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孩子最优秀
975300000010

第10章  教育要因性而别

概述: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和心理差别决定了其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性别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既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同时吸取异性的特长。

第一节男孩Or女孩

性别教育其实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然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性别认同,即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有很好的认同感。如果家长没有在小的时候对其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那么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出现孩子性别错位或称性识别障碍,也就是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出现偏差。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喜欢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而是喜欢穿异性的衣服,与异性伙伴玩耍,有的甚至希望自己变成异性等等。导致孩子性识别障碍的主要因素有染色体异常和环境因素,假如生理性的原因被排除,那么孩子出现性识别障碍就主要可能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孩子的性别角色是在生活环境中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塑造而成的,父母在孩子性别角色形成中的作用更是明显。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孩子的性别有了很好的认同,如跟男孩子子对话的时候,会用“小伙子”、“你真勇敢”之类的词,对女孩却会相对温柔,会夸孩子“秀气”或者“文静”。在穿衣打扮上是最体现男孩女孩区别的地方,男孩子的衣服大多款式简单,颜色偏深,而女孩子的衣服却有很多的装饰,并且颜色多以鲜艳柔和为主。在玩具上,父母更倾向于给男孩购买模型枪支,给女孩购买布娃娃等玩具……父母这种区别对待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会从同性别的榜样那里学习、模仿,以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学习以恰当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性别。对于男孩来说,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榜样作用,孩子可能一天到晚都要生活在女性的包围之中,他自然会在言行举止上偏于女性化。同样,如果女孩没有女性的榜样可以模仿,她就会变得比较男性化。

但是,有的父母因为喜欢女孩,所以拿男孩当女孩养。也有的父母喜欢男孩,因此拿女孩当男孩养,结果也会造成孩子的性别认知障碍。此外,如果父母对男孩子的淘气行为过分抑制的话,他也会比同龄孩子显得更为女性化,这都是家庭对于孩子性别认同的错误做法。就当前的形式来说,孩子在性别认同上的障碍是很普遍的。

初中二年级的小鹤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短短的头发,肥大的T恤,泛白的牛仔裤,根本看不出一点女孩样儿,加上言谈举止大大咧咧,很多人都把她当成“帅小伙”了。对自己的形象,她非常自信,据她自己说,她都好几年没留过长发,没穿过裙子了。在她们班里,像她这样的“假小子”还有很多,她们的性格都非常直爽、开朗。相比之下,班级里有些男学生则性格柔弱,缺少阳刚之气。有的男孩居然留着长发,说话细声细气,还时不时翘起兰花指。

作为父母,看到自己的女儿没有一点女孩气,而自己的儿子却留着长发,翘着兰花指,你是不是会感到万分心焦呢?那么怎么做才能防止这种性别认同障碍的产生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在1岁半到3岁之间,6岁时性别认识完全形成。因此,在关键期,就要对宝宝的性别角色进行正确教育与引导,谨防宝宝出现性别角色的混乱。

首先,要平等地看待孩子,不要主观地认为一种性别好而另一种性别不好,这样会在与孩子的接触、交往和对他的抚养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好影响。过去的很多女孩子都是在家长渴望男孩的叹息中长大的,很多女孩子为了讨好父母就故意表现得很像像男孩子,或者在男孩子比较擅长的事情上还要比男孩子做得还要好,这都是父母的不健康心理导致的。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孩子的性别,根据不同性别来区别对待。不要要求男孩子太乖,也不要要求女孩子太过大胆、勇敢,要尊重孩子性别的特征。对孩子表现出的一些符合他性别的行为予以赞赏,而对一些与他的性别不相符合的行为则要表现得冷淡一些。衣着打扮要符合性别特点,比如,不要给男孩穿裙子,扎小辫,不要给女孩剪男孩发型,穿非常男性化的服装等等。

尽量让孩子与家庭中相同性别的亲属多接触,多共同活动。要让男孩子多和爸爸交流,学习适合男性的行为方式,同时和妈妈保持良好的关系;女孩子则多和妈妈交流,学习适合女性的行为方式,同时和爸爸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对与孩子的性别认同会很有帮助。

