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晚年更加凶残好色。他巡视河南时,将河南尹魏王张全义的儿媳、女儿全部奸污,张全义的儿子们不忍受辱,要杀昏君,被张全义劝住。朱温与自己的儿媳淫乱,“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资治通鉴?后梁纪三》)。朱温的次子朱友文之妇王氏,颇有姿色,朱温非常宠爱,三子朱友珪之妇张氏也被朱温霸占。儿媳们之所以顺从朱温的乱伦,一是因为畏惧朱温的淫威,二是希图得到朱温的恩赐,使她们的丈夫继临帝位。王氏在应召“入侍”期间就曾提出过以朱友文为太子的问题,朱温虽未当面应诺,但“意常属之”。朱友珪得知,心中愤愤不平,加之朱友珪曾因过错受过朱温的责打,更加不平。不久,朱温病重,他密令王氏速召在洛阳的朱友文,打算与之诀别,并嘱托身后之事。这消息被也在宫中“入侍”的张氏知道了,马上告诉朱友珪说:“陛下要把传国宝交给王氏送往东都洛阳,我们死期将近了!”朱友珪闻听大吃一惊,十分伤感。他身边的人对他说:“何不想想别的办法,这正是个好机会!”朱友珪有些动心,但仍迟疑不决。
朱友珪最后决定杀死他的父亲是在后梁太祖宣布了调任他为莱州刺史的命令之后。按照惯例,贬斥降职者多被赐死,所以,这个命令对朱友珪来说如同五雷轰顶,使他不胜惊骇。他想,与其被贬身死,不如杀进宫中。父皇荒淫乱伦,行同禽兽,已不堪为父,就怪不得当儿子的了。他这样想着,一个弑父篡位的阴谋在胸中成熟了。
朱友珪弑父篡权
公元912年7月18日(乾化二年六月戊寅),朱友珪换上服装,悄悄进入左龙虎军去密见统军韩勃,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左龙虎军是皇宫禁军,韩勃久在军中,亲眼看到过一些功臣宿将因小小的过错便被杀害,一直十分惧怕,担心自己也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听朱友珪这样一说,正合自己的心意。他们马上商定好行动计划,选派出数百精兵跟随朱友珪混入侍卫亲军控鹤军,在夜深人静时进入宫中。到了朱温的寝殿,侍疾者都四散奔逃,朱温惊问:“是谁造反?”朱友珪说:“自己人。”朱温大骂道:“我早就怀疑你造反,只恨没及早把你杀死,你大逆不道,天理不容!”朱友珪却说:“老贼罪当碎尸万段!”朱友珪的话音刚落,手下冯廷谔将利刃刺进了朱温的肚子,顿时鲜血四溅,朱友珪用一条破毡子将朱温的尸体裹起来,埋在了大殿的角落里。
朱友珪杀死父亲朱温后,秘不发丧,拿出府库财物,赏赐群臣和诸军,用以收买和稳定人心。与此同时,他派出心腹前往东都,将他二哥朱友文杀死。然后伪造诏书说:“朕艰难创业,逾三十年。托于人上,忽焉六载,中外叶力,期于小康。岂意友文阴畜异图,将行大逆。昨二日夜,甲士突入大内,赖友珪忠孝,领兵剿戮,保全朕躬。然而疾恙震惊,弥所危殆。友珪克平凶逆,厥功靡伦,宜委权主军国。”(《新五代史?梁本纪?太祖本纪》)在这份伪造的诏书中,真相被掩盖了,是非被颠倒了,杀死皇帝的凶手成了领兵诛逆的忠臣孝子,而远在东都根本不知此事的朱友文却成了“阴蓄异图,将行大逆”的贼子。不仅如此,真正凶手还因“克平凶逆”,被委权主持军国大事。
这种嫁祸于人的伎俩尽管不难被识破,但朱友珪已掌握了禁军,控制了局势,杀死了朱友文,所以识时务的大臣们自然知道应该何去何从。待朱友珪将这一切处置完毕,才将朱温发丧,自己继承君位。
朱友珪是个短命皇帝,他在位只八个月便被他的弟弟朱友贞杀死。
霸占儿媳,夏景宗为子所弑
夏景宗名曰李元昊(公元1003—1048年),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元昊雄毅大略,熟习兵书、法律,通晓佛学,蕃汉文字。元昊的横空出世,使宋朝从此进入多个北方强邻环伺的时代。但元昊在杀戮中长大,凡是暴君的特质,元昊都具备了,贪恋美色竟至霸占儿媳。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成了元昊最后的疯狂。太子宁令哥不堪其辱,持刀割去元昊的鼻子,元昊时代,终于在他自己的好色之路中结束了。
少年英才称帝
元昊出世的几个月前,他的祖父李继迁,一生戎马征战,彪悍勇武的盖世英雄,却因箭伤发作,伤势日重,卧床不起了。儿子德明战功卓著,继承父亲遗业。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于识时审务,利用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元昊出生的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与北方的辽朝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辽军南侵,宋真宗被迫亲征而获胜,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间这一相对和平时期的确立是以宋朝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换来的。对于“国危子弱”的党项政权,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进行招抚,贯彻其“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既定方针。
在这种有利的和平形势下,李德明为了恢复战后秩序,巩固新挑起的西平政权重担,巧妙地利用宋、辽矛盾,求得生存发展。同宋的友好往来和经济贸易,促进了党项族的经济发展,一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自与通好,略无猜情,门市不讥,商贩如织”。这些就是德明时期和平景象的写照。
尚在髫龄的元昊,对父亲的睦宋政策,特别是同宋朝的经济贸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马匹换取物品,因得到的东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斩首。元昊对父亲的这种举动十分不满,劝诫父亲说:“吾戎人本从事鞍马,今以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杀之,则人谁肯为我用乎?”德明见年仅10余岁的独子就有这种见识,十分器重。少年元昊,长了一副圆圆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鹰勾鼻子耸起,刚毅中带着几分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中等身材,却显得魁梧雄壮,英气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常常带了百余骑兵出行,自乘骏马,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伞盖相随,从骑杂沓,耀武扬威。元昊幼读兵书,对当时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诀》一类兵书,更是手不释卷,专心研读,精于其蕴。他颇具文才,精通汉、藏语言文字。又懂佛学。尤倾心于治国安邦的法律著作,善于思索、谋划,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为文有韬略、武有谋勇的英才。
