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咸丰没有政治韬略。咸丰战和不决,小胜即骄。打了败仗,签订《天津条约》;略获小胜,又撕毁《天津条约》;再打败仗,又拒绝妥协。没有使天津谈判就地解决,而支持肃顺、载垣、穆荫一伙,将英使巴夏礼等诱擒到北京,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咸丰帝没有韬略,没有格局,耍小把戏,玩小权术,使主动局面变成被动局面,又使被动局面更加被动。第三,咸丰没有身守社稷。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侵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社稷危难之时,既不迁都逃跑,也不巡狩围猎,而是发出“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哀叹,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可是,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咸丰皇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做了些什么?是设法挽救国家危亡,还是关怀黎民涂炭?都不是。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里贪女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
一贪女色。有书记载:奕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此外还眷爱“天地一家春”,就是慈禧。还有野史说咸丰养着一位民间寡妇。《野史叟闻》记载:咸丰钟情于一位寡妇曹氏,山西人,长得秀美妖艳,妩媚动人。入宫以后,帝最眷之。野史类似的记载还有:“山西籍孀妇曹氏,风流姝丽,脚甚纤小,喜欢在鞋履上缀以明珠。咸丰帝召入宫中,最为眷爱。”
二贪丝竹。咸丰爱看戏,爱唱戏,有时粉墨登场。在热河行宫,他都经常点戏、看戏。他有时指导太监演戏,如《教子》、《八扯》等戏,还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平安如意》等戏。他在热河逃难,更醉心于戏剧。他把升平署(宫廷戏班)招到承德行宫承差,亲点戏目,钦定角色。他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听戏,几乎每天都要戏班承应,有时上午刚听过花唱,中午还要传旨清唱。天暖之后,有时在“如意洲”看戏。“如意洲”有水上戏台,凭水看戏,别有情趣。薛福成《庸盦笔记》记载:咸丰帝在热河不但围猎,而且观剧。“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使咸丰帝乐不思蜀”。
三贪美酒。咸丰贪杯,一饮即醉,一醉便闹,大耍酒风。野史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宠爱有加,多所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
四贪鸦片。咸丰继位不久,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咸丰北狩热河后,京师被英法联军侵占。他不亲率军民抗击外敌侵略,却以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沉湎酒色,纵欲而亡
咸丰生于公元1831年(道光十一年),死于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可谓短命天子。咸丰的死因,一是咸丰自己体质过弱,二是纵欲过度所导致。
关于咸丰的体弱多病,有种传闻,说是咸丰的生母当时是皇后,在怀孕期间使用了催产的药物,以便抢在其他嫔妃的前面生下龙种,使自己的孩子出生后作为长子而得到皇位继承权。因为在中国古代,皇位一般要由大皇子继承。至清朝,继承制度虽有变化,但因道光的二子和三子都先后夭折,长子也在24岁那年死去,道光当时是膝下无子,所以谁先产下皇子,谁的儿子就有可能作为皇长子继位。当时和皇后同时怀孕的还有其他的皇妃,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得到大阿哥的名分,皇后就让太医使用保胎催产的药物,但太医提醒她说胎儿早产怕对孩子的寿命有影响,可这位皇后当时为了一己之私并没有在意太医的话,坚持使用催产药物。皇后最后如愿以偿,在皇五子出生前十天生下咸丰,咸丰自然也就有了皇长子的名分。咸丰自幼体弱多病,面如黄土。有一年咸丰到南苑打猎,从马上摔了下来,伤及骨头,御医们想尽办法,可由于咸丰体质差,摔伤始终不能痊愈,咸丰从此落下后遗症,连走路都不能正常行走。
咸丰继位之初,内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入侵,内外交困,清王朝危在旦夕。咸丰才识平庸,根本不能扭转局面。太平军建都南京,江南、江北大营被打垮,以及英法联军的入侵,清军的溃败,接踵而来的打击使咸丰陷入恐惧和绝望,在呼天不应、唤地不灵的境况下,咸丰开始转向淫乐以逃避现实。咸丰宫内已有妃嫔无数,可他仍不满足,在宫外养了很多情妇供其玩乐。据说京城有一个叫朱莲芳的伶人,不仅年轻美貌,歌喉婉转,而且还擅长诗赋。咸丰很是宠爱她,经常与之幽会。有位姓陆的御史,也与这位伶人私下有染,看到皇上与朱伶人日夜纵欢,就上书咸丰,说皇上不该沉湎女色,咸丰看后大笑,说:“陆老爷子吃醋了”,不以为然。
咸丰纵欲情色,身体非常虚弱,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像祭天大典这样的活动,咸丰都让恭亲王奕代表自己到天坛祭天,因为咸丰怕由于自己腿软而登阶失仪。即使身体这样虚弱,咸丰也不肯停止纵欲,为了满足自己,咸丰走到哪儿就把春药带到哪儿,以致咸丰又患上咯血的痼疾(大约是得了肺痨)。有位太医想了一个办法,建议咸丰饮用鹿血以作治疗之用,我们知道,鹿血大补属猛药,不宜过多服用。可咸丰为了继续追求情欲,哪顾得了这些,在宫内养了一百多只鹿,每天取鹿血饮用,以支撑度日。咸丰不思改过,仗着鹿血的维持,仍然沉湎酒色,这样的结果,只能加速生命的消逝。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七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成丰惊恐万分,仓皇带着后宫嫔妃和亲信大臣等逃往热河,留下恭亲王奕和英法谈判。临行前咸丰竟然要把鹿群带上,在众臣的劝阻下才作罢。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由于受到惊吓,咸丰到了热河承德不久就病倒,之后病情或危或安,但只要病情稍好,咸丰照旧娱乐声色。终于,油尽灯枯,咸丰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咸丰十一年七月,病情恶化。十七日,咸丰咯疾大发,急命人取鹿血,但已无济于事,遂驾崩。临死前,咸丰立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旷就这样结束了其荒淫的一生,年仅31岁。