在孩子2/3岁的时候,就要多引导他同性别伙伴交往,并尽量多提供一些符合性别角色的游戏的机会;比如,父母可以给男孩选择装卸卡车、玩具枪等可以用来张扬男性特征的玩具,给女孩则选择布娃娃、玩具餐具等适合女性特征的玩具,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慢慢体验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父亲可以经常带男孩玩一些力量型的、竞技型的游戏,母亲则可以带女儿玩玩养花、插花等比较温和的、女性化的游戏。还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同性别的榜样,让他不断学习符合自己性别的角色特征。

对于孩子的性识别障碍,如果父母不及早引起重视,将来可能影响到孩子融入正常社会,组建正常家庭,出现社会适应障碍,严重的甚至将来出现性变态、同性恋等行为。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对孩子进行性别认知与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并扮演正常的性别角色。

第二节男女大不同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70%的影响来自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只占到30%。当今的许多父母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上学这个层面上,也就是说父母们不仅仅把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学校,而是开始注重家庭教育。那么,家长们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提供成长的帮助呢?

我们知道,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教育弟子时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实,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仅仅包括他们的年龄、个性、气质、智能和特长方面的差异,还包括他们个体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别上的差异,不止体现在生理上,在心理上也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因此,家长们要想给孩子提供成长的帮助,就不能忽视这个差异。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性别差异,以做到“因性施教”。

俗话说:“男女有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男孩子喜爱刀、抢、车之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布娃娃,就连游戏方式上也有不同,男孩子的游戏行为一般比较刚强、勇敢,而女孩的游戏行为往往比较温柔、人情味更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差异使然。性别差异具体的就是指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男女两性在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化进程之后,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心理特征。有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在思维能力方面,女孩的思维具有直观性、情绪性,常常在形象思维上优于男孩,而在逻辑思维上,不如男孩;在感知能力方面,女孩比较敏感,她们对声音的辨别与定位、对颜色的感知都优于男孩,而在重量和空间识别能力方面又不如男孩。此外,在意志、兴趣、记忆等很多方面男孩和女孩也都有不同。

一位美术老师说,在她的一堂课上,让孩子们用线条画一幅画。男孩子画的不是汽车、飞机就是机器人,女孩画的都是一些花花草草、房子、小动物什么的。其中有一个男孩画了一个大太阳,可是这个太阳长了很多张嘴。这位老师好奇地问那个男孩,为什么把太阳画成这个样子,男孩说:“老师,我画的不是太阳,是一只长满嘴的怪兽,这是它发火的样子……”

从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那些与众不同的画面、新颖独特的构思等,与每一位孩子的性别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们在平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性别差异。

首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从自己的心态上就要有男女有别的理念。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虽说“重男轻女”的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有的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养,或者把男孩当女孩养,他们认为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没有必要非要把男孩教育得“像个男孩”,把女孩教育得“像个女孩”。其实他们没有想过,既然孩子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要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性别差异,并正视其带来的影响,否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会失之偏颇,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次,与一位忘年交朋友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朋友说她有一对龙凤胎,在孩子两岁以前,她总是给两个孩子买一样的玩具,穿一样的衣服和鞋子,见到的人都说他们姐弟两个太可爱了。两岁后,朋友就给男孩买手枪、汽车之类的玩具,给女孩买一些毛绒玩具,并且穿衣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常给男孩穿颜色深、款式少的衣服,而给女孩常穿鲜艳色的衣服。就连跟孩子们做游戏时,朋友也注意到男孩女孩应当有别。跟男孩总是玩一些攻击性、比赛性的游戏,跟女孩总是玩一些情感类的游戏。在朋友的精心教育下,男孩越来越勇敢坚强,女孩越来越温柔善良,现在两个孩子都有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

朋友教育孩子是成功的,主要就是她尊重了孩子的性别差异,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教育。

