言语的实际发音单位,音节的配合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和音乐一样,音节的有规律组合能引起听众的美感,口语表达中的整齐美与参差美便是从音节的配合中体现出来的。

由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使得我们在听一段话时,觉得其中的音节是两个两个或四个四个地结合在一块的。这种现象表明了汉语音节发展的趋势是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这可能与民族的心理习惯有关,因为“中国人一般喜欢偶数”(刘焕辉《用词造句》第87至88页)。如“强行争夺”这四个音节的词组,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简化成“强争”或“强夺”(两个音节),但不会说成“强行争”或“强行夺’(三个音节);“英国”和“越南”都是国家名称,说“英国”(两个音节)顺口,说“越南国”(三个音节)就不顺口;“不卑不亢”可以说成“不自卑不高傲”,但不说成“不自卑不傲”……管理者在运用自己的管理口才时,就要注意现代汉语音节发展的这一趋势,选词造句注意音节的偶数配合。配合得好,说起来才顺口,听起来才悦耳,才能收到整齐美的效果。

例如:“所有这些,都要作为基层党组织主要的经常工作来做,经常地进行教育发扬正气、抵制歪风,、开展批评、整顿纪律、消除腐败、 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草绿、花香、云彩、阳光,美丽的西子湖公园碧波荡漾,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迷人景象!”

例中加点的词语,就是采用两个音节或四个音节的形式构成一种整齐对称美。

第二节 美感训练 (2)

当然,我们并非主张言语中一味追求音节整齐对称,如同写骈文。如果这样,反而使人听了不自然,觉得不美。因为整齐还要与参差相配合,多样统一,才能显示出错综、和谐的美来。这正是生活中和自然界中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比如上述第二例,前面采用两个音节和四个音节的双音节词语来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最后也完全可以继续用双音节的词组来概述;但说话人没有这样做,而是用了“好一派迷人景象”这样七个音节的感叹句来表述。这样处理,就能使语句的音节既整齐又不雷同,既匀称又有变化,比呆板地一律用两个或四个音节的效果好得多。

言语交际中,词语在音节上的安排,除了注意整齐美与参差美外,还要照顾上下文的配合和语气的变化。

第二,声调的抑扬美。

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按平仄分,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平声语调平缓,仄声曲折多变。在一句话里,若能做到声调平仄相间,有起有落,便符合形式美里的对比法则;若再平仄相间得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并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就能收到声韵协调、琅琅上口、铿锵悦耳的效果。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造成语音形式的抑扬美。

最讲究平仄的是格律诗。现代诗歌对于平仄的要求虽然不像格律诗那样严格,但若适当注意平仄的协调,也能更好地体现诗歌节奏的抑扬美。管理者在讲话时,特别是抒情言语,若适当注意平仄交替使用,便能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比如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所作《科学的春天》的演讲词的结尾: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这一段抒情语言,平仄相间,抑扬起落,声情并茂。前面四句“去”、“来”、“火”、“蓝”,仄平相间。接着两句都以“天”结尾,同是平声。最后两句同收仄声。其节奏是“仄平仄平,平平仄仄”。既有整齐协调,又有对比错落之美;讲起来很有节拍,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和讲演所要抒发的感情非常和谐统一。“情”借“声”而真,“声”因“情”而美。非郭老这样的诗人、艺术家、语言家,不能为!然而,也必须强调的是,声调的配合,贵在自然,我们讲话时不宜过分追求,以免以形害意,影响交际。

第三,韵味的回环美。

诗、词、歌、赋讲究声调的调配和句末的押韵,都是为了追求音乐美而采取的语音组合手段。为了使平仄交替、节奏鲜明,需要从同义词中选用最合调的词;为了使韵脚和谐、加深印象,也需要从同义词中选用最合韵的字眼。言语交际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可适当关照一下韵律,注意音节、声调的配合,使之散韵兼行,说起来琅琅上口。

韵脚是指句末押韵的词。当每句诗韵脚反复再现相同的元音,便能造成一种和谐悦耳的回环美。反复也是属于“整齐美”的范畴。齐一、反复能给人以秩序感,在反复中能体现一定的节奏。

押韵除了可以造成一种韵味的回环美外,还对表达言语的思想感情有积极作用,因为用来押韵的常常是意义最重要的词。这些词通过前后押韵的呼应,有联系各句的内容和突出重要意义的作用。我们平时讲话,并不出口成诗,多是散语,句子的间隔较长,结构也不那么规整;但如果在特殊情况下,适当注意押韵,听起来能有韵味,便更能增加言语的感染力。比如:

“乌龙沟风景名不虚传。我到了那个地方,久久徜徉,留连忘返。我还爬上对面的山坡,对着眼前的景象,思索、浮想:如果在这儿建一座仿古避暑山庄,吸引中外游客,多棒!”