难言之隐,同治死亡之谜案
同治帝载淳,六岁登极,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辛酉政变
同治帝载淳,6岁登极,在位13年,19岁病死。年号初定为“祺祥”。“辛酉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当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
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亲政,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死去,实际亲政只有一年多。同治6岁继承皇位之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生母慈禧皇太后,另一个是他的皇叔父恭亲王奕。这种关系很像顺治皇帝同孝庄太后、皇叔睿亲王多尔衮的关系,但有两点不同:一是,当年孝庄太后是在后台懿训辅政,而慈禧太后是在前台垂帘听政;二是,当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七年就病死,而恭亲王奕做议政王直到同治死。同治继承皇位后,在位的13年间,主要发生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即位当年发生的辛酉政变;第二件是清军攻占南京,太平天国失败。第三件是同治新政;第四件是重修圆明园。同治继位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
当时朝廷大臣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肃顺为首的“承德集团”,后者是以奕为首的“北京集团”。在北京的大臣,又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倾向于顾命大臣,大部分则倾向于帝胤和帝后势力。从而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咸丰临终前,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载淳的母亲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是个阴险、贪权、又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揽权。慈禧先让人建议,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所以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要掌握实权。她明目张胆的要权行为自然而然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虽然两宫太后掌握着咸丰所赐的两枚印章,在政治上与八大臣势均力敌,但由于当时的热河行宫全部都是辅政八大臣的势力,慈禧费尽心思也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始终也没放弃垂帘听政的想法。正好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也是极不赞成,慈禧于是串通了慈安,并且使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发回北京,与恭亲王奕串通。
奕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相比之下,身为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重用肃顺等人。奕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咸丰逃亡热河,命令奕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因为与奕关系较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不准他随同前往热河。后来的八个辅政大臣中,有四个是军机大臣,只有文祥除外。所以,奕和文祥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不除不快。正是基于这些,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和文祥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
10月,奕经多次申请,才得以以“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在大行皇帝的灵前一番哭祭之后,他谒见了两宫太后,和两宫太后密谋了许久,最后决议在北京发动政变。奕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在从承德回北京时,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为由,随灵柩走了一天,就决定和载垣、端华等7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
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早,奕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不久,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公元1862年)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
加封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同治”是指由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又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从此,慈禧作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和他们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革命。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慈禧太后操纵下的同治新政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变后,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主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