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选国会议员到竞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每走一步都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失败和他人的质疑,甚至还有恶意的诋毁与谩骂,但这是成为总统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他意识到他必须承受这些压力,美好之前的痛苦在所难免。
人之一生都在不断地拼搏、奋斗,在拼搏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可能是来自他人的诽谤、伤害,这时候我们不妨大度包容;也可能是来自自我的设限、恐惧、压力,当我们过不去的时候,不妨绕道而走,蓄势待发,十年二十年之后,积蓄的力量更容易助我们成功。
在争夺民主党候选人资格时,奥巴马和希拉里一见面就辩论不休。前文提到过,希拉里面对“如何化解竞选时的压力”的问题时,潸然泪下。因为做过“第一夫人”,也因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希拉里多年来一直奔走于世界各地,曾经的她也问过别人图和舒缓压力。现在她终于明白了那个问题的含义。但是她不会屈服于压力而退出竞选。
希拉里在西弗吉尼亚州竞选期间告诉记者,她会继续留在这场竞选中,竭尽所能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当时,希拉里在印第安纳州仅以2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击败奥巴马,而在北卡罗来纳州,她却输掉14个百分点。美国媒体评论说,希拉里失去了后来居上的最好机会。
对手如此勤勉,反观奥巴马也绝对不会轻松。在漫长的竞选过程中,奥巴马一个州一个州地走下来,每到一个处,必胜的念头总是督促他全力奋斗。任何一个州的选民都要全力以赴的争取过来。自己的懈怠就是对手反扑的时机,顶住压力才能迎来最后的成功。压力越大,前进的动力就会越大。伟大的成功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争取每一个州的胜利,确立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和完成,才能不断向最后的梦想迈进。奥巴马正是用无数个当时看似微小的胜利,抒写了最后的“黑人传奇”。人们也在奥巴马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慢慢接受他、认可他,真正地将他视为领袖。
要想让别人接受你、认同你,要想成功,你就不能害怕压力,不能害怕别人的拒绝。相反,你要把拒绝当做你的励志之石,当成你不断完善,走向成功的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懂得这些道理,因此,他们在遇到压力时就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
比尔·盖茨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我们公司与其他公司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所雇佣的员工素质不同。公司整个系统的基础就是员工们敏锐的思维方式和惊人的工作效率。如果你的员工在几个小时内就完成别人需要花许多天的工作,你就会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就会觉得有更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在这种具有极大发展空间而又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微软的员工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欲望。他们充满了竞争压力,而又具有雄心壮志,因此微软的员工都有着极佳的创造力,这保持了微软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比尔·盖茨一言道破其中的玄机。“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长。这种竞争不仅指外部残酷的市场竞争,还包括内部无情的淘汰竞争。竞争使企业更强大,使员工更能创造业绩。一切人员的升迁只能取决于员工的个人成就。正因为如此,微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于人的活力。”
任何人都会遇到压力。要想工作顺心顺手,就必须接受这些压力,把它当成现实工作中的一部分,尽力去排解它。与其逃避压力,不如正面回应它。面对压力,你有两种选择,你可以举白旗投降,承认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也可以找出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径,试着用一种新的态度来处理压力,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把压力维持在一个有利的范围之内。
中央电视台著名的主持人朱讯,在大三时,就开始在日本NHK做现场直播的音乐节目。一开始,NHK的导演就说:“如果你不能胜任,下次我们就考虑换人。”经纪人也给她施加压力,一句一句地教她怎么说,给她看大量的带子。这些压力让朱讯感到紧张,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下手。但她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克服和解决压力,并且慢慢放松自己、调适自己,主持经验和技术也慢慢得以提升。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没有压力的环境。要求生活中没有压力,就好比幻想在没有摩擦力的地面上行走一样不可能,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压力。
人在受到巨大压力时,有时会产生意外的力量。他会想从那里脱离而拼命地去挣扎,这种不肯认输的热情会涌现出来。这种斗志在普通人看来,有时会产生奇迹一般的现象。
天无绝人之路。生活抛给我们一个问题,同时也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压力与动力并存。“压力就是动力。”这条真理早在行动时就被灌输进我们的思维当中。当我们态度消极的时候,当我们对工作和生活感到厌烦的时候,我们会说:“给我点儿压力吧!这样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没有动力的人,太容易满足,这样的人一生只会机械地工作,争取仅仅用来生存的薪金。只有卓越的人,才会努力挖掘自己的动力,努力进取,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次辉煌走向另一次辉煌。学会缓解压力,寻找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这样你将会成为生活的主人。
奥巴马箴言:
“从今天起,我们必须振作起来,扫除我们身上的尘土,重新开启再造美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