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标志性建筑为关楼。原有关楼屡建屡毁,1993年在大剑溪东侧复建。关楼为两楼一底,高17.1米,底层用条石砌成墙体,南北贯通。石墙正中砌拱券门洞,上刻“剑阁”二字。北檐下悬匾“雄关天成”,南檐下悬匾为“眼底长安”。关楼制高点筑7.8米高的烽火台,关楼、城墙、栈道、烽火台连成一体。2008年因“5·12”汶川地震损毁,剑门关在明代关楼原址上重建。经过近两年的重建后,剑门关已于2010年4月29日隆重开关。据悉,剑门关景区重建共计99项项目工程,共耗资5.52亿元,古蜀道项目均按原貌打造,景区建设更体现了新型综合景区的特色。剑门关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剑门关关楼,依据明代关楼风貌设计,采用全木结构,檐下使用斗拱,檐柱采用侧脚,角柱采用侧脚、升起等明代传统手法。剑门关关楼高19米多,基座长18.5米,宽17.6米,木结构,飞檐三重。底层以石条砌成拱形门洞,置两扇铁皮乳钉大门。上筑堞垛供瞭望射击用。二层关楼四周通廊,正中悬“天下雄关”木匾,充分展示古关楼“一石临壮,两山如壁剑门雄”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本色。
二、秦蜀交界七盘关
由秦入蜀的古蜀道上有一座省界关隘叫七盘关,位于陕西宁强县黄坝驿乡关沟村和四川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较场村的交界口。这座关口从山坳至山顶直线距离约10公里,需环山迂回七盘而上,故名。盘山小道窄而陡,全部由石礅铺砌,上山如登云梯。山顶石壁上刻有“西秦第一关”五个大字。南北坡曲折如羊肠,在绝险处立有“小心移步”的警示石碑。
七盘关建于汉初,唐朝设关楼、关亭、马厩等,驻兵把守。清代,垒石为垣,在垭口筑石门,加固关隘。
七盘关因地理位置特殊,古代川陕驿道传递文书均在此办理交接手续,为官方的重要驿站。
第六节 南栈支线数名关
南栈各支线有江油关、米仓关、仙人关、南津关、木门关、飞仙关等多座关隘。
一、巴州锁钥百丈关
百丈关,是巴利驿道上重要的水陆关口,古代利州(广元)通往巴州(巴中)的必经之地。陆路东通巴(中)南(江),西接广(元)剑(阁),北通陕甘;水路下达阆(中)南(充),地势险要,滔滔的宋江由西绕关,形成一个弧形,名曰玉带水。《广元县志稿》记载:“百丈关……西临马家渡,南背青灵山,东阻亭子沱,北环宋水(宋江),当巴、南、广之关隘,为秦蜀之捷径。”宋思仁有诗赞曰:“万山通一线,百丈锁巴州。分道迎官吏,寒烟蔽戍楼。”故有“雄关百丈”之美称。
何为百丈关,说法有三。第一种说法,《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云:“关旁的东河,系深潭,水深百丈,故名。”第二种说法,原城内有一座老君楼,楼高百尺,老百姓喜其高,便辗转夸张传为“百丈”。第三种说法,相传古代有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叫汉王,因在此抵御官兵,九十九仗失利,第一百仗获胜,为纪念农民起义军胜利而取名百仗(丈)关。
百丈关历史悠久,远在南北朝时就设平周县,先后600余年置县。唐代筑石头城,高丈余,方圆五里,关内有“丁”字形小街。明代铁柱将军委派李本通镇守此关,清朝设百丈关巡检司。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百丈关(旺苍坝)是川陕苏区后期首府,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
二、川甘咽喉白水关
阴平古道上青川县东沙州乡横亘着一条峻峭的山梁,形如刀背,山脊梁口“峭壁云栈,联系百里”(《方舆览胜》),这便是著名的白水关遗址。登上关顶,极目远眺,只见“东接阳平,西连平武,北连文县”(道光版《昭化县志》)。白水关南北两侧系万仞绝壁,仅有一鸟道沿危崖盘回而上达关口。山下系深涧,山高涧深,俯观白水河只有一线,真奇险绝也!
