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891100000025

第25章 仁德政治阳谋阴谋·知义知信知礼

【引言】

仁、义、礼、智、信是传统的五德,千百年来,我们一直依靠这五德治国立本。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对仁、义、礼、智、信已经渐渐疏远,其所带来的后果已使我们开始警醒。实际上,仁、义、礼、智、信尽管有其封建性的一面,但其文化内核还是合理的,我们如果连其合理的文化内核都抛弃了,那就真的像西方谚语所说的,泼洗澡水连浴盆中的孩子也一起泼掉了。且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以仁、义、礼、智、信来治国治军的。

【事典】

晋文公重耳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历程才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起初,他受到了父亲的宠妃骊姬的陷害,几乎被杀,被迫逃出晋国,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636年,由于晋国对外战争失败,发生了内乱,没有了国君,重耳才重新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所以就训练他的百姓。两年后,晋文公认为可以了,就想称霸诸侯。子犯曾经跟他在外流浪,是一个十分有见识的人,他劝阻说:“百姓虽经过训练,但还不懂得什么是义,还没能各安其位,不能用。”晋文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

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惠后。昭叔还有个哥哥,是太子,即后来的周襄王。昭叔便逃到了齐国。襄王继位后,将昭叔接回来。然而,昭叔回国后,又和襄王的王后狄隗乱搞。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兵讨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郑国。周朝在当时名义上还是各诸侯国的宗主国,虽然有名无实,但诸侯国毕竟还得尊重它。于是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其主要的目的是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义。他派出左右二军,右军攻杀昭叔,左军往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待之以厚礼。晋文公推辞说:“这是臣下分内之事。”晋文公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百姓,对上尽忠就是义。他的这一举动对他自己的声誉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使得百姓愿意向他尽忠。

他在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造福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回可以役用其百姓了。但子犯又出来阻拦,他对晋文公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怎么回事儿,还不能使用。如果现在就使用,百姓是无法指挥的。”于是,晋文公又想方设法让百姓懂得什么是信。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们携带三天的口粮。军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退兵。正当晋军刚退兵时,派出的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支持不住,准备投降了。”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晋文公说:“当初带三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即使攻下了原国,也不能取信于人。”晋文公故意利用打原国来教育百姓,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信,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结果,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人们做买卖也不求暴利,不贪不骗,民皆信实。

做到了这些后,晋文公又问子犯:“这回行了吧?”子犯回答:“还不行。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什么是礼,还没有养成恭敬的习惯。”于是,晋文公又在让百姓在知礼方面做出了努力。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了什么是礼仪。又设立专门执行社会秩序的官员来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职官行什么礼仪。不仅如此,人们还知道了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

这一次,晋文公没有去问子犯,子犯却主动找到了晋文公,说:“民力可用矣!民心可用矣!”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国,攻卫国,取得齐国之地,解救宋国之围,大败楚军于城濮,遂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评议】

《论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询问搞政治的方法,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足够的军队,人民信任政府。”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在这三者中去掉一个的话,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那就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在这二者中去掉一个的话,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那就去掉粮食。去掉粮食会使人死掉,但人自古就有死,而人民不信任政府,国家就无法维持。”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国家无法维持,即使有粮食,有军队,人民也会因混乱而死。孔子的话看起来有些绝对,“文革”时期就曾激烈地批判过孔子的“去兵、去食、不去礼”的思想,但今天看来,孔子的思想确实有其文化上长久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