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867600000013

第13章

1920年·秋

让我们把眼光再次回溯到1920年,彼时,志摩尚且没有抵达康桥,栖居于日后令他魂萦梦牵的伊甸园。志摩在这年来到伦敦之后,起初是茫然而失落的。因为他没有见着敬仰已久的哲学家罗素,他去故土中国了。而他的消息亦十分闭塞与滞后,早在1916年,罗素便以反抗权威与私人原因被剑桥大学解职,而后他去苏联,去中国,宣扬和平,关注弱势国家。

但无妨,志摩虽未如愿见到罗素,却时刻关注罗素的行踪与言论。1920年6月,罗素访问前苏联,之后写下《布尔什维克主义之理论与实践》一书。志摩读完该书,写下一篇读后感《罗素游俄记书后》,寄回国内在梁启超主编的《改造》杂志上发表。

他在文中写到:“罗素世代簪缨,一国望族,其决弃世俗之浮华,研数哲之秘妙,已非常心所可见。方战事之殷,罗素因仁人之心,训和平之德,乃不谅于政府,夺其教席,拘之狴犴。罗氏怒,罗氏不能不怒,舍名与数,言政及变,书出不胫而走。罗氏不复以哲学士名而以社会改造家闻;不复以和平派名而以急进党闻;不复以康桥教授名而以主张基尔特社会主义闻……”

志摩对罗素思想与人品的倾慕与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而经过近一年的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讲学和访问,1921年,罗素终于带着他的第二任妻子杜拉回到了英国。

得悉罗素回国之后,志摩非常兴奋,他迫不及待地于10月18日致信罗素:

“欧格敦先生把尊址赐告,但未悉此信能否顺利到达。您到伦敦要是能惠一音以便安排一个大家见面的时间,我将感激不尽。自到英国后我就一直渴望找机会见您。我愿在此向你表示我的热忱,并祝蜜月旅行愉快。”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日后的一个下午,志摩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罗素。

自从1921年10月29日第一次拜见罗素之后,志摩便成了罗素家的常客。由最初的神往,再到后来密切的交往,志摩发现,每次与罗素交谈,那种不言而喻的感觉正好比“看法国焰火:种种炫目的神奇,不可思议地在半空里爆发,一胎孕一胎的,一彩绾一彩的,不由不惊讶,不由不欢喜。”

如果说,康桥是志摩精神的载体,狄更生是他文学道路的引路人,那么,罗素,这位“始终关注人类和平与命运的伟大思想家,才华横溢、幽默谐趣而又桀骜不驯的长者,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友人”便成为了志摩思想上绝对的导师。这其中,尤以爱情与婚姻为最。

我一直追求爱,首先是因为它带来极乐——这巨大的极乐使我常常愿意为几个小时的快乐而献出余生。我一直寻求爱,其次是因为它解除孤独——在那可怕的孤独中,一个战栗的意识越过世界的边缘,看到了寒冷、莫测、悄无声息的深渊。我一直寻求爱,最后是因为在爱的结合中,在这张神秘的袖珍画像上,我看到了圣人和诗人所想象的天堂之幻景。

无疑,罗素的一席话给了志摩思想上巨大的动力,他的爱情尚未开花,却早早地品尝了婚姻的果实。那不算爱情,只是一种履行男子义务的形式。彼时,他才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无知与懦弱,因着从未感触到爱情带来的海浪般的深邃触动,亦因着一个理想爱人的出现——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