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933800000085

第85章 未卷 酒趣之一 (6)

因为已有言在先,大家都跟着干。谁知两杯酒下肚后,他们不但不感觉到辣喉和上头,反而感到喉咙更加滑润舒畅,头脑更加清醒,嘴里还留有醇厚幽雅的甜味,满口清香。到第三杯喝下去后,大伙愈加来劲了。开始主动起来,他们先是敬我,然后互相喝,气氛一下热烈起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喝酒中间,一位姓苏的副乡长说,茅台酒是国宴酒、外交酒,一瓶茅台酒的价格超过咱们山区农家三、四桌酒席。村干部们一下子舍不得喝了。他们对我说:“蓝书记,这么贵重的酒,你让我们喝太破费了,你应该留着请领导和贵客来喝,我们尝一两口就行了。”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说:“你们就是我的贵客,我要用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酒来请大家。”他们一下激动起来,说:“你太看得起我们了!”又都喝起来,开始还有些拘束,慢慢就都放开了。就这么边说着、边喝着,两瓶茅台酒不知不觉就喝光了。

这次喝茅台酒之所以让我难忘,是因为我请的客人全是不脱产的村干部,他们是农民,都是第一次见识茅台酒。通过这次滴酒之“劳”,我和村干部们成了朋友。从此以后,在乡里,我与他们之间几乎无话不谈,他们敢于向我坦诚直言许多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让我迅速适应基层工作,干的得心应手,全乡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而且村干部们“涌泉相报”,甚至让我问心有愧。每次下村,无论我如何阻止,他们都要杀猪宰羊或备酒备肉,请我上座,并且对我说:“你看得起我们,把我们当贵客,让我们喝茅台酒,我们怎么报答你也不算过分。”事实上,我在乡里任职的两年间,下到村寨,在村干部家里吃过的饭菜无数餐,而我请他们到我家里吃饭、喝茅台酒仅此一次,也仅此两瓶茅台酒,他们却始终把这件事铭记在心,并且以农民特有的朴素感情来回报,每当他们谈起此事,我都感到有些脸红和惭愧。

硕士出对联,教授点茅台

王佩飞

校文学院的张教授近十多年来,带出了20多位硕士研究生,他心中感到很欣慰。在这些学生中,使张教授一家最难忘的还是2004年毕业的三位硕士生。

2002年张教授一共带了三位硕士生,张林、李丰、刘灵三人。他们三个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品学兼优。他们三个也最尊敬导师。

张教授一家三口人,妻子玉兰已退休在家,女儿婷婷是省级医院的医生。婷婷当年22岁,长得美丽、端庄,白皙细嫩的皮肤,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睛非常有神,真是人见人爱。

张林、李丰、刘灵三位同学两年来也多次去过导师家,与师母和婷婷也很熟悉。尤其是婷婷给他们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张教授与妻子偶尔谈论过女儿的婚事,认为女儿不小了,该找对象了。玉兰对张教授说:“你看在你的三学生中找一个怎么样?”张教授说:“这就要看缘份了,年轻人的事我们不好说吧”。玉兰不依,说这三个孩子都品学皆优,如果婷婷能和他们中的一位结缘,我放心。张教授听妻子言之有理,便也欣然同意。但三位学生确实都品学兼优,选哪一位学生做女婿,却拿不定主意。正为难间,张教授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说古人有比武招亲的,我看我们也来个……便把想法说了,玉兰听了,说这个办法不偏不倚,就看谁有缘分了。

2004年8月18日,是张教授61岁的生日大寿。张教授准备那天晚上在家办一桌酒宴,邀请了院里两位老校友和张林、李丰、刘灵三位学生同庆。这三位同学知道导师过61岁生日大寿,邀请自己参加宴席,非常高兴。每个人心中都在琢磨买什么样的礼品送给导师。