在宋朝边将中,对元昊的外貌、器度、见识有种种不同的传说。边帅曹玮驻守陕西沿边,早想一睹元昊风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听说元昊常到沿边榷市行走,几次等候,以期会面,但总不能见到。后来派人暗中偷画了元昊的图影,曹见其状貌不由惊叹:“真英物也!”并且预见到他后日必为宋朝边患。
这种预见不是没有道理的。元昊逐渐长大成人,对父亲的和宋政策,特别是向宋称臣日益不满,多次规劝父亲不再臣服宋朝。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5月,元昊24岁。德明派他取得了对河西回鹘作战的决定性胜利后,立为太子。封元昊的生母卫慕氏为后。第二年,德明又向辽为元昊请婚,辽兴宗封宗室女为兴平公主,嫁给元昊。同时宋也封德明夏王,“车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来抵销辽同德明建立的姻戚关系。
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10月,51岁的李德明在完成了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工作之后死去了。李德明虽然没有来得及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他却为元昊的称帝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昊继位后,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增强党项族内部的团结,争取贵族上层和广大党项部落人民的支持,首先抛弃了唐、宋王朝赐封给其祖的李姓、赵姓,改姓嵬名,称“吾祖”。“吾祖”为党项语,意为“青天子”。元昊自以为祖宗为鲜卑拓拔,为了怀念祖先,保持旧俗,他率先自秃其发,剃光头,并穿耳戴重环饰,以示区别。同时强令党项部族人一律“秃发”,且限期三日,有不服从者,任何人都可以处死他。一时间,党项民众争相秃发。
1034年,李元昊改年号为广运,后知此为晋朝年号,遂又改为大庆。同年五月,又升首都兴州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兴庆府的布局,仿照唐都长安、宋都东京。李元昊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礼仪,设立文武百官,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机构为: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司、磨勘司、文思院、蕃字院、汉字院等。地方分别设州、县。对文武百官的服饰和官民服饰分别做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措施,进一步推进党项社会内部日益增长的封建关系,同时也适应广大新占领汉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的需要。
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元昊深知他占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广大地区后,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严格的兵制,对内统治和对外防御都将失去保证。为此,在原有军事组织的基础上,随着党项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扩大,元昊进而将十二个部落武装改变为十二个军事行政区,分别在各驻地置十二监军司,诸军兵总计五十万。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由贵戚豪右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伺禁官等数十员,党项人,汉人都可以充任。除步兵外,常备军性质的还有骑兵、炮兵、“擒生军”、侍卫军等。“擒生军”是担任后勤或警卫部队的总称,由十万人组成。又有二万五千精兵驻扎在首都近畿担任卫戍,给他们配备服役的副兵达七万人。还有从出身豪族而擅长弓马技术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五千侍卫亲军,由元昊亲自掌握。近畿卫戍或宫廷值宿一般都佩戴由国家保卫部门颁发的“防守侍命”或“内宿侍命”西夏文铜牌作为标志。
元昊大庆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这一天,在兴庆府的南郊,祭坛高筑。元昊在亲信大臣野利仁荣、扬守素等人的拥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是年元昊三十四岁。
夏景宗的政绩
元昊不仅是一个十分有头脑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作战时,多针对客观情况指定战术,为了争取作战的胜利,元昊不惜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用谋略取胜。每战或诱降,或诈降,或行间,或偷袭,或设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正月,元昊派牙校贺真等率部向宋金明寨部都监李士彬诈降,又令将士与士彬相遇时不战而退,称士彬为“铁壁相公”,说“我等闻铁壁相公名,莫不坠胆”,以次使李士彬越加骄傲,松懈防务。然后李元昊用突袭战术围攻金明寨,原来诈降的党项士卒为之内应,一夜之间就攻破寨城,俘虏李士彬。接着元昊进围延州(今陕西延安)宋朝驻延州的长官范雍十分惊慌,立即牒令驻守庆州(今甘肃庆阳)的刘平和石元孙率军赴援。刘、石二人带领人马赶到延川、宜川、洛水三河的汇合处三川口时,已经人困马乏。西夏兵按照元昊的部署,在此设伏以待,从山地四出合击,将宋军万余人消灭殆尽,刘平和石元孙被俘。三川口之战是西夏建国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充分显示了元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西夏军事力量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