其次,家长要根据男孩女孩的性别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比如,女孩的言语能力较强,擅长于形象思维,家长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她们在文科各领域内的才能;男孩多喜欢科普读物,多关心时事政治,多喜欢体育运动,家长可以在这些方面多下些功夫指导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只要在教育时我们尊重了他的性别差异,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中国青少年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说:“性别教育,第一位是要尊重自然的、先天的性别差异。”尤其对于孩子们而言,在这黄金般的年龄里,培养发展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性别差异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节女孩子要优雅

有人说,女儿是上天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的确,在父母们看来,女儿就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东西做成的,然而只是拥有女儿并不满足,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拥有一个完美的女儿,希望女儿是优雅幸福的公主,是端庄美丽的女神。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期望都能成为现实。女孩就像一朵小花,或美丽娇艳,或娇弱妩媚,她们各具魅力,在她们的成长过程有很大影响的优雅气质,是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与培养的。

有不少的父母暗暗抱怨自己的遗传基因,没有能使女儿天生丽质,甚而有的父母想借现代的高科技重塑女儿的美丽。其实,女孩具有美丽的外表固然很好,但让她拥有优雅脱俗的气质更重要。因为,优雅不仅可以赋予女孩柔性、大气、得体之美,还可以为女孩带来无穷的魅力,让女孩的美从骨子里渗出来,穿越时空,使其年华停驻。

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有的天性好静,而有的则天性好动。天性好动的女孩,常给父母带来“优雅气质”教育的困惑:别人家的女孩说话文静,谈吐间透露出优雅的气质,而我们家的女孩总是大大咧咧,和男孩子一样淘气、好动,我怎样才能把她培养成优雅气质的小淑女呢?

听一位朋友讲,她邻居家的女孩在学校是有了名的“假小子”。一到下课,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敢跟班里的所有男孩比赛爬高、跑步,没有安稳的时候。一天,这个总是蹦蹦跳跳的“假小子”突然变得稳重起来,做事再也不鲁莽。下课时,等同学们都走来她才走出教室门口;她一改往日好动的习惯,别人都在一旁做游戏玩耍,她却静静地坐在边上观看。老师注意到了她的变化,便问她怎么了。她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生鸡蛋说:“妈妈不让我把它弄破,要我做淑女。”

当你听到这件事时,你的感受如何?最初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止不住地笑了。可笑过之余,却又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父母都希望女儿是一个优雅的、人见人爱的小公主,为此采取这种强制的手段,试图把一个好动、性格外向的女孩变成一个优雅的小淑女,可行吗?

一个女孩,处处尽显如男孩一般的阳刚、粗犷之气,这的确是让父母感到头疼的一件事情。如果父母顺其自然,那孩子势必会变得日益失去女孩子的风范,毫无优雅可言;如果父母像上面的朋友的邻居那样,对孩子严加管束,又极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更何况,优雅不优雅,淑女不淑女,也不是一个鸡蛋所能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自己的女儿变得优雅可爱,做父母的就应当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约束女孩的不当的言行,慢慢地培养女孩的优雅。

首先要培养女孩心态平和,性情不急躁,这是优雅的首要标准。优雅,一个美好的,众生趋之若鹜的词,又是一个不太容易实践的词。有一位父亲这样说:“我们家的女孩儿平时倒是蛮优雅的,可是一有点什么小事做引子就大发脾气,又是摔东西,又是大嚷大叫,真是吓人!我和她妈妈都担心,邻居会不会认为她受到了虐待。”试想一个乱发脾气、大喊大叫的女孩,在她身上我们怎么能看得见优雅呢?因此,要想让自己的女儿优雅,就要教女儿学会处理不顺利的事情,让她不要为此生气或使自己陷入害怕担忧之中。告诉女儿,永远不要失去平和的心态。

另外,优雅离不开优美的体态举止。爱美是女孩的天性,有时不是女孩不想拥有优美的体态举止,而是她不知道什么样的体态举止是优美的。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女儿举止优雅的标准,比如,仪容仪表要整洁、站立姿势要优美、表情神态要自然大方、言谈措辞要合理等。父母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你们向孩子讲解优雅举止的标准时,要循循善诱,不要用教训、命令的口吻。

