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昔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腥风血雨中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排难创新、不胜不休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争取胜利的又一成功典范,彪炳千秋,承载史册,与日月同辉,与山岳共存,受千秋万代世人敬仰!而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退休老干部张崇鱼和他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以弘扬红军精神的自觉行动,历尽千辛万苦开辟出了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走进碑林,就走进了一段历史、一座革命的熔炉。那种崇高的理想,坚强的信念,正确的指挥,自觉的纪律,统一的行动,艰苦的作风,牺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后代子孙永远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与一、二方面军一样,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部队。尽管它屡历艰险,迭遭危害,但它坚决保卫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朝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团结一致,自强不息,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党我军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建立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陕省苏维埃首府所在地巴中市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继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修建之后的又一庄严的纪念性建筑工程。此碑林是对以徐向前元帅为首的一大批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将士们,初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继创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而奉命长征北上,历经艰苦悲壮斗争的伟大的象征和体现。
毛泽东同志说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今天,为他们树碑立传,不仅仅是了却健在的老红军和革命老区乡亲们的共同心愿,更重要的是昭示子孙后代:幸福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正是张崇鱼老人创建碑林的初衷,也是一代巴中儿女的心愿,更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其重大意义,正如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所示:“长征?丰碑永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建设任重道远。张崇鱼和他的战友们正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明天将会更让人惊叹,让人瞩目。
张崇鱼,1938年生,曾当过中学教师,区委办公室主任,副区长,区委书记,身高16米,体重不足50公斤。现在,他成了这10万英名的守护者,或者说,他做了这10万红军的户籍警。
附录
中国碑林史上将出现又一宏大景观
一:碑与树碑人
红军二百将帅立碑巴中
石碑刻出金戈铁马当年鏖战急,大巴山麓翠柏苍松为之久低昂。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巴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紧锣密鼓开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1933年开辟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这里走出了人民解放军200多位元帅、将军。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昭示子孙吃水不忘挖井人,巴中市决定投资60万元,修建300米园林式将帅碑林长廊。
消息传出后,全国60多个军队和地方单位,踊跃赞助。许多老红军和夫人也捐款赞助。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挥笔题词“祝贺建立将帅碑林”;张爱萍上将题写“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尤太忠上将撰写了碑序。
按中央有关规定,进入碑林的将帅名单已确定,他们是:洪学智、秦基伟、张爱萍、陈锡联、李德生、尤太忠、杨成武、肖克、向守志等10位上将,郑维山、刘昌毅、吴瑞林、刘忠、郭化若、徐深吉等10多位中将,魏传统、付崇碧、赵杰、林彬、陈宏、谭知耕、张志勇、朱士焕、徐国夫、唐青山、贺健、程登志、陈挽澜、陈福初、吴世宏、徐斌、李永悌、王定烈、马文波、高厚良、石忠汉、马忠全、陈明义、杨国宇、王政柱、苏焕清、桂绍忠、胥光义、张显扬、程启文、杨大易、吕仁礼、邓仕俊、黎光、汪易、肖全夫等150多位少将。建成后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有纪念碑1200块。地点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旁边,与南龛历史文物配套,以便瞻仰。碑石采用“南江红”花岗石。
碑文内容包括五部分,主要有本人简历,素描画像等。碑上的书法文字画像,由功底较深的书法老师和美术家恭写。
据悉,将帅碑林还将刻制红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简历碑和知道姓名的红军烈士名字,力争石刻红军将士姓名五万人以上,这样碑林就显得更加充实壮观。
(1995年1月26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出的通稿)
张崇鱼:树起3588块丰碑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眼前这位矮小、瘦弱、戴一副眼镜的文质彬彬的老人同两处宏大碑林——阴灵山碑林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创始人联系起来,这两处碑林已成为巴中乃至四川的骄傲。前者是全国第四大书法碑林,后者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在三月明媚的春光里,我随同张崇鱼来到位于巴中城西北20余公里处的阴灵山上的灵山碑林。走进碑林,仿佛进入了千家书艺汇成的墨海之中。放眼望去,1300块书碑蔚为壮观。张崇鱼说,为灵山碑林奉献墨宝的1200多位作者中,既有聂荣臻、徐向前、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国内外书法名家。
