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革命的马克思建议者,决不是限于理论的研究,无疑地应该努力参加中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际斗争,在目前积极争取言论、出版、思想、集会等等的自由。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会科学运动,方能扩大与深入。
《社会科学讲座》就是“社联”在这个任务下创办的专题性刊物。它所批判的对象是以胡适、郭任远、梁实秋为代表的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社会科学,以陶希圣、戴季陶、陈布雷为代表的否认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的民族改良主义,以托洛茨基、陈独秀为代表的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以“左”的词句掩盖的其反革命本质的假马克思主义。1930年5月1日《萌芽》第一卷第五期上登出的《社会科学讲座》的广告中清楚地指明了该刊物的宗旨和出版计划:
《社会科学讲座》
目前的出版界,关于印行社会科学书籍,是风行一时,五花八门,但考其内容,错误与曲解,杂乱与浅薄,是普通的现象,一般青年者,要想得一些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简直不知从何读起。本局有鉴于此,特邀请下列诸君编撰这《社会科学讲座》。
林伯修李一氓朱镜我柯柏年
鲁迅王学文吴黎平郭沫若
潘梓年彭康沈起予柳岛生
冯乃超潘东周彭芮生向省吾
潘汉年
编撰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
2.唯物史观
3.社会主义
4.国家与法律
5.帝国主义论
6.经济学
7.经济政策
8.经济学史
9.经济史
10.土地问题
11.中国经济研究
12.社会主义的建设
13.民族问题
14.书报批评与介绍
本书共六大卷,每两月出版一卷,每卷字数十五万言,内容由浅而深,由理论而实际,务使青年读者,得一有系统而正确的社会科学读物。第一卷定于六月中旬出版。
在徐素华编著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史》中有一段关于《社会科学第一卷》的描述,从中可看出《社会科学讲座》被重视的程度。摘录如下:
其中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外文参考书目就有12面。《讲座》的排印格式、印刷水平和纸张(道林纸)也较好,是一本高水平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讲座》的中文目录之后,附有英文篇目,这在左翼文化刊物中是罕见的。可以说,《社会科学讲座》无论是内在质量,还是外表形式,在“社联”的出版物中都是第一流的,只可惜出版了第一卷后,即被查禁,已准备好内容的以后各卷均未能出版。
翻译过程
在《经济学方法论》后的《译者附白》中,郭沫若解释翻译这篇被马克思申明“抛弃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原因是:他的这篇一般论在我们现在正是最良的指针。我们有了这个指针,在读到他的及他的后继者们的浩瀚的著作上,不至于茫然失掉收归,在应付纷拏的实际社会的诸种关系上,也不致受人欺骗诳迷而迷却路径。
他在《译者附白》中自叙翻译的经过:“这篇文章我算是翻译了两次,第一次的在某种不幸情形之下遭到了损失,但我对于这损失并不在意:因为我再来翻译第二次时,这次的成果比较上更能满意了。”这个“某种不幸情形之下遭到了损失”是指1928年8月1日郭沫若在东京被捕时,便衣警察(“刑士”)搜查住所时抄失。这在《对着东海》中有所记述。《译者附白》又叙,在翻译时又参考了N.L.Stone的英译本,猪俣津南雄、河上肇以及宫川实的日译本,译文中还加入了自己的注释。他说:我努力地在忠实原文之“追随”,我也努力地在求其消化。用不消化的笔调来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这等于在面包里掺进些猪毛,这是不小的过错。
《译者附白》文末日期为“一九三〇年,第一一二次马克思生日,译毕”,即1930年5月5日,这是“社联”原定的预备成立日,以此来纪念马克思的,但因筹备不足,改在了5月20日正式成立。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品简介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57年8月至1858年1月,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三部分组成, 即《序言》《商品》章、《货币或单纯流通》章。
在《序言》中, 马克思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以及自己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15年来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在《商品》章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出发,揭示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引起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由劳动二重性,进而考察了形成价值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货币或单纯流通》章中,马克思对商品的交换过程进行了考察,揭示了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必然产生货币,阐明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马克思还详细地考察了货币的各种职能,并指出货币的职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实现了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上的革命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中的基本原理经加工后概括在了《资本论》中。
翻译背景
郭沫若翻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931年12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初版,出版后即遭国民党查禁,书商将原封面撕去,调换封面后伪托“李季译”。在此之前的1930年5月上海乐群书店就已经出版了刘曼翻译的《经济学批判》,这应当是该书的最早的译本。但是郭沫若开始翻译《政治经济学批判》却是很早的。在他的自传《离沪之前》有如下的记载,从中可以窥见他开始翻译该书时的背景,时间是1928年:
正月十六,星期一、晴。……安娜买回高畠的《资本论》,读《商品与价值》一章终。——内山对她说“很难懂,文学家何必搞这个。”我仍然是被人认为文学家的。……仿吾来,《文化批判》已出版,……跳读《文化批判》……
正月十七,星期二,晴。读唯物史观公式:——“人们在其生活底社会的生产没入于种种既定的必然的不受意志支配的关系里面,此种关系即是生产关系,与物质的生产力之某一既定的发展阶段相应。……(译至此中辍)”
这正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文字,因此可以视为郭沫若翻译该书的开端。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这是郭沫若在1947年为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时作的序,之前的版本并无序。中有相应的记述:
二十年前大革命遭了挫折的时候,我亡命到日本。那时候因为大病初愈,我住在东京附近的一个乡下小镇,兼带养病。本来是起了一个雄心,想译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因为出版上有问题,终竟没有动手。但我却把这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面读,一面翻译了。
郭沫若在日记中提到的《文化批判》是一个以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的综合性月刊,1928年1月15日创刊于上海。成仿吾是该刊物的发起人之一,编辑人员包括李梨初、彭康、朱镜我、冯乃超、李铁生等。他们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文化批判》用很大篇幅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文艺理论各个方面,并发表了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在《对着东海》中,郭沫若对于该刊物与创造社的关系以及它产生的经过有着翔实的记述。郭沫若事实上是支持成仿吾对创造社进行改造想法和赞同《文化批判》月刊创立的。这表明从1928年开始,郭沫若已经把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他的主要工作了。
《艺术作品之真实性》作品简介
《艺术作品之真实性》的原本是1933 年苏联马列学院文学研究员希来尔(P.Schiller)和里夫西兹(M. A. Riefsitz )在卢那查尔斯基亲自指导下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方面的言论的汇编,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中的第五章和第八章。《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度合著的著作,写于1844年9月至11月间,1845年2月初版,书的全称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Die heilige Familie oder Kritik der kritischen Kritik gegen Bruno Bauer und Kunsorten),其中的第五章和第八章完全出自于马克思手笔。
在19世纪40年代初的德国,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鼓吹一种所谓“批判的批判”的“新”哲学,宣称只有卓越的哲学家的批判活动,才是历史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只是无批判力的“平庸的群众”,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民群众活动的头等意义。马、恩因此著此书来揭露这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反动理论。《神圣家族》本来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安德烈亚?曼坦那(1431-1506)一幅名画的题目,画中的人物是圣母玛丽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丽亚的丈夫圣约瑟,还有圣以利沙伯、圣约翰、圣亚拿以及一些天使和神甫。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借用这个题名来讽刺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一伙,把鲍威尔比做天父的独生子耶稣,把其他几个伙伴比做他的门徒,从而一语道破了他们那些高踞于群众之上的说教,不过是把自己作为“批判的救世主”来代替“宗教的救世主”罢了。
《神圣家族》第五章的标题为“贩卖秘密的商人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或施里加先生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施里加”(郭译苏泽里加)是布鲁诺?鲍威尔派的普鲁士的一位牧师,在该派的机关报《文学总汇报》上撰文赞扬法国作家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该小说于1842年至1843年间在巴黎一家杂志上刊载,随即在法国乃至全欧洲受到热捧。由于该小说宣传了社会改良思想,因而获得布鲁诺·鲍威尔派的青睐。马克思在第五章节中就施里加对该小说的评价进行了批判。这个章节,郭沫若曾以《黑格尔式的思辨之秘密》为题,于1936年6月15日发表在《质文》月刊第5、6期合刊上。
《神圣家族》第八章的标题为“批判的批判之周游世界和便服微行,或盖尔施坦公爵鲁道夫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鲁道夫”乃小说《巴黎的秘密》的主人公。在这个章节里,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巴黎的秘密》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之于现实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出该小说完全是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创作理念指导下的产物,作家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创作,就必然会脱离社会现实,违背客观逻辑,虚设情节,炮制人物形象,使作品最终沦为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空洞拙劣的演绎。
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借对小说《巴黎的秘密》的批判,阐述了现实主义文艺美学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重要观点。马克思指出,文艺创作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尊重人物思想行为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逻辑,努力反映时代、生活和人物的本质。
以上两个章节,郭沫若译讫于1936年2月,定名为《艺术作品之真实性》,同年5月由东京质文出版社出版,列为“文艺理论丛书第一种”。1947年3月上海群益出版社再版时,书名改为《艺术的真实》。
翻译背景
1. 郭沫若领导下的“左联”东京分盟和“文艺理论丛书”
在《艺术作品之真实性》一书的前言中,郭沫若叙述:
朋友们从日本Nauka社的理论季刊第一辑中抽出了这篇摘录来要我翻译。这所根据的是P.Schiller与M.A.Riefsitz的马昂昂,即恩格斯。艺术论体系之拔萃,是由马昂共著的《神圣家庭》(Die Heilige Familie)中选拔出来的。我现在却是根据《神圣家庭》之德文原本,逐节地移译了出来。所根据的原本是阿多拉次克(V.Adoratskij)所编撰的《马昂全集》(一九三二年)中所载,我在各节之末把原书的页数附记着了,以便有该项德文原书的人作对照。日译有好些地方分明弄错了,懂日文的人请拿来校对一下便可以明白。这段文字对于了解该译作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对于了解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朋友们”指的是“文艺理论丛书”的编译者——魏猛克、陈辛人、张香山、蒲风、林林、陈北欧等“左联”东京分盟的成员,同时也是质文社的编辑。关于该丛书产生的背景,当事人林林后来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