再有就是,父母要做好女儿的榜样。女孩是天生的模仿专家,父母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同其他人谈话,如何议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所有这些都是女儿模仿的对象。尤其是母亲的行为举止,更是女儿的典范。常听见人们这样对女孩说:“你简直像你的母亲一样!”不管母亲是自信果断、勤劳善良,还是脾气暴躁、性格恶劣,对女儿的影响都将贯穿她的一生。

优雅的气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养、积累起来的,只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任何一个女孩都是可以做到的。当平和的心态、优美的体态举止成为你女儿的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时,她的卓尔不凡的优雅气质也就形成了。

第四节男孩子要阳刚

一次到郊外游玩,看到这样一幕:

谋小学的一个班级组织春游活动,班里二十多个孩子都自己背着背包排着队徐徐前行。一个男孩累得气喘吁吁,自言自语地抱怨道:“都怪妈妈,非得给我往包里塞这么多吃的喝的。哎呀,不行,我背不动了,我得把包里的东西往外扔点。”走在男孩前面的女孩听到了他的自语,回过头对男孩说:“不能把东西扔掉,太浪费了!我的背包轻,要不我们换换背吧!”男孩高兴地把自己的背包递给了女孩。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路程中,都是那个女孩背着男孩重重的背包。

这个男孩不比女孩个子矮,身体也不比女孩瘦弱,却没有“力气”背自己的包,跟女孩换着背。由这一幕,想到这几年,中国男人女性化的现象越来越多,走在大街上不时地会看到走路扭捏、说话低声细语的男人。我们大可以把这当做一种现象置之不理甚或在心里一笑而过,然而当我们把这种现象与中国男孩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时,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家长的关注。说男人女性化,不仅是说男人普遍在形体上缺乏健壮的形象,最主要的是缺乏阳刚的气质个性,那些勇于担当、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刚正、磊落、勇猛、侠义,本来都应是男孩的代名词,而如今似乎离男孩越来越远。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男孩出现女性化的倾向,稍微遇到麻烦就向父母哭诉,很少想到自己去解决。

8岁男孩壮壮,不仅是班级里胆子最小的男生,在小区里也属他胆子最小,比他身边很多女孩都还腼腆、害羞。他每次遇见成年男性,总是躲到妈妈身后。在家里,也很任性,稍有不顺就哭鼻子,这让壮壮的妈妈很烦恼。

生活中,像壮壮这样的男孩并不少见。我们的男孩,已经从小就开始跟传统中“男”的形象不一样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倡导“乾坤有别”,强调男人就应该有男人的样,不管言行举止还是为人处事,都应该像山一样挺拔屹立,男性的阳刚之气应该让女性产生安全感。男子汉如果失去了阳刚之气,连男孩也变成喜欢坐在家里看书、画画、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乖宝宝”,近了对个体,远了对家庭、社会乃至对整个民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当男孩不够“男”时,男孩的阳刚之气难觅踪迹时,一系列反思和批评接踵而至时,家庭教育摆脱不掉它的重大责任。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是在几个大人的照看下成长,男孩则是家里唯一的孙子,全家人都小心翼翼地养育着。男孩子都上小学了,饿了、渴了、冷了、热了,只要一句话家人不管多忙都会过来帮孩子。有研究资料统计显示,男孩家庭对孩子更关注,过度保护呵护更普遍。这种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会落后于其他孩子。我们看到不少的男孩3岁入园了还不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不会用杯子喝水,不敢下楼梯。家有男孩,父母要适当撒手,从小培养他独立自主、勇敢坚强、敢于担当的性格。否则,将会影响男孩幼年及其长大后自信心的建立和独立意识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要经常对男孩子进行性别的强化,告诉他男孩子长大后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的栋梁,要做个真正的男子汉。提醒他应该怎样走路,怎样说话,遇事应怎样做。

