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管理口才学:实现成功管理的宝典
845800000005

第5章 口动心惟 言成于思 (2)

第二节 思维训练 (1)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口才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管理者要提高口才能力,必须进行思维训练。管理者只有具备了清晰、连贯、严密、敏捷的思维能力,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顺理成章,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口才。

口才与思维的关系,古人早已认识,所以强调讲话前要“多思”,认为“慧于心,秀于口”,“精于思,而美于言”。陆机在《文赋》中说:“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告诉我们,思先于言,思是源,言是泉。刘勰在《文,b雕龙》中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意思是说,情意是由思考而来的,而言语又出于情意。言语与情意结合得很紧密,说话就会天衣无缝;如果结合得太粗疏,那么,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近年来,在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思维学、脑科学的影响下,人们更加重视“言”与“思”,即“口才”与“思维”的关系,指出口才是人思维品质的反映,“只有想得清楚,才说得明白”,“只有才思敏捷,才言辞利达”。

因此,管理者要提高口才能力,必须进行思维训练。

一、思维与结构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思维训练,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思维和思维结构。

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为了某一目的对事物进行的有意识的探究。

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思维就是在这个被称作“黑匣子”的器官中进行的,其中许多奥秘至今尚未被揭开。虽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终有一天,我们一定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的运动。”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未发展到这一步。思维着的大脑无法解剖,而能解剖的大脑又已经停止了思维。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困难,使得人们对言语活动时思维的脑功能定位、脑活动机制以及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脑生理过程等问题,到目前为止,还难以作出很科学很系统的说明和解释。但事物的主要性质和运动规律,并非一定要在最深层次上得到最好的说明。

脑科学是研究人脑的结构及其分子和化学运动的科学,是揭示思维更深层次的本质的。思维的直接本质是反映,是人用意识(头脑中已有知识和自觉摄取知识的习性)武装起来的头脑去反映客观世界。比如清晨上班,途经某处,看到昨天还好端端的几间房屋如今断壁颓垣,几扇残存的门窗变焦了,就可以断定:这个地方昨天夜里失火。昨夜失火的情景并没有亲见,靠什么得出这个认识的呢?靠过去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火灾后可能出现的种种迹象这种意识为基础,再对眼前状况进行研究而形成判断。这就是思维。所以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说:“思维整理感知和经验。”人用意识武装起来的头脑去反映客观世界,这就是思维的直接本质。

通过对思维本质的这种认识,应明确以下几点:(1)思维的本质是反映。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而言语活动所表现的,也是反映关系,是说者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反映关系。(2)思维的本质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在思维活动中,纯粹自然状态的人脑是作为意识的物质承担者而出现的;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意识,而不是纯粹自然状态的人脑。纯粹自然状态的人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不同,思维结果就各异,原因在于大脑中的意识状况不同,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说话者对现实问题的说法不同。(3)思维整理感知和经验。思维的结果是在人脑中生成被反映客体的理性映象,这种新生成的映象乃是一种新的意识,又进一步推动思维向前发展。口才的发展是以思维的发展为前提的,要提高口才水平,就要勤于思维。难怪人们说:“脑子越用越灵活”,“嘴巴越说越会说”。

什么是思维结构呢?思维结构主要是指人的认识内容内化于人脑中而形成的能参与人脑思维活动的意识系统。

思维结构是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形成的。思维结构的形成过程,是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的自我内化。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因为自然界和社会任何时候都不会完全满足于人。在实践—认识活动的不断反复中,外界对象多次作用于人脑,刺激人脑多次反复地形成并使用某一种或某一类认识内容。这样,人脑中产生的一些基本的认识内容,特别是关于事物的共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必然在人脑中打上越来越深刻的烙印,逐渐在人脑中比较稳固地滞留、积淀下来,向内建构,定格于人脑之中,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的意识系统,即由一定内容构成的主观思维框架,亦即列宁所说的“逻辑的格”(《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3页)。这就是思维结构。

人的思维结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必然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的制约。首先是实践活动促进了思维结构的形成;其次是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制约着思维结构内容的性质和水平。比如,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点石成金”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对于元素之间在性质上不可互变这种看法,一直是科学家们深信不疑的观念。可是,1902年卢瑟福提出元素嬗变理论,指出一种元素因天然放射性或人工核反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并于1919年用X粒子轰击氮原子而获得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将元素互变由幻想变成了现实。从此,元素不能互变的观念在物理学家们的头脑中彻底地动摇了,元素可变的观念已成为现代物理学家的基本观念。由此可见,人的思维结构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与思维结构内容相对应的,是外化于思维主体的,通过语言、文字等物质形式输出了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知识。它能够传诸后世,使人类的认识世代绵延,并通过学习,内化为后人思维结构内容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正因为客观化的知识可以内化为思维结构的内容,正因为客观化的知识具有能够世代相传和积累的特点以及具有社会化的特点,所以,知识水平的高低对思维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管理者要提高口才水平,必须重视改善思维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口”是很有道理的。

