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935300000032

第32章 启 功 (1)

日前由李慧陪伴,登浮光掠影楼,进谒启功先生,要他的手写影印尚未印成的《启功絮语》复印本。何以如此急急?是因为近一两年,我旧习不改,仍写些事过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积稿渐多,想走熟路,集为《负暄三话》。前两本的编排旧例,都是反三才之道,人为先;人不只一位,也要排个次序,我未能免势利眼之俗,也为了广告效应,列队,排头,要是个大块头的。于是第一本拉来章太炎,第二本拉来辜鸿铭,说来也巧,不只都有大名,而且为人都有些怪,或说不同于常的特点。现在该第三本了,既然同样收健在的,那就得来全不费工夫,最好是启功先生,因为他也是既有大名,又有不同于常的特点。

且说有如扛物,大块头的必多费力,我畏难,从设想凑这本再而三的书之日起,就决定最后写这篇标题为《启功》的。现在,看看草目,六十余名都已排列整齐,只欠排头未到,畏,也只好壮壮胆,拿笔。拿笔之前,听说继《启功韵语》之后,又将有“絮语”问世,夫絮,细碎而剪不断、理还乱之谓也,姑且承认启功先生谦称自己的韵语为打油,推想这絮语的油必是纯芝麻,出于我们家乡的古法小磨的,所以我必须先鼻嗅口尝,然后着笔。以上这些意思,也当面上报启功先生。他客气几句,我听而不闻,于是就拿到《启功絮语》的复印本。回来看了,自然又会得到几次人生难得的开口笑。其时正临近癸酉年中秋,我忙里偷闲,往家乡望了“月是故乡明”之月,吃了尚未新潮的月饼,由絮语引发的欢笑渐淡,难得再拖,只好动真格的,拿笔。

拖,至少一部分是来于畏,畏什么?正如我多次面对启功先生时所说:“您这块大石头太重,我苦于扛不动。”重,化概括为具体,是:所能,恕我连述说也要请庄子来帮忙,是“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为人,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既已向古人求援,干脆再抄一处,包括所能和为人,是《后汉书·黄宪传》所说:“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说到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想大动干戈之前,先来个由芥子见须弥的小注。比如你闯入他的小乘道场(曾住西直门内小乘巷),恭而敬之地同他谈论,或向他请教,诗文之事,他会一扯就扯到“我腿何如驴腿”,此即所谓澄之不清。又比如70年代早期,他的尊夫人章佳氏往生净土,于是一如浮世所常见,无事生事,有事就更多好事者,手持红丝,心怀胜造七级浮屠之热诚,入门三言两语,就抽出红丝往脚脖子上系,他却一贯缩腿敬谢,好事者遗憾,甚且不解,而去,可是喜欢道听途说的人不就此罢休,于是喜结良缘的善意谣传还是不胫而走,对此,他有绝招,是我所亲见,撤去双人床,换为单人床,于今几二十年,不变,此即所谓淆之不浊。总之,这之后就只得来个杂以慨叹的总评:不可量也。

可是好事者走了,还有多事者,会反唇相讥:“你不是也量过吗?那就不是不可量了。”我想,这是指我写过这样几篇文章:《论书绝句》管窥,《启功韵语》读后,《说八股》补微,两序的因缘,书人书事。也许还有别的,一时想不起来,也就不去查了。现在是要声辩,虽然所写不只一篇,对于启功先生的所能和为人,还无碍于我的评论,“不可量也”。理由不只一项。其一,我的所谈都是皮毛,自然不能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其二,有所见,或更进一步,有所评,都是瞎子摸象之类,对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三,限于所能中的见于书本的(如文物鉴定就不,或说难于,见于书本),如主要讲鉴古的《启功丛稿》,我就不敢碰,因为过于专,过于精,我是除赞叹以外,不能置一辞。其四,关于为人,我见到面团团兼嘻笑,听到“我腿何如驴腿”,所有这些,是整体的千百分之一呢,还是连之一也不是呢,是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说不清,还敢写,亦有说乎?曰有,是依据事理,了解自己尚且不易,况他人乎?可是自司马子长以下,还是有不少人,或自发,或领史馆之俸,为许多人,包括列女和僧道,写传记。太史公写项羽,写张良,没见过,专就这一点说,我写启功先生就有了优越性,是不只见过,而且来往四十年有余。就说只是皮毛吧,想来皮是真皮,毛也不假,写出来,给想看名人的人看看,也不无意义吧?所以还是放开笔,任其所之,写。

由有辫子可揪的地方写起,那是著作,白纸黑字,市上可见,一点不含糊。只能计立或卧于我的书架子上的,有以下这些(以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诗文声律论稿——1977年中华书局

古代字体论稿——1979年文物出版社

启功丛稿——1981年中华书局

启功书法作品选——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功书法选——198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法概论(主编)——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功韵语——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书绝句——1990年三联书店

汉语现象论丛——1991年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说八股——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功书画留影册——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功论书札记——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功絮语——即将出版

