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规矩和爱
966100000071

第71章 蒙迪的故事:蒙迪和他的孩子们

蒙迪认为教育孩子和驯马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要在爱的基础上来做规矩。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蒙迪和太太帕蒂凭着这样的信念前后一共收养了47名问题青少年,改变了47个孩子的命运。

这些青少年在来到蒙迪的牧场前,都是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3~16岁。不少人还在警察局留下了不良记录。可以说当时这些叛逆的孩子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了,甚至连警察也管不了。他们一开始都是因为喜欢马而来到蒙迪的牧场上生活。蒙迪和太太对这些孩子如同己出。他们一方面让孩子帮助他们驯马,另一方面也用马来培养这些孩子的自信和责任感。蒙迪从不大声斥责任何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却很严。在收养之前,蒙迪和每个孩子都会有一次严肃的谈话,每个来到牧场的孩子都要首先愿意接受一些基本的规矩,否则你可以选择离开。

蒙迪在制定规矩上有一个特殊的做法,他用签合同的方式让孩子在两块小白板上和自己签约。第一块白板上写着违反规矩会得到的惩罚,第二块白板上写着如果遵守规矩会得到的奖励。例如:在第一块白板上写着:“一星期内不可以睡懒觉,如果违反就要把浴室的地砖擦干净。”在第二块白板上相应的内容就是:“如果一星期都准时起床,周末可以去钓鱼。”每个孩子的内容都不一样,奖励和惩罚的内容也不一样。合同一旦签订,蒙迪就会严格执行。对于规矩的一致性,蒙迪毫不含糊。他认为规矩的一致性是成功规矩的基础。当写在白板上的这些行为改进后,就划去旧的写上新的。随着白板内容的更新,孩子的行为也得到更新。

蒙迪认为用这样签订合同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理解规矩及其相应的后果。把奖励和惩罚都写在上面,让他们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带有更多自愿的成分。就像驯马一样,蒙迪强调无论做什么,行为规矩都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不可强迫。

1997年,BBC的记者在加利福尼亚州采访一位叫比尔的着名驯马师。十多年前,他就是被蒙迪收养的孩子之一。在采访中,他和蒙迪一起回忆起当初的一件往事。当比尔在牧场上第一次见到蒙迪时就出言不逊:“嘿,火鸡。”蒙迪愣了一下,告诉比尔:“你应该叫我罗伯茨先生,或者蒙迪。”比尔挑衅地说:“我就叫你火鸡,怎么样?”蒙迪和蔼但坚定地说:“我不会强迫你怎样叫我,也不在意你现在怎样叫我。但总有一天你会自己叫我罗伯茨先生的。我一定是要你自己愿意这么做。”比尔不屑一顾地说:“休想。”一个星期之后,有一天当蒙迪走过比尔的身边时,突然听到比尔小声叫自己:“罗伯茨先生。”蒙迪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转过身去问比尔:“请问你刚才叫我什么?”比尔重复了一遍:“罗伯茨先生。”十多年后,蒙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激动得留下了眼泪。他自豪地说:“从那以后,比尔不是叫我爸爸,就是叫我罗伯茨先生。”

蒙迪就是这样用爱心去坚持每一个规矩。他把这些孩子都看做一匹匹的野马,用他那独特的驯马方式潜移默化地感化他们的心灵。他不仅能像聆听马语那样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他也会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每当孩子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时,蒙迪就仿佛看到旷野上的害羞男孩朝着他又走近了一小步,他都会及时给予肯定。他认为只要你能读懂孩子,爱的坚持就能改变一切。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及原理和驯马如出一辙。爱和规矩的融合能教育孩子,也能驯服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