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第一次看到蒙迪驯马的纪录片,我就被他的故事所吸引。这些年来,在思考规矩和爱的关系时,蒙迪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在驯马和教育孩子上的成功不仅帮助我更深地理解规矩和爱之间的关系,也帮助我在实际操作中探索规矩和爱的融合。下面我先谈谈蒙迪教育中的爱,然后再分析蒙迪教育中的规矩。
蒙迪的爱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因着爱而谦卑自己去进入马的世界,用马的语言交流;用爱建立信任;按着马能够接受它能够承担的,循序渐进地给马做规矩。
因着爱而谦卑自己去进入马的世界。尽管有一个很暴力的父亲,蒙迪从小就对人和对马都充满了爱。正是因为这样的爱,才促使蒙迪想到要寻找新的驯马方法。他的第一步工作是深入马群去学习马的语言,进入马的世界。然后用马的交流系统和马交流。少年蒙迪这种谦卑的姿态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好好学习。有多少次我们在给孩子做规矩之前能认真地聆听孩子?有多少次我们愿意先谦卑自己进入孩子的世界,然后再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前进?聆听是进入孩子世界的开始。蒙迪曾经说过:“如果你能把马的语言说得足够好,马必定对你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个原理也适用在教育孩子上:如果你能把孩子的语言说得足够好,孩子就一定会对你作出积极的回应。孩子和马一样,都渴望用自己的语言与能读懂他们的人交流。
用爱建立信任,蒙迪和马的爱不是单向的,通过交流,蒙迪和马用爱建立相互的信任。这样的相互信任是成功规矩的前提。但是要建立这样的信任往往需要艰苦的过程。它需要爱心,也需要耐心。蒙迪在旷野上跟着狂奔的野马整整二十四小时,就是为了建立野马对自己的信任。一开始,野马把蒙迪当做要伤害自己的敌人而躲之不及。但是渐渐地它发现这个跟着自己的人非但没有伤害自己,而是可以帮助自己走出恐惧。当这样的信任和依赖建立以后,下面一系列的规矩就变得水到渠成。我们给孩子做规矩失败,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和孩子建立足够强大的爱和信任。而不能建立这样的爱和信任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62岁的蒙迪能在马背上坚持二十四小时,他的耐心从何而来?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出于他的爱心。我们的父母也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却总是失去对孩子的耐心呢?这说明仅仅凭着本能的爱心是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耐心。我认为除了对马的爱心,蒙迪的耐心还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蒙迪确信不管野马跑多久,它一定会停下来。他确信这样的结果会发生。应该说蒙迪的驯马是一种带有对未来看见的教育过程。这样的看见能让我们不会因为眼前发生的一些困难而轻易改变我们的努力方向。我在蒙迪的纪录片中注意到一个细节,蒙迪在追逐野马时,带着一根套马索,只要他愿意,凭他的训练可以轻易地先将野马套住然后再进行下面的训练。但是蒙迪始终没有这样做,而是等着野马按自己的意愿走过来。因为蒙迪深知等待这种结果的意义,也确信这一刻一定会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蒙迪的看见是一种教育信仰。也正是这样的教育信仰才能让62岁的蒙迪在马背上坚持二十四小时。我们有多少父母是带着明确的“信仰”和“看见”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呢?若没有这样的“信仰”和“看见”,我们的耐心又能让我们坚持多久呢?
其次,蒙迪的耐心还来自于他对马的丰富知识和理解。蒙迪知道在马自己愿意走过来之前,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奔跑的过程。这个长距离的奔跑对人或许是不能理解的过程,对马却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明白了这一点,蒙迪自然就更有耐心。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失去耐心往往是因为我们觉得孩子的行为是无理取闹或者不可理喻。很多在大人眼里无理取闹的行为,从孩子的角度看往往是有着它的合理性的。从这一点来看,进入孩子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对孩子更有耐心。所以只有聆听孩子,进入孩子的世界,我们的爱心才能产生出足够的耐心。
循序渐进地给马做规矩,蒙迪的爱还体现在他对马的能力和现状的体谅。蒙迪在驯马时,在设定每一步规矩时都会仔细考虑马能够承受的。例如,为了让野马接受马鞍,蒙迪设计了三个从小到大的马鞍,让野马逐个慢慢适应。在第五章中,我曾经提到在做规矩过程中,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体谅孩子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循序渐进地让他们接受规矩。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每个孩子在现有承受的水平上还存在一个潜在的可承受的区域,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交流和帮助,让这个最近发展区得以实现。蒙迪循序渐进的驯马方式就是通过爱的鼓励,把马身上一个又一个的最近发展区开发出来。
虽然蒙迪的驯马的方法直接彰显的是他的大爱,但是完成的结果却是严厉的规矩。他的成功进一步肯定了敬畏心和一致性在做规矩中的重要作用,这还给我一个重要的启发:规矩不仅仅可以通过惩罚,也可以通过奖励得以实现。
做规矩之前,蒙迪首先建立自己在马面前的权威。而权威的建立从剥夺野马和马群在一起的特权开始。只有剥夺了这样的特权,马的内心才会产生寻求帮助的需要。所以做规矩是从失去一些特权开始。同样,我们给孩子做规矩时,也需要剥夺孩子的某些自由和特权,让孩子先对人,再对规矩产生一种敬畏。蒙迪的案例也进一步论证了规矩一致性的重要。在做规矩的过程中,每次野马作出反抗,蒙迪会停下来耐心等待。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规矩。给孩子做规矩也是同样,我们可以等待,但不能放弃。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规矩是神圣的,是无法躲避的。
蒙迪自己认为新的驯马方式得益于成功的奖励系统。每当野马在接受规矩的过程中有一点点进步,蒙迪马上给以及时的奖励。在教育孩子时,蒙迪不仅让孩子明白违反规矩所得到的惩罚,他更鼓励孩子去自己选择遵守规矩后得到的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孩子做错时,我们不会忘记惩罚。但是当孩子做对时,我们却常常没有意识去肯定和鼓励。例如,有一个男孩每次走进自己的房间时,总是砰的一声重重地摔门。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总会招致父母的批评。但是当他偶尔悄悄地把门关上时,父母从来没有去注意,更不要说去表扬了。
从情商的角度来看,蒙迪本人就有着很高的情商。他不仅有非常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也有着很强的抗逆力。蒙迪从小就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用这样的信念支撑自己走过一个个困境。他虽然有一个粗暴的父亲,但是他却能通过理性的反思把爱融入规矩中。无论在驯马还是在教育孩子上,蒙迪总是先进入对方的世界,用极强的同理心培养出高情商的马和孩子。他给教育对象一定的选择权利。让他们在行为上具有自主性的同时理解行为和后果的关系,由此来培养教育对象对自己行为的负责能力。试想,如果那匹害羞男孩当初是被传统粗暴的方式驯服,当它获得自由时,很难再能自己欢快地跑回蒙迪身边。由此让我联想到现在很多的中国学生,他们在中学艰苦学习中咬牙挺过,进了大学就再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了。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不能回头。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他们不得不承受的煎熬,他们毫无选择。所以蒙迪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中国教育者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