一大串都是书“名”,夫名者,实之宾也,而想到实,那就“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不敢翻检看,只说还有的一点点印象。《启功丛稿》里有一篇《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长万言以上,发旧隐如数家珍,不知别人怎么样,我看了,不是想进一步研究,以求略知古书画的门径,而是不想再沾边,因为太深,太难,只能安于不知为不知。这样说,我是被他的学识吓倒了。学识来于头脑。来于手的就更厉害,书,一笔一画;画,一枝一叶,与今人比,不便说,无妨与古人比,至少我觉得,说书超过成铁翁刘的翁,画超过扬州八怪的有些怪(尤其山水),总不为过。以上这些只是有辫子可揪的。还有无小辫也就难于揪住的,只说两项。

一项是,据我所知,他肚子里还有大批存货,因为受“能者多劳”之累,即使想掏也掏不出来。证据多得很,只举一种,是一次闲谈,不知怎么扯到《兰亭序》帖,他说:“问题很复杂,至少要二十万字以上才能说明白。”他忙,常常被逼得东躲西藏,也就只好不写。另一项是书画佳作,多到数不清,都“散而之四方”,也就实有而若无。只就我个人说,生性懒散,又不过于爱管闲事,可是数十年来,揩他手之油,大至牌匾,小至书签,中间有画卷、条幅、对联、题跋,等等,少数为自己,多数为亲友,总在百件以上吧,他“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作数量之大,就虽可想而实难知了。上面说肚子里的存货,用“大批”形容,其实还应该加上“多种”,比如直到不久前看了他的《说八股》,才知道他还作过八股文,会作八股文。他生于1912年壬子,其时已是变帝制为共和,就说是姓爱新觉罗吧,也太稀奇了。

如果有什么光的探测器,对准他的肚皮(从旧而俗之习,不说心,更不说大脑),咔嚓一响,我想一定会有许多新发现。暂时还未照,也就只好等照见后再说。这里只说一些已经能够看到的。其中一种是一般人不很清楚甚至并未注意的,是书画等的鉴定。这方面,成为名家,也许比善书善画更难,至少是同样不容易,因为不只要有机会,见得多,还要有能探入分辨的慧心和慧眼。启功先生得天独厚,外有机会,公藏私藏,几乎所有名迹他都见过,又内有慧心慧眼,还要加上他能书能画,深知其中甘苦,所以成为这方面的有数的一流专家。他忙,也因为这方面的多能,比如前些年,由上方布置,他同另两三位专家,周游一国,看各大博物馆的收藏,看后要点头或摇头,回来,我庆幸他大饱眼福,他说也相当累。

私就更多,他走出浮光掠影楼,常有人拿出一件甚且抱出一捆,请他看,不下楼,也会有不少人叩门而入,也是一件或几件,请他看,希望看到他点头。有的还希望他在上面写几句,以期变略有姿色为容华绝代。他宽厚,总会写几句。但有分寸:精品,他掏心窝子说;常品,说两句不疼不痒的;赝品,敬书“启功拜观”云云,盖曾拜曾观,并非假话也。说到这里,我应该感谢他对我的网开一面,因为,比如请他看尚未买的文征明书《长恨歌》册,已买(知未必真,因价特廉而收)的祝枝山临《景龙观钟铭》卷,他都未说“拜观”,而说“假的”。到此,想说两句似题外而非题外的话,像这样的《广陵散》,不想法使之下传,而让这现代化的嵇叔夜今天东家去开会,明天西家去剪彩,以凑电视之热闹,总是太失策了吧?

说过一般人未注意的,要接着说一般人(包括不少海外的)都注意的,书法。这里要插说一项一般人也不很清楚的,是启功先生的浮世之名,本来是画家,近些年为能者多劳的形势所迫,画过于费时间,书可以急就章,才多书少画(或说几乎不画),在人的印象中就成为单纯的书法家,并上升为书法家协会主席。众志成城,又因为他本人执笔,多谈书而少谈画,吾从众,也就撇开画而专谈书法。可是这就碰到大难题,而且不只一个。只说两个。其一,出于他笔下的字,大到榜书,小到蝇头小楷,又无论是行还是草,都好,或说美,可是如果有人有追求所以然之癖,问怎么个好法,为什么这种形态就好,我说句狂妄的话,恐怕连启功先生自己也答不上来。我想,这就有如看意中的佳人,因觉得美而动情,心理活动实有,却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勉强言,如我有时说的,“看这‘有’字,简直就是《圣教序》”,“外圆润流利而内钢筋铁骨,是书法造诣的最上乘”,都是说了等于不说。总之,无能为力,也就只好改说第二个难,不离文字的。这是指他的论书著作,主要是《论书绝句》和《论书札记》。有书问世,白纸黑字,如绝句,且有自注,何以还说难?是因为书道,上面说过的,微妙之处,可意会不可言传,启功先生老婆心切,欲以言传,也无法避精避深,于是读者,以我为例,看,字都认识,至于其中奥义,就有如参“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的“无”,蒲团坐碎,离悟还是十万八千里。单说《论书绝句》,一百首,由西京的石刻木简说到自己的学书经历,如生物之浑然一体,牵一发必动全身,没有寝馈于书苑若干年的苦功,想得个总体的了解,也太难了。只好躲开这整体,由《论书札记》里抄两则看看。

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