被赞誉为“景色钟神秀,气象胜峨眉”的阴灵山奇峰突兀,古树参天,隋唐以来在此建庙宇13座,修神像近千尊,但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张崇鱼对此痛心疾首:“要是能在这里修建大型书法碑林,多少可以弥补一些历史遗憾,为阴灵山的秀美风光增添人文异彩。”时任原巴中县平梁区委书记的张崇鱼说到做到。1985年,他发起了“荟萃名家书艺,创建书法碑林”的活动,先后向中外名人书法家发出恭求墨宝的书信6000余封,征集到书艺作品2000余幅。为筹措建碑资金,他四方奔走,历尽艰辛。1989年碑林建成后,四海游客络绎不绝,每年达10万多人次。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大巴山区还有这样一处靠集资民办的对繁荣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的现代千家书碑。
走进巴中城郊省级风景名胜区南龛山顶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使人顿生庄严景仰之情。1932年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元帅的率领下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在巴中建立了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红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1992年,在巴中庆祝红军入川60周年的一次大会上,我又了解到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苏区的许多感人事迹。从那时起,我就立志创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张崇鱼说。8年来,他们先后51次前往红军走过的路线和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20万公里,拜访了600多个单位和18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征集到中央领导和高级将领题词450余件,掌握红四方面军的名录6050余人、红军烈士名录近10万人,收集红军史料4000万字以上,红军将士简历、手迹4500余件。当时张崇鱼任巴州区人大教科文委主任,他就将自己的办公室兼作碑林办公室,并用8年的时间到全国各地筹措了资金350多万元。
张崇鱼创建碑林的道路虽充满艰辛,但社会各界人士向他伸出了强有力的援手。江泽民、刘华清、张万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寄来了手迹。省委书记周永康视察将帅碑林时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并批拨资金20万元。令张崇鱼欣慰的是,碑林自1993年动工修建以来,已有20多万人前来参观。正如乔石委员长题词所示:“革命业绩照史册,红军传统励后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已成为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一大好阵地。
(原载于2001年3月31日《四川日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访“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及其倡导者张崇鱼
这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我们伫立在红军将士纪念碑前,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远处的山峦被雨水冲刷得更加清翠壮丽,近处的花草则清翠欲滴,生机盎然。
纪念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矗立在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的北侧。主碑呈四面体,高97米,意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所开创。碑建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日。碑顶饰物构成枪炮形,直指天空,展示川陕苏区为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乃武装开创之红色政权。碑总高1223米,意为通(江)、南(江)、巴(州)、平(昌)三县一区1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2万人参加了红军,建立了一省二道二十三县(市)苏维埃政权。碑的第一面直径为 123米,意为红四方面军首次解放巴中的时间是1月23日(1933年)。
整个碑区直径为27米,意为红四方面军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3年2月7日在通江县成立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纪念碑主碑和碑体内共嵌立花岗石碑268块,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为将帅碑林的题诗和题词嵌立于纪念碑正中。两层环形碑上镌刻红军将士、红军烈士名录78666人,其中省军职以上红军948人;师职红军808人;司局地厅级红军2092人;1927年至1937年牺牲的师团职以上红军1024人;在川红军和流落红军、西路红军1089人;20多个县(市)的红军烈士72591人,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知名女红军138人。
目睹一块块碑石上镌刻的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使人不得不去追溯红军在大巴山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战斗业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是碑林史上又一宏大的景观,更是一个弘扬红军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昭励子孙后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千秋伟业,必将万古流芳!
1993年3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上将题词“徐向前元帅”;1993年12月,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秦基伟上将题词“烈士不朽,业绩永存”。
1994年7月,中央军委张万年上将题词“军魂”。
1994年7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题词“革命业绩照史册,红军传统励后人”。
1995年3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词“川陕军民英勇奋战,历史功绩万古长青”。
1996年5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碑林题词“长征?丰碑永存”。
雨,细细密密。我的思绪千丝万缕,激荡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
我决定采访倡导创建碑林的张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