在运动会上,代表班级参加男子跳远比赛的强强,只以1厘米之差与名次无缘。在学校他强忍着,回到家后躲在自己的屋子哭了起来。妈妈对他说:“男子汉是不怕失败的,也是不会轻易被打败的。你要相信自己,努力锻炼,下次一定能取得名次。”听到妈妈的鼓励与引导,强强大声地喊道:“对,我是男子汉,不会被打败的,下次我要拿名次。”

我们父母应该明白,男孩刚开始并不明确男孩子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从吃、穿、住、行等各种生活细节上,对男孩进行性别强化的教育,让他知道自己应有的行为模式,从而拥有阳刚之气。

让男孩更阳刚,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父亲要做好男孩子阳刚的榜样。心理专家指出,儿童在早期男性观念与行为的获得,很关键的就是观察、模仿父亲的语言与行为,并接受家庭特别是父亲对其男性化角色的规范影响。如果父亲不参与男孩教育,男孩性格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如胆小、过于内向、优柔寡断,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因此,父亲应当积极地参与男孩的教育之中,避免让他生活在一个全“阴柔”的环境里,而缺乏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阳刚之气是男子汉的第一魅力,培养阳刚男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第五节正确实施“双性”教育

我们说应该对孩子进行性别认同的教育,然而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如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却会限制他们的智力和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而女孩则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具备两性优点的男女。女孩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才;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

美国心理学家也曾对两千余名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于是人们发现,在基本的性别认同教育基础之上,还应该对孩子进行双性化的教育。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是性别认同教育很好的补充。由于很多家长搞不懂双性教育的实质,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所以,在实施“双性化”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

首先,一定要以孩子的性别角色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为主,然后再兼容异性个性中一些优秀的东西,这样有主有辅,孩子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性格优势,绝不能本末倒置。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切忌“双性化”教育,不是把孩子都教育成“中性化”的人,而是具有异性的有特点的男孩或者女孩。

要适当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向异性学习,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孩子交往的异性在孩子所有朋友中的比例。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有很多的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要把某一特征严格地归为某一性别所有,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孩子实施“双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其自然和避免走极端,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第六节父亲,请不要放弃你的职责

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母各有优势。很多父亲觉得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只要在外挣钱给家庭提供物质基础就够了。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首先在孩子心里你对他不负责任,将来威信越来越低,其次,孩子缺少最亲近的同性或者异性的交流和指导,对他的性别形成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一定要防止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三字经上有“养不教,父之过”,充分说明了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所以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看看现实吧,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的了,孩子的婴儿时期多是母亲喂养、照料;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接受的也基本是女老师的教育;小学、初中的状况也同样如此,而孩子的性别意识恰恰是在这些重要的阶段形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那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就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缺少了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一点对于男孩、女孩的影响都很大。而在性别认同上,男孩子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

有一个小男孩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就是回答声音也像蚊子似的,声音小得要命,学校的其他活动也从不敢积极大胆地参与。老师一调查,原来在家里孩子总是跟着母亲,母亲胆子很小总怕孩子碰着,孩子也就变得很内向,胆子很小。针对这一情况,老师让父亲多和孩子接触,在家里以父亲的教育为主。父亲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了孩子的性格。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不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来说,现在的家庭教育都必须强化男性的教育。因为男女性格迥然不同,女性比较温柔,男性偏向阳刚。母亲的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好处,父亲的豁达、豪爽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如果家庭教育中缺乏男性教育,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缺点。而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特点往往是女性所不具备的,这说明了男性教育的独特性和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维上女性偏重于形象思维,男性偏重于逻辑思维。

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也有很多优点,如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教育孩子也要自立。他们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的去处理问题;他们往往喜欢冒险,因此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适当给以鼓励;他们还会和孩子一起搞一些探索性的活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他们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他们还喜欢带孩子去进行各种户外活动,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持续了十二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最终得出的这样的结果:从小接受男性教育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另外,父母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孩子往往更依赖于父亲。母亲和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贴心的,而父亲和孩子谈话往往具有哲理性,可以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像水,父亲则像一座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所以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负起相当大的责任。