二、言语与思维

关于言语和思维的关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

1.言语与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言语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大脑既是思维器官,又是言语的中枢所在。大脑将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联系在一起。

用信息论的观点看,作为交际工具的言语,充当着传递信息的代码。人们运用言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便是一个编码(说者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词语、组成话语)——发码(说者用发音器官说出)—传递(口语声波通过空气、电路等讯道)—接收(听者用听觉器官接收对方发出的信息代码即言语形式)—解码(听者根据特定交际场合接收到的言语代码进行分析合成,将言语形式还原为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具有选择、接通、分析和控制的功能。

选择是指在外界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大脑通过各种神经联系指挥感觉器官定向搜索思维所需要的信息材料,然后思维结构对信息材料进行认同,将它们纳入自己原有的逻辑、形象、意向等观念系统,进行整理和组织,形成各种形式的思想内容。而在思想的言语表达过程中,大脑通过调取记忆中的语言存储,为思想进行语言编码。

接通就是把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与记忆中储存的未加工的信息或加工后的思想暂时接通,进行综合比较,把头脑中经过语言编码的思想与说话器官接通,输出语言表达。

分析就是在综合比较新输人的信息和头脑中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解信息的意义,形成新的思想。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对反馈信息和原有思想的分析、比较,一方面为修正思想的言语表达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偏差做准备,另一方面则完善原有的思想。

控制一种是动作控制,一种是内容控制。动作控制是通过物理反馈和生理反馈来实现。物理反馈就是说话人发出的声波返回到自己的听觉器官,通过听觉器官回收的反馈信息到大脑后,再次经过分析选择和接通,最后由控制机能实现对发音器官的控制。生理反馈是将发音器官的肌肉动觉刺激送回大脑,然后进行控制。如果生理反馈路线中断或因各种障碍造成反馈延迟,头脑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控制作用,往往会出现口吃、口误,甚至答不出话来。内容控制是在动作控制的基础上,并在分析、选择和接通的共同作用下,保证言语表达尽量接近自己的思想内容,不断修正偏离,缩小言语与思想的差异。

言语与思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世纪初,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J·B·华生说:“思维和自言自语没有任何不同。”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大声言语中所习得的肌肉习惯,也负责进行潜在的或内部言语(即思想)”。华生的观点后来被雅科布森等人继承,并发展为思维是内隐的肌肉活动的观点。

华生等人观点的错误,显然是把思维活动与言语活动在肌肉反应的基础上等同起来,从而把精神现象同物质现象混淆了。实际上,思维和言语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精神现象,而言语则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

思维过程与言语过程也有明显区别。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过程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阶段;·言语过程为“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三个阶段。从次序和内容这两方面来看,言语过程的信息编码和思维过程的信息输出是部分重合的,即发生在思维的信息加工阶段之后。为了表达思维而进行言语编码时,思维过程才向言语过程转化。言语过程的信息传递包括“发送—传输—接收”三个环节,其中发送主要是发音器官的活动,以生理过程为主。思维对“发送”这个环节一般只起控制作用。传输是以声波为主要形式的物理过程,它已完全脱离思维过程。接收则又开始回到思维过程的信息输入阶段,但感官所接收到的言语信息只是全部输入信息的一部分。

第二节 思维训练 (2)

言语过程的信息解码与思维过程的信息加工部分重合;但思维的信息加工决不限于语言解码,它不仅要对解码后的语言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要加工各种非语言信息。这就使得人际语言交往过程不完全等同于信息传递过程。应该强调的是,每个听话者都各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结构。人们的听话活动并不是一个像收音机接收电子讯号、电视接收机接收图像讯号的被动过程,他们是具有主体作用的接收者。人的接收活动有两大特点:(1)选择性。例如你听人讲话时,传人耳朵的不光有对方的说话声,还有周围环境的噪音。如果是录音机,就会语音、噪音都兼收并蓄地记录下来;人则不同,关键的谈话内容会支起耳朵听,而对周围的汽车声、叫卖声以及其他噪音,则可充耳不闻。听者对所听到的声音并不全部接收,而是有选择性地接收。(2)加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