白水关,因公元前206年在此建白水县而得名。这座川甘两省交界的咽喉关口,是川北四大名关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军事战略要地。据《三国志·法正传》,法正在分析当时形势时指出:鱼腹(奉节)关头(白水关)实为益州祸福之门。意思是说,入蜀东路水路取鱼腹,北路陆路取关头,是兵家成败的关键。守住这两座水陆关隘即为福,反之则为祸。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到了川北葭萌(今昭化),并未北攻汉中张鲁,而是采用庞统计,诱杀了白水关两员大将,夺取了白水关,挥戈围涪城,直取成都。白水关成了刘备南下取刘璋的第一关,为刘备在成都称帝奠定基础。此后,诸葛亮五出祁山,都从白水关分别进军。想不到白水关后来竟成了蜀汉亡国后的归宿地——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破白水关、江油关,夺绵竹关,导致后主投降。蜀汉发迹在此关,失败也在此关,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值得探讨。
三、蜀汉存亡江油关
阴平古道上平武南坝,牛心和凤翅两座大山相峙如门,陡峭山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滚滚的涪江如野马般从狭窄的关口狂奔而去。关前有一座“古江油关”的石碑。
这座雄关关系着蜀汉存亡。诸葛亮曾派重兵把守江油关,捍卫蜀北,蜀汉平安无事。后放松管理,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奇袭阴平道,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兵临江油关北岸,守将马邈无心迎战。夫人李氏骂他:“你枉为男子汉,不忠不孝!”不久,邓艾大军开进江油关,马邈不战而降。李氏愤慨自缢而亡。邓艾乘胜前进,战绵竹关,一举灭蜀。后人感叹:“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如江油李氏贤。”
江油关失守,守将马邈屈膝而降,应受到谴责。而根本原因是后主刘禅荒淫无道,埋下亡国种子,雄关防御减弱,形同虚设。正如一首佚名诗说的“邓艾飞兵越摩天,蜀汉存亡系此关。当时若有武侯在,后主未必降中原”。
江油关留下的古迹有:宋徽宗赵佶手书《御笔手诏》碑、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手书真武灵应真君碑、唐大画师吴道子绘真武祖师像碑及蜀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石碑、马邈夫人墓。
四、古道奇景朝天关
古诗曰:“朝天大道通蜀西,上维金牛下碧鸡。”道出了朝天关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朝天关,金牛古道上最险峻的关口。《蜀中名胜记》云:“又北(广元)五十里,为朝天岭,路径绝险。”《九域志》载:“绵谷县有朝天关,关下即峡,岩高万仞,削壁如关,左右屹立,江流其中,为入蜀第一扼塞。”关口,在余家梁山顶,火焰山和朝天岭对峙,山泽绵延,悬崖百丈,石礅盘空。关上是绝壁陡峭的危崖,崖下是浪花飞溅的嘉陵江。陆栈在岭,水栈在峡,《蜀道驿程记》这样描绘:“关门雄峙,四面诸山如在眼底。关左右置铁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峡一带,每当旭日初升,万通霞光,灿若仙境,故前人将“朝天晓霞”列入老广元八景之一。
此地系水陆栈道交汇处,夏秋水涨水路不行只能登陆,但上山路陡难行,出入驿道,如登天国,路边石碑文曰“大路朝天”,言上山极难,此为朝天关得名之一说。
朝天关历史悠久。远古便开发嘉陵水道,先秦时期就开始凿孔架木为栈道,列为金牛道险段。三国时蜀汉在此设边防关卡。唐代设驿馆邮信、官驿,形成水陆码头。元代建关楼、扩哨所,建成军营。明代重建军营。清代置千总,辖兵108员镇守。新中国成立后,宝成铁路沿西岸石壁大山穿腹而行。