8月17日上午,张林、李丰、刘灵三个同学一起去了食品超市,张林买了一条烟和两瓶金六福酒,李丰买了几斤水果和两瓶五粮液酒,刘灵买了一盒饼干和两瓶茅台酒。他们在张教授生日那天下午来到导师家,师母和婷婷热情地接待了三位同学。晚宴开始时,一位老校友便吟出一联道:“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喝碗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求乐拿壶酒来。”张教授听了,征求客人吃什么酒?玉兰师母指着三位同学送来的好酒,又问大家开哪一种酒?三位同学都说开自己送的酒。张教授笑而不答,三位同学又都说把三种酒各喝一瓶。张教授笑着对大家说:“这三种酒都是名酒,自古名酒就有名联,如赞誉洋河大曲的‘知味停车,闻香下马,’赞誉茅台酒的‘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我看你们每位出一个与自己买的酒有关的对联,然后大家评,谁的对联好,就喝谁买的酒”。大家表示同意。婷婷更是连声说好。张教授话音刚落,张林抢先出联:“恩师金声玉振,全家鸿福齐天”。李丰接着说道:“恩师学富五车,誉满中华大地”。刘灵不慌不忙说:“恩师言简意赅,学生茅塞顿开;学生登高望远,恩师台阶铺垫”。三位同学都在极短的时间内说出了自己对联。

张教授和两位同事对三位学生的对联进行了点评:张林的对联,字数相同,把金六福酒的“金福”两字嵌进去了,做到仄起平收,含义也不错,但“恩师”与“全家”平仄不合;李丰的对联,两联字数相等,平起仄收,也把五粮液酒的“五”字和“誉”字嵌进去了,誉是液的谐音,含意不错,但“恩师”与“誉满”及“学富五车”与“中华大地”词性不对,平仄不合;而刘灵的对联,两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基本符合要求,把师生教与学的道理和老师甘做人梯的崇高品格表述得淋漓尽致。又把“茅台”两字巧妙地嵌入联中。由于张教授平时喜爱喝茅台酒,加上这次刘灵的对联确实比其他两位同学好。因此,张教授就一锤定音,点了茅台酒。此时,坐在席上的婷婷对刘灵婉然一笑。原来三位硕士生在婷婷心中都是白璧无瑕的白马王子,都是她的崇拜者。由于酒席上刘灵的对联赢得了刘教授赞赏,婷婷心中的天平慢慢地倾向了刘灵,俩人很快相恋了,一年后,在那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刘灵与婷婷喜结良缘。

一瓶好酒

李约热

在我的书柜里,放着一瓶好酒,这瓶酒是乡下老家的人送的。送酒给我的人叫老五,他是个民工。

那是前年春节,大年初五,我刚进家,还没坐稳,我哥就拿出一瓶酒对我说,老五送给你的。老五送的?我很奇怪,我问我哥,老五为什么送酒给我,是不是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他办?我哥说老五没说,好像也不是求你办事,你能帮他办什么事呢?是啊,我是一个文学编辑,没什么权力,根本就帮不上别人什么忙。我想去找老五,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哥说,他初三就走了。我不甘心,拿着酒到老五家,他爸喜欢喝两口,这酒应该留给他。我说明来意,老五的爸爸不肯收,说老五送给你的,你一定要收下。我说老五为什么送酒给我?他说,你忘了,那年他刚出去打工,到南宁找你,你让他住在家里,还拿了茅台酒跟他一起喝,这些年回家,他经常说起这件事,说一定要送瓶茅台酒给你。

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他到我家住了一晚上的事我早就忘记了,至于跟他一起喝茅台酒,我更是想不起来了。

老五的爸爸说,你就收下吧,老五带这瓶酒回来很不容易。接着,他就跟我讲关于这瓶酒的故事。

腊月二十五,工厂放假,老五拿到工钱,买了车票,又到专卖店买了一瓶茅台。之后到邮局,把剩下的钱统统寄回来(怕路上不安全)。这样,他上车的时候,行囊里除了换洗的衣服,就是这瓶茅台。司机是个小伙子,人不大,也就二十出头,对人很热情,而且票不贵,春运期间,他竟然没按有关规定提价,全车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说他好的。没想到,车刚刚开出城市,开到乡间小路的时候忽然又停了下来。司机站了起来,笑眯眯地面对众人说:“各位老板,恭喜发财,不好意思,请每人再补交五元车费。”