这段话穿插了一些押韵的词,如“方”、“徉”、“象”、“想”、“棒”,便给人一种回环美。

王力先生说:“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美。”上面所举的那段话中的“留连”是双声,“徜徉”是叠韵。双声叠韵是汉语双音词所独具的语音形式,在语言交际中,管理者运用自己的口才艺术时,可以利用这种独特的语音形式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表现力。

从语音的配合上讲究言语的形式美,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我们可以向古人学习。当然在借鉴古人的时候,我们又不能生搬硬套,而必须以表情达意为目的。

二、仪表、风度美

仪表,指一个人的容貌、身材、体型,也包括服饰打扮等外表形象;风度,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等方面的表现和风貌。一个管理者的仪表、风度,在言语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一个管理者落落大方地登上讲台,他那健美而充实的体态、沉着而庄重的面容、洒脱而高雅的风度,立刻会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愉悦和钦佩之J清,听众的注意力会一下子被吸引过去,这种吸引力就是讲话者的仪表和风度所产生的美的效力。反之,一个管理者如果举止粗俗,容貌猥琐,便会使听众产生反感,影响口才效应。

俄罗斯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人的外表优美和纯洁,应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契诃夫也说过:“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孙中山先生也曾深刻地指出:讲演者“身登演说台,其所具风度姿态”应该是“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还没开口即使全场肃穆起敬”。他认为,讲演“最忌轻佻作态”,要“处处出于自然,有时词旨严重,唤起听众注意,切不可故作惊人模样”。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美感享受。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仅是一名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对象或工作关系者的审美对象。因此,管理者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风度:

1.适当的服饰打扮

俗话说:“佛要金身,人要衣妆。”“三分人才,七分打扮。”这虽然过分强调了打扮,但每个人要给人以外表上的美感,的确需要精心打扮。当然,精心打扮绝不是涂脂抹粉,或来一番高级美容。

无产阶级革命家保尔?拉法格在回忆恩格斯时曾说:“恩格斯也非常注意仪表,他总是精神抖擞、衣着整洁,就像在普鲁士军队当志愿兵时准备参加阅兵典礼似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一套衣服能穿得这样久而一直保持着原来的式样,看起来好像新的一样。”(《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30页)革命导师对待服饰打扮的态度,值得每一个管理人员学习。

管理者应当怎样注意自己的服饰打扮呢?

第一,打扮要符合年龄、职业和身份。

一般说来,机关单位的年长的管理者,衣着较为朴实、庄重,发型也较通俗、稳健,不大追求奇特样式;而企事业单位的年长的管理者较之于机关单位的年长的管理者,衣着要人时一些,带“改革”“搞活”的味道;年轻的管理者虽然更加“开放”,但毕竟是管理者,“时髦”应有限度,不宜过分奇装异服,发型不宜过分离奇古怪。如果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者成了“奶油小生”、“摩登女郎”,岂不让人望而生厌!

第二,打扮要符合自己的脸型、肤色和身材。

对这个问题,鲁迅先生曾经从审美的角度阐述过十分精辟的见解: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鲁迅回忆录》第2集,第258页)

长脸型,头发宜蓄短;圆脸型,头发宜蓄长些口皮肤黑的人宜穿深色衣服,皮肤白的人衣服可穿浅色些,以免产生对比色:“黑人”更显黑,“白人”更显白。

第三,打扮要符合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民族审美意识。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的穿着打扮无疑要受时代社会风尚的制约和影响,也要受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周恩来总理常着一身合体的中山装;胡锦涛总书记常穿一身西装;撒切尔夫人喜欢穿黑色或藏青色英国式套服。这些服饰符合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风尚,因而都是人时得体的。就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欣赏习惯来看,多崇尚淡雅,不喜欢过分花哨。

第四,打扮要符合讲话的内容、场合和气氛。

如果管理者讲话的内容是十分严肃、认真的,是在特别郑重的场合,气氛肃穆,那么,适宜穿深色或黑色的衣服。比如,毛泽东同志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他穿的是一套深色的黄呢制服。江泽民、胡锦涛出席部队会议或接见军队代表时,便一反平日西服、领带的装束,改穿一身军黄色的中山装。如果管理者讲话的内容是欢愉喜悦的,是在一般场合讲话,会场气氛活跃,那么,管理者适宜穿浅色或色彩明快、华丽一些的衣服。比如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陈毅外长西装革履、戴着墨镜,侃侃而谈,显得格外潇洒。

总之,管理者的服饰打扮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一定要得体。穿戴过分,反而折损形象美,影响言语交际效果。

2.稳重端庄的举止风度

管理者讲话时应当注意自己的举止风度。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其实,“讲”也要有“讲相”。有的人讲话时,用手指蘸着口水翻讲话稿,唾沫四溅,边讲边抓耳挠腮,抠鼻孔,揉眼睛,大声地咳嗽吐痰,咕噜咕噜地喝水,讲起话来手舞足蹈,捶胸顿足,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尊严,这些,都有损管理者的形象,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管理者正确的举止风度应该是不卑不亢,雍容大方,彬彬有礼,稳重端庄,不失身份。要像民谚所说“站如松,坐如钟”,讲话时精神振作,生气勃勃,气宇轩昂,而又谦逊温和。比如:

鲁迅先生演讲时,“他坚定地站在那里,两眼平和地看着大家。他不是叱咤风云、锋芒毕露地口若悬河,而是声调平缓地在讲话,像年老的长辈为孩子们讲沧海桑田的生活故事。”(《鲁迅回忆录》第2集第206页)

鲁迅先生慈祥、和蔼而又严肃、庄重的举止风度,曾经征服了许多听众,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借鉴学习的。

又如2003年10月3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了伊铭发自纽约的一篇文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