自然造化,人工杰作,铸就了朝天关奇景:峡边留存先秦栈道、金牛驿道、江中的嘉陵江航道、江边船夫拉纤行走的纤夫道、川陕公路汽车道、宝成铁路铁道,共同组成华夏大地上的野外交通博物馆。朝天关,这一蜀道交通演变的缩影,被誉为“古今交通活化石”。
第七节 蜀道水路谈要津
蜀道水路嘉陵江沿线有许多要津,如沙河渡、广元渡、郭家渡、桔柏渡、虎跳渡等。
桔柏渡位于古城昭化东门外嘉陵江和白龙江汇合处,是古蜀道南北驿道连接的重要水津关口。何谓桔柏渡?一说古代渡口两岸古橘参天,红橘甜蜜,故名。二说相传唐明皇入蜀道逃难,赶到这里,怕叛军追上,不断吆喝:“快急迫渡江。”后来传到民间,因字音相近,便传成“桔柏”。
桔柏渡“高江临桔柏,山势逼关门”(姚合《桔柏渡》)。渡口上段有一片龙爪滩,奔腾的江水冲击巨石,发出震天涛声。“桔柏江声”成为老昭化“八景”之一。江水湍急,激浪翻滚,给渡船带来风险,船工撑船小心谨慎,故有“过个桔柏渡,耽搁十里路”的民谣流传。
桔柏古渡是交通要道,水路北通陕西略阳、甘肃碧口,南通南充、重庆。陆上东南有笔架山,西有剑门关。同时,又是军事要地,谁抢先占领了桔柏渡,谁就争取到战争主动权。三国时蜀汉自葭萌南攻益州牧刘璋,刘备部下霍峻留守,凭桔柏渡天险,以少量兵力击退刘璋部的大军。曹魏大将邓艾、钟会攻蜀时,先锋部队占领了桔柏渡东岸,导致蜀汉汉寿(昭化)失守。
第八节 蜀道关隘留神韵
蜀道雄关要隘,各具特色,充满自然人文美,成为古道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形态美。许多关隘,天然造就,地形独特,简直像耐人寻味的艺术品。比如华夏雄关剑门,地壳运动造成这一带奇峰幽谷相连,大剑山一处突然断裂,形成一条500多米长的关口。正面望过去,峭壁凌空,壁立千仞,好似一座铜墙铁壁。又如朝天区境内飞仙岭下的飞仙关,江水三面环绕,2.5公里长的山岭如展翅的凤凰,形如飞仙,形神兼备。
取名美。关隘的得名,十分有趣。因地形而得名,如因峰如剑、关如门故名剑门关;如形似飞仙,取名飞仙关;又如一巨石状如鸡头,取名鸡头关。源于古地名,如元坝境内的葭萌关,蜀王开明封其弟为苴侯,其据有苴国的都邑“葭萌”;青川白水关地址沙州,因公元前206年在此建白水县而得名。因纪念名人而得名,如朝天境内的洪督关,系南朝晋寿郡洪广均都督为加强广元北路各关隘防守,在此筑关楼,后战死,当地百姓为纪念他,改地名为洪督关。因历史事件而得名,如因“安史之乱”,唐明皇入蜀,到了石亭(朝天古名),益州郡文武官员北上到此朝见天子,此后便改名“朝天”。看来,每座关隘的名称都有其来历,不管是史实或传说,都诠释得合情合理,耐人寻味,因而也就能流传至今。
沧桑美。这些关隘和古道一样久远,都有上千年历史,甚至更古老,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遥望朝天关留存的栈道孔,脑海里便浮现出“车辚辚,马萧萧”的声威;目睹天雄关存留的残关败垣,便知当年刀光剑影的激烈战争。每座雄关要隘都留下战争遗迹、历史典故、诗词碑文,像一本本耐读的古书,值得人们永远去品味、探索、解读。
险峻美。古道上的关隘,都以雄险著称。李白诗云“云栈遥遥马不前”、“天梯石栈相钩连”。最典型的是剑门关,莽岩峭壁,倚天如剑,两岸对峙,其状如门,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川陕交界处的七盘关,从山坳至山顶要盘旋七次,其道狭而陡,上山如登云梯。潭毒关巨潭对岸,山如刀砍高千米,崖如垒墙高百丈。这些崇山峻岭,显示了阳刚之气、崇高之美。
神奇美。一些关隘充满神奇色彩。剑门关左壁似一尊人面像,高约百米,口鼻眉毛清晰,还似戴有盔甲,神情凝重,酷似武将姜维,因而民间有神像守剑门的传说。天雄关背后牛头山上的姜维井,亦称拜水池,与嘉陵江水位相差700米,随江水变化而变化,但始终保持半池状态,下雨装不满,天旱水不涸。潭毒关的水也很神奇,平时混浊,呈乌油色,夏季涨溪水,潭里的水反而清花亮色。
意境美。许多关隘丛林覆盖,溪流不断,草木葱郁,山花异香扑鼻,不时云雾缭绕,宛如世外桃源。朝天关一带,每当晴空之晨,万道霞光,灿如仙境。剑门关附近的翠云廊常是“苔花荫雨湿衣裳”。翠屏峰,则是青翠欲滴。这真是,雄关要隘也有阴柔之美。
关隘神韵,永远留存于蜀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