人们一听就炸了,都不愿意。

“各位老板,你们发财,也得让我喝粥吧?”司机说,“现在费用这么贵,这样跑,我赔不起。”

“不行,当初说好的,该多少钱就多少钱。”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与司机辩论着。

然而,不管怎么说,司机就一句话,不加钱,就不开车。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们没别的办法,只好妥协了,纷纷补交五元钱。

老五一见这样就傻了,他身上没有多余的钱。

司机看看老五,看见塑料袋里的那瓶茅台酒,一下子笑了。司机说那茅台酒一瓶也就是300多元钱,就算300元吧,他做点好事吃个大亏,让老五把酒卖给他,不容老五同意,就自做主张,拿走了这瓶酒,然后,补给老五295元钱。

老五不高兴了,这瓶酒是要拿来送人的,但事到如今也没有其他办法,明知道自己吃亏,也只好如此了。谁叫他身上没多留几个钱。

司机重新开车上路。没走多远,司机又把车停下了,还是那句话,要每人再补交五元钱,要不然退钱,全体下车他不拉了。老五和全车的人虽然心里都憋着一肚子火,嘴里忍不住牢骚满腹,但是既然上了“贼船”,就一点招都没有了,没办法,只好掏钱。

就这样,司机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停一次,要一回钱,也不多要,就要五元,一共从每个人手里要了十六回,九十快钱。这车才好不容易开进了小镇。

人们都气坏了,回家的好心情也荡然无存。就在人们骂骂咧咧准备下车的时候,司机笑眯眯的堵住了车门。人们一见可不干了,怎么,到家了还要钱,都怒目圆睁,纷纷围过去要揍那个司机。

在大伙的注目下,司机深深地给大伙鞠了一躬,接着从兜里掏出一大把钱说:“不好意思,让大伙受惊了,这是我刚刚收的大伙的车钱,现在我就发还给大伙。”

那瓶酒又回到老五的手上。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司机慢慢跟大家解释,原来,这段时间,车上经常有小偷光顾,那些打工仔辛辛苦苦一年挣来的血汗钱,转眼之间就被小偷偷的精光。司机苦思冥想,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他向人们要钱是假,提醒人们是真,你还别说,这个办法还真行,从此以后,车上再也没丢过钱······

原来如此,大家都很感激司机,对他很是敬佩。

没想到这瓶酒还有这样来历,真不容易,我叫老五的爸爸替我谢谢老五,说,这瓶酒我收下了,等老五下次到南宁,我们一起干!

独爱茅台酒卢云芬

1987年11月19日这天,伯母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这封信让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原来,当年因忍受不了精神折磨而失踪的伯父,竟在台湾落了脚。经过十多年打拼,伯父创办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医药企业,成了不折不扣的资本家。

数天后,我们一家跟着伯母去接机。临出门时,父亲拎出一瓶珍藏多年的茅台酒,执意要带去。我和哥哥劝说父亲:在大饭店吃饭不能自带酒水,你拎去也是白搭。父亲说:这瓶酒是我出差到茅台镇买来的,千里迢迢带回家,一直舍不得喝,今晚高兴,一定得喝国酒。我们拗不过父亲的心意,只好改订另一家朋友开的小饭店。那一晚,伯父和父亲喝得尽情尽兴。据伯父讲,国酒茅台在台胞心中尤显珍贵。他们得到茅台酒后,一般都作为贵重礼物珍藏起来,只有到重大节日才拿出来观赏、品尝。每当开乡友会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哪里人,东道主都必须做家乡菜,大家一起喝国酒,吃土菜,讲家乡话,只有这样,郁结在心中的思乡之情才能尽情抒发,淋漓表达。说到这些,年过花甲的伯父已是老泪纵横。

在我们老家一带,伯父是个有故事的人物。

我所就读过的小学,其实是一座无精打彩的村庙。东边搭一个高高的戏台,西边是一个能坐几百人的大礼堂,南面、北面两排厢房就是我们发出朗朗读书声的教室。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戏台一直热闹着,除了演出样板戏之外,附近几个村庄的批斗会都放在这里举行。记得我那当过保长的伯父,就多次被戴上纸质高帽,低头站在戏台一角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